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因電磁力直接驅動、機械結構簡單、加減速度快、運行安全可靠、維護量小等優點,直線感應電機(Linear Induction Machine,LIM)得到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并已在城軌交通(簡稱“軌交”)、電磁彈射、航空航天、數控機床、波浪能發電等直線驅動領域得到了一定應用。圖1-1所示為LIM結構示意圖,它由旋轉感應電機(Rotary Induction Machine,RIM)沿徑向剖開并拉直演變而來:原來沿軸線旋轉的電磁轉矩變為水平電磁推力,無需中間傳動裝置即可產生直線運動。

圖1-1 LIM結構示意圖
以軌交牽引系統為例,當前多采用RIM,需借助齒輪箱等中間傳動裝置,把電機轉矩轉為水平推力,同時依靠車輪和軌道之間的摩擦力驅動列車運行。因此,RIM系統存在體積大、加減速度慢、爬坡能力差、噪聲高、維護量大、選線難等問題,尤其在大中城市核心地段的軌交系統中問題突出[1-4]。與之對應,LIM驅動的軌交牽引系統,其初級和次級(對應RIM定子和轉子)分別安裝和鋪設于列車和軌道上,依靠初次級的電磁推力直接驅動,省掉了中間轉換傳輸裝置,如圖1-2所示,可有效解決上述RIM系統所面臨的相關問題[5-8]。迄今,全世界有20余條LIM軌交牽引系統線路,自2005年以來,我國相繼修建并開通了6條線路,包括廣州地鐵4~6號線、北京機場快軌線、長沙低速磁懸浮線、北京S1線等。過去10余年間,我國是全世界LIM軌交牽引系統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并將在未來得到進一步提升。
從圖1-1可以看出,因兩端鐵心開斷,LIM電磁結構不再像RIM那樣具有對稱性,其特有的靜態邊緣效應和動態邊端效應,為電機的等效模型、特性分析、控制策略帶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9-12],主要包括:
1)準確穩態和動態模型難以建立:因初級磁路開斷、大氣隙、初級半填充槽等影響,LIM面臨三相磁路非對稱、縱向邊端效應(互感受速度等影響)等問題,其氣隙磁場畸變嚴重、作用機理復雜,是一個典型的高階、非線性、強耦合系統。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穩態和動態等效模型,是LIM軌交系統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圖1-2 軌交牽引系統用LIM實物圖
2)牽引力、效率和可靠性偏低:高牽引力、高效率、高可靠性是LIM驅動系統追求的關鍵指標。然而,因為端部效應導致的互感衰減(速度增加等導致)、大氣隙(一般機械氣隙為7mm以上)導致的無功電流增大、復雜工況導致的過電壓過電流等問題,相比RIM驅動系統,LIM驅動系統將面臨牽引力低、效率低、可靠性低等問題。如何從控制角度有效提升LIM牽引力、效率、可靠性等指標,是長期困擾LIM軌交系統的瓶頸問題。
3)傳統優化算法難以全面提升系統性能:傳統的LIM系統采用器件級優化方法,即電機、變流器和控制器等主要單元首先分開設計,經組合和集成調試后投入實際運行,但這種單獨部件優化后再組裝的方法,不能保證LIM驅動系統的最佳性能。且在對電機本身進行優化時,傳統優化局限于額定工作點,不能保證區間性能最優,即達不到廣域高效的牽引性能。為此,如何把電機本體設計、變流器和控制器(控制策略)聯合起來,提出LIM系統級設計方法,以此提高LIM系統的牽引能力,是目前LIM軌交領域的熱點問題。
然而,由于LIM拓撲結構、數學模型、電磁關系所展現的特殊性,無法在相關研究中直接沿用RIM的研究方案:首先,LIM結構和特性上的顯著差異將導致相應電磁參數的變化規律發生變化,進而使得RIM成熟的等效電路和損耗模型不再適用;其次,考慮到端部效應對LIM驅動系統性能造成的影響,適用于RIM的控制方法難以滿足高牽引力、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控制需求。因此,有必要對LIM系統從等效模型、控制策略、系統集成等方面進行全面綜合的研究。此外,還需要結合軌交牽引系統所面臨的工程實際問題展開探索,以使得研究成果具有實用價值。
本書將以LIM軌交牽引系統為研究及應用背景,從LIM繞組函數和磁場分析出發,建立準確全面的等效電路及損耗模型,深入研究適用于LIM的高效高性能控制方法及多目標優化方法,從而達到系統損耗降低、電流諧波和推力波動抑制、安全可靠性提升等目標,進而推動LIM軌交牽引系統的產學研用進程,同時也為在其他領域的研究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