第2章 前言 新世界觀“新”在哪里?
- 如何觀“世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新讀
- 陳培永
- 2376字
- 2023-11-09 18:29:17
一個人一生能有一部值得后人不斷研究的經典作品就已經不錯了,馬克思卻打造了一部又一部值得后人不斷反復研究的經典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有的是革命宣言(《共產黨宣言》),有的是政經巨著(《資本論》),有的是哲學手稿(《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有的僅僅只是一個提綱。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就是這個特別的提綱,它是1845年春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匆匆寫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筆記”,“根本沒有打算付印”。整個《提綱》總共只有11條,每一條長短不一,相互之間邏輯銜接也不算緊密,有的語句表達明顯沒有經過雕琢,翻譯成中文只有不到1500字,卻是馬克思留下的一個經典之作。
《提綱》在馬克思生前并沒有公開發表。在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一本舊筆記中找到了當時沒有名字的《提綱》,在1888年出版《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時,他將其作為附錄首次發表,并起了個題目,叫作《馬克思論費爾巴哈》。俄文版和德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根據恩格斯的提法,將這一筆記命名為《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恩格斯在發表時對《提綱》作了修改,現在我們看到的共有兩個版本,即馬克思的原始稿與恩格斯的修改稿。兩個版本從結構框架和內容的整體性上來說是一致的,不過在語言措辭上、內容細節方面有不同之處。閱讀理解《提綱》,我們應該以馬克思的原稿為基礎,但也應該參照恩格斯的修改稿,看到二人思想的相對獨立性。
從《提綱》的題目可以看出,馬克思對準的是費爾巴哈。綜觀馬克思的學術歷程,我們會發現,一開始作為他老師、朋友、推崇者的人,后來往往都成為了他批判的對象。費爾巴哈也是其中之一。
這種批判當然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不是因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而是因為隨著馬克思思想的不斷進步,曾經給自己以啟迪的哲學家的觀點已經無法再承擔這個作用,反倒成為他思想繼續前進的阻礙。為了清理舊思想的殘余,為了發展自己的思想,馬克思最終以他們為批判對象。馬克思無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而且是站在不止一個巨人的肩膀上的思想巨人。
眾所周知,馬克思一生經歷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而推動馬克思擺脫黑格爾唯心主義思辨哲學,從唯心主義走向唯物主義,最終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關鍵人物,就是費爾巴哈。馬克思是否經歷過一段思想的費爾巴哈時期,可能存在爭論,但他一度受到費爾巴哈哲學的影響,則是定論。
1843年10月,馬克思曾給費爾巴哈寫信,向其約稿,請其批判謝林,信中指出“您同他的斗爭是哲學本身同哲學的想象的斗爭”[1]。在1844年8月,馬克思寫信稱贊費爾巴哈的“《未來哲學》和《信仰的本質》盡管篇幅不大,但它們的意義卻無論如何要超過目前德國的全部著作”,并認為這兩部著作“給社會主義提供了哲學基礎”[2]。
1844年,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發表的《神圣家族》一書顯然也受到了費爾巴哈的影響。恩格斯后來曾明確承認他和馬克思“一時成為費爾巴哈派”,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一書對他本人和馬克思的思想發展起了“解放作用”,“這部書的解放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時大家都很興奮:我們一時都成為費爾巴哈派了。馬克思曾經怎樣熱烈地歡迎這種新觀點,而這種新觀點又是如何強烈地影響了他(盡管還有種種批判性的保留意見),這可以從《神圣家族》中看出來”[3]。
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卻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缺陷,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馬克思力求改變世界、為指導無產階級革命提供科學世界觀的需要。《提綱》標志著馬克思開始自覺地對費爾巴哈進行批判,標志著他對舊唯物主義的超越與對新唯物主義的自覺建構。從之后的寫作歷程看,《提綱》為1845—1846年他與恩格斯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做好了鋪墊,而后者正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
對于《提綱》的地位,恩格斯給出的評價是,“它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是非常寶貴的”[4]。盡管匆匆完成,盡管只是筆記,盡管本沒打算付印,但它非常寶貴,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今天人們提起《提綱》,想起的也往往就是這個論斷,這個論斷也充分講清楚了《提綱》在馬克思的思想歷程、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受到眾多研究者不同程度的認可。
《提綱》的理論地位得到眾多人高度肯定的另一面,是其產生的廣泛而持久的爭論:馬克思寫作《提綱》的緣由是什么?《提綱》到底在1845年的哪個具體時間點寫就?《提綱》與其之前之后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關系是什么樣的?馬克思的原稿與恩格斯的修改稿之間有何差別?如何把握《提綱》的每一條目的深意?等等。這些問題構成了一系列學術命題,直到現在依然熱度不減。
對《提綱》的解讀很多,對相關論題的回應也委實不算少,這本小冊子將轉換一種解讀思路,將嚴格依據恩格斯給這篇文章的定位,把《提綱》看作一篇馬克思“如何觀世界”的作品來進行分析,將新世界觀究竟“新”在哪里呈現出來,力求講清楚它讓我們看到的世界有何不一樣,它能夠為生活在世界中的我們如何看世界提供什么樣的啟示。
我們會看到,在《提綱》中,馬克思提出并試圖回答的問題是:如何觀人所面對的客觀世界、現實世界?如何觀宗教世界、觀念世界?如何觀人的本質?如何觀社會及社會生活?如何證明人的思維的真理性?如何從解釋世界走向改變世界?這幾個問題可以進行人為地勾聯,可以構成一個明晰的邏輯線索,即在認識世界、認識人、認識社會的基礎上,依靠人的實踐活動改變世界。
閱讀這篇僅有千余字的文章,要讀出其中的微言大義,并不容易。但為了走出舊世界觀的桎梏,真正樹立新世界觀,《提綱》值得我們深度耕犁。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頁。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