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埃及文明文獻萃編(全二冊)
- 郭子林編譯
- 8667字
- 2024-01-04 10:34:22
序言
“埃及”(Egypt)是現代人對“阿拉伯埃及共和國”(Arab Republic of Egypt)的簡稱。古代埃及本土人和中世紀的阿拉伯人都未曾使用“埃及”一詞。古代埃及人自遠古以來就繁衍生活在大約現代埃及的這塊土地上。古埃及人因皮膚呈黑色,而稱自己為km,意即“黑色的”。他們稱自己的國家為
kmt,意為“黑土地”。這是他們對尼羅河河谷肥沃黑色土地的稱呼,這種肥沃的黑土地是尼羅河洪水泛濫形成的沖積層,是適合農業耕作的土地,對古埃及人具有重要意義。也因為尼羅河洪水泛濫和農業的重要性,古埃及人稱自己的國家為“泛濫之國”或“鋤之國”,其象形文字為t?-mrj
。與尼羅河谷黑土地相鄰,并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尼羅河兩岸的沙漠。沙漠在太陽照射下呈現紅色,是不毛之地,因而埃及人形象地稱其為d?rt
,即“紅土地”。古埃及人還簡單地將其周圍的國家稱為??st
,即“沙漠國家”。此外,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也是基于地形的考慮,古埃及人以孟菲斯(相當于現代開羅)為節點,將整個土地分為“上埃及”和“下埃及”兩部分。他們稱上埃及為?m?w
,意思是“南部土地”,稱下埃及為t?-m?w
,意思是“三角洲”或“北部之地”,將二者合稱為t?wy
,即“兩地”或“埃及”。t?w
這種稱呼在古埃及文獻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公元7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以后,古埃及語言文字(除科普特語之外)很快就被人遺忘了,古埃及人關于自己國家的稱呼也隨之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然而,希臘人對埃及的稱呼卻保留了下來。
古希臘人稱埃及為Aigyptos,這是古希臘人對埃及古城“孟菲斯”(mnnfr)的誤稱。孟菲斯的埃及語稱呼為Hiku-Ptah,意思是“普塔靈魂之家”,科普特文的寫法是εкепто。孟菲斯城是古代埃及的重要首都之一,所以希臘人用孟菲斯來代替埃及。后來的拉丁語顯然沿用了希臘語的稱呼,稱埃及為Aegyptus。當然,也有人認為Egypt一詞源于腓尼基人的畢布羅斯城的君主對埃及的稱呼Chikuptach。
阿拉伯人占領埃及以后,根據古代亞述人對埃及的稱呼“米斯里”,而將埃及稱為Msr(米斯爾),意思是“遼闊的國家”。我國的古籍將埃及稱為勿斯里、米西爾、密昔爾、米昔爾、密思兒等。這些稱呼顯然是對阿拉伯語詞Msr的不同音譯。今日,阿拉伯人仍稱埃及為Msr。
從上面關于埃及名稱的敘述中,我們已經基本看到了古埃及的地理特征。與今日埃及的地理位置基本一致,古埃及位于非洲東北角,包括亞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島,從地圖上看酷似一塊帶棱角的木楔子。古埃及北接地中海,南與努比亞(今蘇丹)接壤,東隔紅海與阿拉伯半島相望,西臨利比亞。古埃及南部邊境一般以第一瀑布為界,但在歷史上常有變動,例如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的南部邊界就延伸到阿斯旺以南960多公里的地方,將努比亞囊括在自己的統治范圍內。
從內部地貌來看,埃及可以分成幾部分:尼羅河河谷、尼羅河三角洲、法尤姆地區、東沙漠和西沙漠。這幾個分散的部分之所以能夠構成埃及國土的整體,完全依賴于一條重要的河流——尼羅河,古埃及人簡單地稱其為jtrw “河流”。尼羅河自南向北穿越整個埃及,形成埃及國土的中心地帶。埃及96.3%的土地是荒無人煙的沙漠,只有大約3.6%的土地適合農業耕種,農業耕地完全依賴于尼羅河。然而,不到4%的農業耕地卻是古埃及文明賴以形成和發展的根基,古埃及文明就是在這樣一塊土地上歷經數千年演變發展的。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及相關學科的研究,古埃及史前社會的起點最早可以追溯到75萬年前。然而,在這之后的幾十萬年時間里,埃及遠古人類的骨骼化石并沒有保留下來??脊艑W家在埃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骨骼化石是大約3.3萬年前的。在大約公元前25000年至公元前12000年之間,極端干旱的氣候驅使人們離開現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遷入適于生存的尼羅河谷。古埃及人的遠祖使用了一種較勒瓦婁瓦型工具稍顯進步的工具,稱為塞比爾(Sebilian)工具。這種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古埃及史前社會的較快發展,上埃及出現了幾處具有代表性的聚落群體,留下了很多更明顯的人類活動痕跡。