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利傳:一部“不可能史”
- 王自亮
- 1109字
- 2023-11-06 16:05:37
開照相館
在路橋中學門口,有一個并不起眼卻令人羨慕的國營照相館,每年畢業季,照相館門口中小學生云集,都要排隊進屋拍畢業照。
李書福也和同學們去拍照,在排隊過程中,大家都很無聊,一片抱怨聲。同樣站得腰酸腿痛,少年李書福聽到這些聲音,心里感受到的不是怨憤,卻是幾個值得琢磨的問題,比如:“拍一張照竟然會這么擁擠,這里有什么機會沒有?”
拍照結束后他就把照相師傅拉到一邊,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自己想學拍照,欲拜他為師。當然被師傅回絕了。沒想到李書福卻是一個不輕易回頭的人,馬上來一個“曲線救國”,托人求情,最終還真的成了這個照相館的學徒。據說,他白天為師傅免費干活,晚上睡在同學家角落里。很快李書福就“上路”了,掌握了布景、燈光和構圖,以及其他相關的攝影技術。
他向父親要了120塊錢,買了一臺海鷗牌手提照相機,從此開啟了他的創業生涯,一個踉蹌前行的準商業“首航”。他身上掛著照相機,腳踏自行車,走街串巷,見人就問要不要照相。因為李書福做事靈活、技術也好,照相質量也讓大家很滿意,于是他很快就掙到一筆可觀的錢,開了個照相館。
為節省成本,也為過一把“制造癮”,他要做一切能自己做的事,包括燈光、道具、器材和其他配件,親手做一個“座式照相機”。
然而,李書福并無在這行“長期作戰”的打算。開照相館不是他的人生歸宿,只能作為他商業人生的起點。與其說李書福是在做照相生意,不如說他是在照相生意中學習經商之道。
多年后李書福接受楊瀾采訪,被問及年輕時開照相館有什么收獲,說了一番既懇摯又令人感觸頗深的話:給人拍照,捕捉人們臉上最生動富有特征的那一瞬間表情,逐漸養成了自己把握時機的能力,學會“察言觀色”,按下快門后,常能出一張好照片。
當然這都是“后話”,李書福可以把拍照這件事給他帶來的好處,說出一二三來,且能繪聲繪色。但當時就是一種“謀生”之道,先活下去再說。如何在社會環境開始松動的時代,先找到一件可為的事做起來,日后再“以求一逞”,這是他當時最大的現實。
2014年4月6日,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后第4年,李書福在布魯塞爾接受了《金融時報》記者理查德·米爾恩的采訪,報道中記錄了這么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