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丈,我們可否在你們村里借宿兩宿?”
董清野站在村口叫住一位老人,額頭上貼著一張黃符的他明顯嚇到了老丈。
地圖上顯示,這里距離鎮子還有兩百里,三更村算得上一個遠離市井的山野孤村。
看著身后那些滿臉疲憊的人,董清野搖了搖頭,尤其是那些老嫗,再走下去的話,怕是要死人。
哪怕往后的路好走一些,總這么露宿風餐也不是個辦法,總得找個地方落落腳,好好休整休整再上路。
老丈背簍里裝著樹皮以及一些白色泥土,顯而易見的是一只死烏鴉。
看著董清野身后跟著的幾十號形形色色的人,老丈眼中滿是排斥,甚至還有恐懼。
很多人身上沾有血跡,特別是那個紅袍黃牙老道人,不禁身體冷颼颼的,老丈看得出來那衣服是用血染紅的。
“這都是些啥人啊?不會是一群響馬吧?難道是可以化作人形的妖怪邪祟?”
董清野一行人說不怪是假,三十幾個患有先天缺陷的人聚在一起難免會讓人多想。
癩子頭、白化病、白癜風、小兒麻痹、多毛癥、天生多指、侏儒癥、天生殘疾,等等先天缺陷在隊伍里都可以看見。
如果不用點小伎倆,恐怕沒人敢收留他們,董清野早就想到了這一點。
董清野用障眼法,將他們身上的缺陷給遮蔽起來,看著與普通人無異。
天殘地缺們無不贊嘆董清野神通廣大,牛二更是拿著一塊鏡子臭美。
灰頭土臉的他們頂多像一群逃難的難民。
“這位小道爺,你們村也沒吃的了?”
老丈小心問道,話中之意無非就是你們是不是難民。
“老丈,我們不是難民,更不是壞人,只是趕路罷了,你瞧我們自己帶著糧食呢。”
“如果村里缺糧食,我們可以提供米和油,大伙一起吃幾頓。”
天地不仁,蝗災泛濫,董清野當然知道老丈的顧慮,糧食本來就不夠吃,如果再收留一群難民,更是雪上加霜,這日子還過不?
董清野走到老丈跟前,往他懷里塞了幾顆碎銀子,“您看能不能通融通融?”
看著那明晃晃的銀子,老人有些左右為難,哪怕董清野一行人自己有糧食,不用吃村里的,老丈也做不了決定,于是叫來了村長。
“你們要借宿?我們這里不收留外鄉人。”
留著山羊胡須的老人打量著董清野一行人,語氣帶著些許忌憚道。
這話明顯是針對他們身上的血跡,董清野不遮蔽那些血跡是有目的的。
這個村子有二十幾戶人家,沒有地主,全是泥瓦房,看樣子并不富裕。
村長身后跟著全村人,個個面面相覷,看著那些身上或多或少沾有血跡的人,總覺得不像是好人。
兩方像是兩軍對峙。
這里的人家多是五世同堂,大人們明顯瘦的不正常,小孩子大多面黃肌瘦,而老人則是瘦骨嶙峋,明顯是鬧饑荒了。
董清野見狀便推進對策,讓身后一半的人把身上的糧食拿到前面擺著,只留足趕路口糧。
帶太多東西也不是什么好事情,等到了鎮子上,多花點錢,怎么也不會餓著。
現在重要的是,如何健康的走到鎮子上。
糧食在前面堆成了個小梁包,村民們漸漸激動起來。
“那是大米啊,天災下還能經常吃大米,得是多有錢的人啊。”
“看啊,還有面條,豬油也是大罐大罐的。”
村民們的眼中露出貪婪,對糧食很是渴望,對那些身上有血的外鄉人的抵觸也漸漸降低了。
董清野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蝗災之下,很多地方顆粒無收,更別說吃飽飯。
對于農民而言,有飯吃無疑是頭等大事,餓得發慌時,有糧食吃,也不會在乎和什么樣的人一起吃。
更何況三更村里的很多人已經開始吃樹皮,拿觀音土騙自己的肚子了。
送糧食是表達善意,說明董清野一行人不是壞人,身上有血代表他們并不好惹,千萬不要打歪心思。
“我們幾人是下山除妖衛道的道士,身后這些人是我們從一個妖道那里救出來的。”
董清野拿出十多塊狗頭金,遠遠地拋了過去,并沒有走上前,現在的他還真不在乎這點錢。
“如果各位愿意讓我們留宿,這些糧食我們一起吃,這些錢就當一點心意。”
“村長意下如何?如果不愿意,我們走便是,也不會在這里耽擱。”
看著那些糧食和金子,不少村民交頭接耳,覺得小道士說的有理,甚至有人覺得他們是打著借宿的名頭來賑災。
“有錢就可以買到糧食,貴點無所謂,至少不用擔心餓死。”
村長的兒子戳了戳他爹的后背,然后點了點頭,這些糧食和錢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村民的畫風一下子從抵抗變成了接受,村長撫了一把山羊胡須,重重地咳嗽了幾聲。
“既然是修行人士下山來賑災除妖,身上血跡也是因妖道而起,那么三更村沒有理由不接濟,可以幫上一幫。”
董清野一行人被安排到了兩間大谷倉內,男女分開住,雖然沒有床睡,只能睡在干草堆上,但好歹不潮濕,能遮風避雨。
“蝗災之下,谷倉空也。誰也沒有想到這次甲子天災會是糧食遭殃,很多人都沒有準備儲蓄糧。”
谷倉位于村東頭,離人家有些距離,吃飯是董清野一行人自己解決,村子里只提供柴火和水。
有個地方住已經很不錯了,已經達到了董清野想要的結果。
辛棄疾今天只捕到一只兔子,并不是他技藝不精,而是山上的野味已經被村民們打的差不多了。
為了血脈可以留存下去,人們無所不用其極。
今天的晚飯是兔肉野菜煮面條和白面玉米鍋盔,鍋盔這東西耐嚼,哪怕只是吃的半飽,多嚼嚼也就騙過了肚子。
“師兄,多吃點。”
董清野夾了一塊兔肉放在道士碗里,道士抬頭看著自己的師弟,心里很是開心。
道士很欣賞董清野剛剛的做法,既做了好人好事,又打消了村民心里的一些壞心思。
一家十八口人圍坐在桌子前,最小的孩子吃米飯,再大一些的人吃稀米糊糊,往后推演,越老的人吃的越差。
村長端著一碗野菜樹皮豬油湯,手里拿著一塊干巴巴的餅。
餅是用觀音土和一些白面做成的,有糧食的味道,但沒有糧食的營養。
“狗蛋,三更村以后就靠你了,有了這些錢,大家伙兒就可以多吃點。”
說完,老人拉著老伴兒走出門去,很多老人已經在門口等候。
五十多個瘦骨嶙峋的老人舉著火把,慢悠悠地往山上走,眼中很有目的性。
董清野的眉頭微微皺起,看著那些火光,若有所思的樣子。
“這些人是要去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