在大約公元前13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之間,東西沙漠始終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尼羅河谷似乎出現了一段空隙,這也是由當時的氣候和生態環境引起的。當時尼羅河水位升高,淹沒了河谷地區,而相對較多的降水使沙漠邊緣綠洲適宜人類生存。對埃及地形和生態環境的變化起重要作用的變化發生在公元前一萬年左右。當時一個冰河期結束了,埃及的氣溫開始上升,雨量驟減,干燥的氣候開始形成。尼羅河兩岸的地區逐漸風化為沙漠。在沙漠形成過程中,聚落仍在活動和遷移。沙漠形成之后留下的幾個綠洲也成為人類長期活動的地點。尼羅河的活動更有規律了,埃及尼羅河河谷因水源豐足而成為人類生存的理想之地。
大約公元前8800年至公元前4700年,東西沙漠出現了很多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尤其上埃及納布塔沙漠盆地的早期聚落文化最具代表性。他們不僅使用磨制石器和裝飾著圖案的陶器,還學會了家畜馴養,其中最早馴養的家畜是綿羊和山羊,但他們仍以狩獵采集生活方式為主。埃及尼羅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稍晚于沙漠地區,一般來說,始于公元前7000年,結束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尼羅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是下埃及的法尤姆文化、梅里姆達文化和奧瑪里文化。其中,下埃及的梅里姆達文化(約公元前6千紀至前5千紀)出土的石斧工具表現出了埃及與努比亞聯系的跡象,這表明埃及在史前文化階段就與外界有交往??傮w上看,這些文化遺址中出現了磨制石器、帶有圖案的陶器、定居小房屋。人們開始種植大麥、小麥、二粒小麥等農作物,開始了定居生活,并以漁獵作為輔助生活方式,同時還越來越多地馴養動物。最晚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經開始定居生活,進行農業生產。這種定居生活和農業生產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埃及史前文化的發展,“革命性”地促使埃及人從史前社會邁入文明社會。在接下來近1000年的時間里,古埃及的上埃及地區經歷了史前文化的快速發展期,先后經歷了巴達里文化(約公元前4400—前3800年)、涅迦達文化I(約公元前4000—前3500年)、涅迦達文化II(公元前3500—前3200年)、涅迦達文化III(約公元前3200—前3000年)。
大約公元前3000年,埃及國王那爾邁將上埃及和下埃及統一起來,埃及進入了早王朝時代(約公元前3000—前2686)。在接下來400多年的時間里,古埃及國王們努力建設一個統一的國家,使埃及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獲得發展。到古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686—前2181年),古埃及確立起強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地域王國。國王被宣稱為神,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國王之下設有宰相,幫助國王處理行政、司法、經濟和神廟等事務。在宰相之下,設有管理國家軍事、稅收、司法、公共工程等事務的部門和大臣,下設若干附屬官員。整個埃及劃分為四十個左右的省,各省由省長管理。省下設區和村等行政單位。各級行政單位都設有專門的行政、軍事(總督)、司法、稅務和書記官等官員。全國臣民以親吻法老腳前的土地為榮。
這種政治制度是以繁榮的經濟為基礎的。古王國時期的埃及農業經濟因青銅工具的廣泛使用而獲得快速發展,同時畜牧業、采礦業、冶金業、玻璃制造業、紡織業以及對外貿易等都獲得快速發展。在這種經濟體系中,王室經濟、神廟經濟和官僚貴族奴隸主的經濟占有絕對支配地位。王室、神廟和貴族奴隸主構成統治階級,而被統治階級是廣大農民和奴隸。
古王國時期的國王相信自己是太陽神的兒子,希望去世以后能夠到父親那里去,因此他們依靠強權政治和相對發達的經濟為自己建筑高聳入云的墳墓。這些墳墓是角椎體石頭建筑物,像高高的塔一樣,四個面都像漢字的“金”字,因而中國人稱其為“金字塔”。古王國時期最大的金字塔是由國王胡夫建造的,原高146.5米(約相當于60層樓的高度),基底原長230.38米,傾斜角為51度51分,總共用了230萬塊平均重2.5噸的石材建成。胡夫的后代哈弗拉和孟考拉分別在他附近建筑了兩座大金字塔。這三座金字塔都位于現在開羅南郊的吉薩高地上,被稱為“吉薩三大金字塔”,是世界十大奇跡之一。站在開羅南郊的吉薩高地上,面對巍峨壯觀的金字塔,人們在感受到人類之渺小的同時,不禁對古埃及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和智慧倍加贊嘆!
