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史記三千年·西漢名臣
- 王嗣敏
- 3903字
- 2024-01-04 10:31:46
第五章 為自保見風使舵 王陵直被擺一道
平定英布的叛亂時,高祖劉邦在戰斗中被流矢擊中,回長安的途中病勢轉重。這時劉邦冊封的燕王盧綰(wǎn)也反叛了。盧綰和劉邦是發小,兩家也是世交,可是權力讓父子兄弟都能反目成仇,何況這種關系?劉邦這時已經病得很重了,就派自己的連襟樊噲(kuài)征討。樊噲啟程后,有人誣告他,說他盼著劉邦早死,他好殺掉戚夫人和劉如意。那時戚夫人正在為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爭奪呂后兒子劉盈的太子位。呂后的妹妹叫呂須,呂須的丈夫是樊噲,所以別人誣告樊噲為自己的大姨姐出頭,倒是說得通。對戚夫人和劉如意怎樣安排是劉邦晚年的一大心病,他大怒道:“樊噲看我現在有病,巴不得我死呢。”就把陳平和周勃叫到床前,說:“陳平你帶著周勃火速前往軍前,到了以后立刻把樊噲斬首,然后讓周勃統領軍隊。”
二人受詔后,在半道上商量道:“樊噲是陛下的老朋友了,這么多年同生共死,交情匪淺。樊將軍功勞很大,屢建奇功,特別是‘鴻門宴’上不顧自身安危,與項羽針鋒相對,面對項羽毫無懼色,這才讓陛下成功脫身。此外,樊噲的夫人是呂后的親妹妹,和陛下有親戚關系,身份也足夠尊貴。如今陛下因一時的憤怒要殺樊噲,事后必然后悔不迭(dié)。不如把他囚禁起來帶到陛下面前,那時要殺要剮隨陛下的心思了,我們沒必要做這個惡人。”于是他倆就把樊噲召來,宣讀詔書,樊噲表示服從,被反綁雙手押進囚車,由驛道遞解到長安。周勃取而代之,帶兵平定叛亂。
陳平在路上應該是慢慢悠悠地行進,因為他親眼看到劉邦已病入膏肓(huānɡ),不久于人世了。如果劉邦沒死,那么把樊噲押解回去后,劉邦要殺,自己也沒辦法;如果劉邦死了,那么自己保全樊噲,對于呂后來說就是大功一件。反正陳平是夠狡猾的了。
果然,半路上陳平就聽到劉邦駕崩的確切消息。他怕呂后及呂須拿他是問,就讓囚車在后面慢行,自己快馬加鞭急奔長安,想早點向呂后表明心跡。
《史記》中有“用陳平謀”四個字,應該是陳平之前給劉邦出過主意,讓周勃取代樊噲,而把樊噲召回長安當面質問。以陳平的智力,他肯定不會勸劉邦直接殺了樊噲的,誰知劉邦這時病得糊涂了,不問青紅皂白就要殺死樊噲。呂須肯定會認為抓樊噲殺樊噲都是陳平唆使的,否則劉邦不會如此絕情絕義。所以說陳平這時最怕呂須向呂后進讒言,把屎盆子都扣在他的頭上。
陳平相當清楚當時的政治環境,劉邦一死,呂后必然是“大姐大”,她要是發怒,自己肯定死無葬身之地。他必須與時間賽跑,先向呂后講清問題,先入為主,再有讒言就不怕了。途中有使者傳令,讓陳平與灌嬰屯兵滎陽候詔,陳平接令以后并沒有到滎陽去,而是繼續前行到長安,在劉邦的靈前痛哭流涕,如喪父母,把呂后感動得淚流不止。陳平趁機向呂后解釋,自己沒有去滎陽的原因是要向高帝最后一次復命,然后把對待樊噲的方法說了一遍,主要是講:“當時陛下要我拿個意見,我不得已才說把樊噲調回來當面鑼對面鼓地問清楚。誰知陛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殺樊噲,我苦口婆心地勸止也沒用,只好便宜行事,先把樊噲慢慢押解回來,等陛下消火之后再良言相勸,讓他有時間想到樊噲的好處,這樣就會放樊噲一馬。誰知半路上聽說陛下駕崩,這番心意陛下再也聽不到了。我只有違抗詔命,星夜兼程,向您傾訴我的良苦用心。”
