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學者首先提出了磁動勢并聯式的混合勵磁發電機,該電機電勵磁部分為爪極結構,附加氣隙長,電勵磁和永磁磁路耦合較強,控制復雜,而且漏磁較大[59]。T. A. Lipo等在DSPM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條形磁鋼結構DSHEM,如圖1.18所示,可通過改變勵磁繞組中的電流調節氣隙磁場強度,實現電機弱磁擴速[60]。參考文獻[61]提出一種磁橋式DSHEM,通過對該電機的定量分析與研究,該課題組又提出了新型混合勵磁無刷電機,此電機既可實現電動運行,也可作為發電機運行。參考文獻[62]提出在鑲嵌有永磁體的定子外部環繞著由導磁材料和非導磁材料交錯放置構成的短路環,當非導磁材料與永磁體接觸時,由于非導磁材料磁阻很大,永磁磁鏈將像正常情況那樣穿過氣隙,與繞組耦合;而當導磁材料與永磁體接觸或完全接觸時,永磁體被短路,永磁磁鏈將部分通過導磁材料閉合。因此通過旋轉短路環,就可以實現電機弱磁擴速。參考文獻[63]提出了一種12/10極DSHEM,如圖1.19所示。該電機以傳統的DSPM為基礎,采用次級定子來容納勵磁繞組,新結構有著更好的空間利用率,并對不同轉子極數的DSHEM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所提出電機不僅具有更高的轉矩密度,而且具有更好的磁通調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