古王國國王持續不斷地修筑金字塔,使經濟實力大為衰弱,國內階級矛盾不斷升級,最后走向崩潰。在古王國結束之后的600多年時間里,埃及經歷了動蕩、復興、再動蕩的歷史過程。在大約公元前17世紀中期至公元前16世紀中期,亞洲的??怂魉谷嗽诎<叭侵薜貐^建立王朝,實施統治。??怂魉谷私o古埃及帶了新技術,包括馬匹和輕便的馬拉二輪戰車,這為古埃及日后成為軍事強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16世紀中期,一個在埃及古都底比斯興起的王室家族,驅逐希克索斯人,實現了埃及的再次統一,并將埃及版圖擴展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埃及從此進入了鼎盛階段,這就是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50—前1069年)。新王國時期的鼎盛與對外戰爭有著密切關系。圖特摩斯三世(約公元前1504—前1450年)是新王國時代著名的戰爭國王,他曾在20年內先后對西亞發動17次戰爭,將埃及北方邊界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他還發動對南方努比亞的戰爭,將埃及南部邊境擴張到尼羅河第四瀑布,這使埃及的版圖達到最大,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兩大洲的帝國。戰爭給埃及帶來了巨額財富,刺激了埃及經濟的發展。隨著桔槔等提水工具的發明與使用,埃及的奴隸占有制經濟得到空前發展,農業、手工業和遠程貿易都獲得大發展。埃及的人口已經達到300多萬。埃及的君主專制統治也達到鼎盛階段。正是從圖特摩斯三世開始,古埃及國王被稱為“法老”。在古埃及人看來,法老比國王更能表達其統治者的神圣性。在新王國時期的雕像中,法老擁有驕傲、自信的面孔。
圖特摩斯三世之后的幾位國王當中最著名的是埃赫那吞(約公元前1379—前1362年),他因推行宗教改革而聞名。為了消除阿蒙祭司集團對國王統治的干預,削弱阿蒙祭司集團的勢力,埃赫那吞用太陽圓盤神阿吞代替阿蒙神,關閉阿蒙神廟,沒收阿蒙祭司的財產,從神廟墻壁的浮雕上鏟除阿蒙神的肖像和名字,建立新都阿瑪爾那等。由于他在推行宗教改革過程中依靠的是中小奴隸主階層,無法與宗教大祭司和軍事奴隸主階層對抗,最終改革失敗。盡管宗教改革沒有達到預期的政治目的,但它卻在客觀上促使古埃及文學和藝術風格從理想主義向現實主義轉變。埃赫那吞的界碑和石碑上真實地描繪了國王嘴闊鼻長、大腹便便、豐乳肥臀的變態身材;同時,石碑上描繪了埃赫那吞攜妻子和兒女向太陽圓盤神祈禱的場面,還有浮雕描繪了埃赫那吞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畫面。
新王國時期另一個著名國王是拉美西斯二世(約公元前1304—前1237年)。據說,他活到了96歲,是古埃及歷史上活得時間最長的一位國王。他一生妻妾成群,生有96個兒子和60個女兒。當然,這些并不是令其名垂千古的主要原因。拉美西斯二世是一位非常有抱負的統治者,一心想著恢復圖特摩斯三世時期的埃及版圖,從而不斷發動對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努比亞等地的戰爭。恰恰在拉美西斯二世試圖在西亞擴張領土的時候,西亞的赫梯王國興起,并向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擴張勢力。結果,埃及與赫梯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展開了長達20多年的爭霸戰爭。拉美西斯二世為了在這一地區取得決定性勝利,親自率軍深入兩河流域的卡疊什,因軍事判斷失誤,受到誘騙,而孤軍深入卡疊什城外,結果遭到赫梯軍隊圍攻,好在援軍及時趕到,才得以脫險??ǒB什戰役當中,埃及和赫梯都沒有取得勝利,都有較大損傷。在之后的對陣中,雙方都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這樣,在公元前1257年,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國王哈吐什里三世簽訂了停戰條約,這是人類歷史上現存的第一個國際性的和平條約。