這陳平真是一個心理學高手,知道一旦心理戰成功,對方就會形成思維定式,再有讒言也很難反客為主了。呂后果然讓他說動了,對他說:“你太勞累了,快點去好好休息一下吧。”可陳平怕自己離開后,呂須的讒言還會發生作用,只有留在呂后身邊,再接再厲,才能讓讒言完全失效。此外,留在呂后身邊,他還可以盡早知道各種消息,也能早點考慮應對之策。于是他強烈要求宿衛宮廷,借此顯示自己忠心耿耿。呂后就任命他為郎中令,主管宮中門戶及機要事務,并讓他輔導、教育漢惠帝,這樣呂須的讒言就行不通了。樊噲到長安后就被赦免,爵位原封不動。陳平為自己謀劃更是奇計迭出,百發百中,他成功化解了這一較大的風險。
惠帝六年,相國曹參去世,以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這個王陵是誰呢?這個人也是劉邦的老鄉,沛縣人,當時是縣里的豪強,比較有勢力。劉邦在家鄉時,以兄長的禮節對待王陵,應該說劉邦當時還是一個鞍前馬后給人跑龍套的“小兄弟”,只是后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王陵這個人“少文、任氣、好直言”,不講究繁文縟節,討厭虛頭巴腦、華而不實的調調兒,喜歡感情用事,重視江湖義氣,有骨氣,有擔當,直來直去。

《史記》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把兩個有關聯的或思想相似或同一類型的人物放在一篇中,這種橫空出世式的描寫看似突兀,其實這樣的人物與本篇的主人公是有密切聯系的,或者二人能夠形成強烈反差,從而更加突出人物的性格,也就是說沒有高山顯不出平地來。這個王陵與陳平曾經是同事,單獨立傳,事跡還不是很多,所以這里加上對王陵的介紹。二人性格迥(jiǒnɡ)異,相映成趣。
劉邦從沛縣起兵,入關進咸陽時,王陵也拉起了一支隊伍,盤踞在南陽一帶,當時他的軍隊還是一支“獨立軍”,不肯跟隨劉邦。后來劉邦揮師東進,與項羽爭天下,他才投歸漢軍。項羽也想爭取他,就把他的老母親劫持到軍中。王陵派出交涉的使者到達楚營時,看到王陵母親東向坐(坐西朝東,為尊位),而項羽居下座,笑容可掬,態度恭謹。原來這是項羽導演的戲,故意讓使者看到這一幕,想要以此打動王陵,讓他歸降。王陵母親在私自送使者時,哭道:“請替老婦給王陵傳個話,要小心侍奉漢王,漢王是個厚道人,不要因為我的緣故三心二意。為了讓他堅心守志,我今天唯有一死方可斷了他的牽掛。”說完拔劍自刎而死。
我有一個推測不知是否合理。《三國演義》中寫到劉備與徐庶配合默契,讓曹操頭痛不已,后來曹操聽從謀士的建議把徐母騙到許昌,然后程昱騙出徐母的手跡,寫了一封病危的書信帶給徐庶,徐庶趕到許昌才知是個騙局。接著,書中又寫徐母剛烈,說劉玄德忠厚仁義,徐庶棄劉歸曹是有眼無珠,最后徐母自縊身亡,徐庶于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進曹營一言不發。根據我的了解,《三國志》中根本沒有這回事,所以我推測羅貫中老先生是把這段“王陵母一死堅兒心”的故事移花接木,重新渲染一番,以揚劉貶曹,突出劉備的大仁大義。后來的“毛宗崗批評本”就把徐母與王陵母相提并論,說兩位“英雄母親”深明大義、千古流芳。
《三國演義》中徐母的形象以王陵母為藍本,應該是合理的推測,只不過羅先生妙筆生花,把徐母的形象描寫得更豐滿一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這么寫就是為了突出劉備的仁德、曹操的奸險(當然,《三國演義》作為歷史小說,適當的藝術夸張是必要的。如果一切都尊重史實,那就看《三國志》得了,筆者只是進行類比)。