新王國時期的國王們崇拜太陽神阿蒙,將戰功歸于阿蒙神,從而大規模建筑神廟。他們在底比斯城尼羅河東岸中王國時期建筑的卡爾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的基礎上,不斷擴建,最終使這兩個神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神廟。這兩大神廟經過幾千年的歲月輪回,已經破敗不堪,但目前的殘垣斷壁依然令參觀者驚嘆不已。在卡爾納克拉美西斯二世建筑的多柱大廳里,134根高達十幾米至二十幾米的巨大石柱向世人訴說著新王國建筑藝術的高超,也展現著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埃及雄厚的財力,更彰顯著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宗教信仰的巨大力量。
新王國時期的國王們充分吸取了古王國國王們的經驗教訓,為了防止自己的墳墓被盜,不再在地面上建筑目標明顯的金字塔,而是將自己的墳墓隱藏在底比斯西岸干燥的山谷里,從懸崖峭壁上開鑿和修建巖窟墓。埋葬國王的這個山谷被稱為“帝王谷”。帝王谷中有62座墳墓,目前已經確認24座是國王的。這些王墓當中最長的達230米以上,面積最大的超過1800平方米。圖坦哈蒙墓是帝王谷中最后發現的一座墳墓,結構很簡單,由甬道、前廳、耳室、棺室和寶庫構成,其規模并不大,總面積112平方米。這座墳墓只是前廳被打開過,但也沒有被完全盜劫,所以墳墓的陪葬品基本上都保留下來了。這座墓的陪葬品異常豐富,近5000件,全部黃金重量為1128.9公斤,被譽為“埃及寶庫”。墓中的陪葬品經10年清理,直到1933年才清理完畢。這些珍貴文物被送到開羅博物館收藏、展覽,其中最具特點的是圖坦哈蒙棺,共8層,從外往里依次4層木質圣棺,1層石棺,2層貼金棺和1層純金人形棺。黃金棺最為精美,長1.85米,用厚2.5毫米到3.5毫米的黃金片錘打而成,重110.4公斤。覆蓋在法老木乃伊頭部的黃金面具,面部表情極富青春色彩,美妙絕倫,是目前所見最精美的面具。另外,還有圖坦哈蒙的立身像(一對)、圖坦哈蒙王座、圖坦哈蒙金床和一個精美的彩繪木箱等等,都堪稱稀世佳品。這些寶貴的出土文物現在都在埃及國家博物館二層展出。
新王國后期,由于王室將大量土地和財富捐贈給神廟祭司,大規模修建神廟和墳墓,耗費了巨大財富,王室財力逐漸衰微,宗教祭司集團的財力則獲得提升,其政治影響力也相應提高。到拉美西斯二世統治結束以后,來自亞洲的移民開始攻擊埃及,埃及人稱其為“海上民族”。到了新王國末期,埃及內部的起義不斷。最終,新王國時期的埃及在內憂外患中走向崩潰。
新王國結束之后的七個世紀里,埃及經歷了第三中間期(約公元前1069—前664年)和后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兩個大的階段,統稱為后期埃及。在后期埃及,本土埃及人斷斷續續地建立王朝統治,其余大多數時間是外來人的征服與統治。第22王朝(約公元前945—前715年)、第23王朝(約公元前818—前715年)、第24王朝(約公元前727—前715年)的創建者具有利比亞人的血統,第25王朝(約公元前747—前656年)是努比亞的庫什王子建立和實施統治的,甚至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的創建者也有利比亞王室血統。但毫無疑問,這幾個王朝都是按照古埃及傳統的方式統治的,沒有改變古埃及社會的發展方向。因為利比亞人早在拉美西斯二世統治前后就作為雇傭兵大批進入埃及。盡管拉美西斯二世曾有意限制利比亞士兵的發展,將其安置在埃及邊緣地帶的堡壘里,但這樣的安排似乎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獨立的堡壘恰恰成為利比亞士兵發展的基地。當然,這些利比亞人在埃及長期生活,與埃及本土人多有交往,甚至有通婚等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埃及文化,甚至可以說這些建立王朝的利比亞人是被同化之后的利比亞人后裔。努比亞人早就與埃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新王國時期充當了埃及的沙漠警察,對埃及文化有很深刻的理解。這樣,他們統治埃及時期,不僅沒有更改埃及的傳統文化,還在某種程度上復興了埃及文化。