項羽聽說王陵母親自殺以后,惱羞成怒,他恨王陵母親辜負了自己難得一見的運用智力的努力,竟然把王陵母親的尸體扔到鍋里烹煮了。這種無意義的舉動讓他的聲望損失殆盡,而且他前后的行為形成強烈的反差,讓人一看就知道他剛開始目的不純,別有所圖。其實人就算是虛情假意,假到底才像是真的,他莫不如把王陵母親厚葬,這樣,即使當時出于假意,現在也能以假亂真,而且最主要的是做給活人看。
實際上,成年人若還想像小孩子那樣童言無忌,根本就不可能,社會角色讓我們必須戴上各種面具,這是古今中外誰也逃避不了的事實。很多事就在于辦事方法上的不同,才導致結果的千差萬別。“劉備摔孩子”是假,因為趙云再親也親不過自己的親生骨肉,但劉備就能做出來。曹操在袁紹的墓前涕泗(sì)交流,劉邦在項羽墳上哭哭啼啼,孔明在周瑜的葬禮上悲極大慟(tònɡ),這些人都老于世故,讓人分不清這是鱷魚的眼淚還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項羽就是因為缺少“情緒管理”,所以才失敗。
項羽的殘暴果然讓王陵死心塌地地跟了劉邦。王陵和雍齒要好,他多次侮辱劉邦,讓劉邦恨得牙癢癢,但他功勞大,若殺了他恐怕讓人寒心。后來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封雍齒以安眾心。但那時雍齒與王陵相交,這讓劉邦十分不快,加上王陵剛開始想自立門戶,沒有盡早跟隨劉邦,因此王陵得封“安國侯”要比蕭何、曹參等人晚些時日。
惠帝死后,呂后想立本族人為王,王陵否決了,陳平則同意。因此,呂后怨王陵不識時務,假裝提拔他為皇帝太傅,實際上不打算任用他。王陵也好意氣用事,不向呂后服軟,稱病辭職,閉門不出,最后連例行公事都免了,七年之后去世,這就了結了右丞相王陵的一段公案。
王陵被罷免右丞相之后,呂后提升陳平為右丞相,任命審食其為左丞相。
誰知道有些人就是這樣,對不值一提的小過節總是念念不忘,或者是呂須小肚雞腸、天性刻薄也說不定。呂須像塊橡皮膏一樣緊緊地貼住了陳平,她還沒有忘記陳平以前為劉邦出主意逮捕樊噲的事呢。其實陳平當時不應該鼓動替換樊噲,因為“疏不間親”。如果陳平只是奉命行事,君命難違,那么陳平這么處理是相當可貴的,呂須只有感激的分兒,不應該如此怨恨陳平。呂須經常向呂后進讒言,說:“陳平作為丞相不理政事,整天只知醇(chún)酒美人,花天酒地。”陳平聽說后反而變本加厲,呂后聽說了,內心獨喜。為什么陳平要自損形象呢?這和蕭何強行賤買百姓的土地一樣,都是韜晦(tāo huì)之計。
陳平謀身之道非常高,知道此時千萬不能鋒芒太露,那個審食其表面上是左丞相,其實他是呂后的代言人,一切大事都由呂后掌控。如果陳平勵精圖治、雷厲風行,那就更讓呂后不放心了,所以他整日飲酒作樂,醉生夢死,呂后內心狂喜。那時正是呂后的權力欲望最強的時候,他不能觸這個霉頭。呂后當著呂須的面對陳平說:“俗話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女人與小孩的話不可信,就看你對我怎么樣了。不要怕呂須說壞話。”呂后立諸呂為王,陳平假裝服從,等呂后駕崩,他與太尉周勃合謀,終于滅掉呂氏集團。擁立漢文帝也是陳平的主意,審食其被免除左丞相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