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埃及,先后建立了兩個相對統一的王朝:第27王朝(公元前525—前404年)和第31王朝(公元前343—前332年),共統治了約134年。波斯人在埃及的統治消除了古埃及本土王朝復興埃及文明的機會。盡管兩個波斯王朝之間有埃及本土王朝的統治,但它們很短暫,不斷遭到波斯的入侵,未能建立強大王國。可以說,在古埃及歷史上,真正對其文化和歷史發展產生影響的外來統治者最早是波斯人。當然,波斯人只是派駐總督對埃及實施統治,沒有主動地從根本上改變埃及傳統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觀念。然而,波斯人的統治在客觀上還是引起了古埃及傳統文化觀念的振蕩。
公元前332年,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征服埃及。埃及開始了近300年的希臘人統治時期。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去世以后,托勒密一世入主埃及,開始了托勒密王朝的統治。托勒密王朝根據實際情況,將埃及傳統的專制王權制度與馬其頓君主制和西亞君主制等因素結合起來,實行了一種更加強化的專制王權制度。希臘人統治時期,埃及的主要經濟部門是完全依賴于尼羅河的農業,在農業土地制度、工業和商業以及金融業等方面都表現出了新特征。文化觀念和宗教領域更是表現出了埃及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相互影響融合的特征。
羅馬——拜占庭人在埃及的統治分為三個階段:羅馬元首的統治(公元前30—公元280年)、羅馬皇帝的統治(公元280—395年)和拜占庭帝國的統治(公元395—642年)。在長期統治過程中,完全依賴于尼羅河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王權統治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變化的是埃及人的傳統文化觀念。到公元6世紀,基督教已經代替古埃及傳統的多神教而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宗教,古埃及人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深刻變遷。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占領埃及以后,古埃及文明終結。
古代埃及人民以農業發展為基礎,在創造強大的政治制度和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取得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人的象形文字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具有裝飾效果的圖畫符號,與神廟和墳墓墻壁上的浮雕壁畫渾然一體,美妙無比,展示著古埃及人的智慧。古埃及人用這種神秘的文字創作著宗教文學,也記錄著激情涌動的世俗作品。一份紙草文獻的作者描寫了一位姑娘的美麗:“筆直的項頸,光彩的乳房;頭發如純色青金石,雙臂勝于黃金,手指宛若蓮芽。莊重的大腿,纖細的身腰,雙腳展現了她的美麗。”接下來,詩歌描述了姑娘對一個小伙子的熱戀:“我的心一想到他就痛苦,我已經被他的愛情所占有;真的,他是一個呆子,而我也與他一樣。他不知道我多么想擁抱他……”古埃及人還用自己的雙手創作了驚世駭俗的雕刻和繪畫藝術。古王國時期的“群鴨圖”堪稱古埃及繪畫藝術的杰出代表。這幅彩色繪畫發現于美杜姆第4王朝伊太特馬斯塔巴墓的墻壁上。畫中的6只鴨子與現實中的鴨子大小基本相等,左右各3只,非常對稱。它們都朝著相反的方向漫步前進,悠閑自得。兩側低頭覓食的兩只鴨子更是栩栩如生。整個畫面色澤鮮艷、和諧唯美、筆法純熟、意境深刻。當然,古埃及人還在天文學、歷法、醫學、數學、建筑等領域為人類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4—前425年)游歷了埃及以后,在其著作《歷史》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令人驚異的事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巨大業績。”這是對古代埃及文明的恰當評價。埃及學自1822年建立以來,語言學、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等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學者們根據這些研究成果構建出了較為豐滿的古埃及文明史,同時也發現希羅多德的很多記載是缺乏根據的。除卻考古學的發現和研究成果,現代學者可以使用的文字史料已然非常豐富。正如英國著名埃及學家伊安·肖(Ian Shaw)所言,古埃及史料并不少,相反還很豐富,關鍵是用什么樣的理論與方法對其進行研究,以促進埃及學的不斷發展。
自19世紀以來,西方學者就有意識地發表從埃及發現的古埃及文獻(即文字史料)的解讀內容和研究成果,還有很多學者致力于將古埃及語文獻(原始史料)翻譯為德文、法文和英文文本,以促進埃及學研究向著廣度和深度發展。學界整理發表出來的埃及語原文、德文和英文等的文獻非常豐富,基本可以滿足埃及學研究的需要。例如,《金字塔文》《棺木銘文》《亡靈書》《第18王朝晚期文獻》《拉美西斯銘文》《中埃及語故事》《新埃及語故事》等等,既有埃及語原文文本,也有現代西方語言的權威譯本。本書在參考文獻部分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史料(集)。
古埃及文明的文獻,以文字載體為標準,分為銘文文獻和紙草文獻。銘文文獻一般是指銘刻在神廟、墳墓、石碑、采石場礦井等石頭表面和象牙、木板、陶器碎片等上面的文獻。紙草文獻顧名思義就是書寫在紙莎草紙上的文獻。從內容上來看,古埃及文獻基本可以劃分為宗教文獻和世俗文獻兩大類。宗教文獻又可以劃分出很多類別,魔法文獻、金字塔文獻、棺木文獻、亡靈書等;世俗文獻也可以劃分出很多,例如傳記、書信、故事、詩歌等。
本書希望提供的文獻能夠盡可能地從整體上體現古埃及文明文獻的特征,因而沒有完全按照上述文獻劃分的類別安排文獻,而是按照文獻本身對于反應古埃及文明特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進行分類,把160多篇文獻安排在十個欄目里。它們分別是神話傳說、王室文獻、傳記銘文、往來書信、司法文獻、經濟文獻、宗教文獻、教諭文學、故事文學、頌與詩歌。本書將在相應文獻的開篇部分做簡短說明,以闡明每類文獻本身的含義和其對于古埃及文明的意義以及該類文獻的基本特征等內容。由于篇幅和時間有限,本書沒有把科技文獻和節日歷法文獻包括進來,引以為憾,留待日后補充。
古埃及很多文獻存在殘缺,甚至有些重要文獻破損嚴重,這造成很多文本缺乏連貫性,甚至導致學者們關于相同文本的闡釋存在較大分歧。本書在翻譯文獻時,盡量展現文獻的本來面貌,對文獻中缺失的內容用“——”表示,對文獻中存在文字但意義不清的用“[—]”表示,對文獻中原本存在文字但后來被消除的文字用“[哈特舍普蘇特]”這樣的方式表示,對文本中破壞嚴重的、翻譯出來意義不大的內容用“……”表示,圓括號“()”里面的文字包括埃及學家在翻譯原文的過程中根據語法需要或為了行文完整而加上的文字,也包括譯者對前文做解釋的文字。
本書最初計劃全部根據象形文字原文進行翻譯,但由于時間緊促,大多文獻都從權威英文譯本轉譯成漢語。當然,本書少數文獻是直接從象形文字原文翻譯而來,為了展現古埃及文獻翻譯過程,也將象形文字原文、拉丁轉寫和漢語翻譯放在譯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