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史記三千年·楚漢戰爭
- 王嗣敏
- 2789字
- 2024-01-04 10:53:24
第三章 懷鬼胎各有盤算 刀架頸有死無生
趙王武臣也效仿陳勝,派一個叫韓廣的人繼續向北招降燕地(原燕國的統治區域,今河北東北部和北京一帶)。
韓廣到了燕地,廣布信義,聚攏民心。燕國的舊貴族和當地豪杰對他說:“楚國有陳勝稱王,趙國也步其后塵,有武臣稱王。我們燕地雖小,可也曾是萬乘之國,位列諸侯呀。希望將軍自立為燕王,我們也跟您干了。”
韓廣有樣學樣,看武臣稱趙王,自己本心癢難耐。但他有一層顧慮,他老母親還在趙國,他是一個大孝子,怕自己的背叛行為殃及老母親,因此遲疑不決。
這些人說道:“將軍大可不必擔心。趙國現在西憂秦、南憂楚,自顧尚且不暇,還能拿我們怎么辦?再說,陳勝倒是強大吧?可還不是顧慮重重,不敢加害趙王及其將相的家屬?趙國現在根基不穩,再加上內憂外患,他們真的就敢殺害將軍的家屬嗎?”韓廣以為然,就放下顧慮,自立為燕王。
過了幾個月,趙國果然把韓廣的家屬安然地送過來了,也沒有追究他的叛變行為。
韓廣倒挺幸運的,沒死得那么早,后來項羽分封諸侯時把他改封為遼東王。
武臣與韓廣這類人的行為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起義軍內部的不團結,后來的失敗也就不足為怪了。
陳勝派周巿(fú)到原“戰國七雄”中魏國統治區域一帶(以今河南開封為中心)策動造反,開始時還算順利,但到了一個叫狄的地方時行動受阻了。
這里已是齊地。有一個叫田儋(dān。后來田儋被章邯殺害,其堂弟田榮繼任。田榮后來與項羽交惡,被項羽殺害,田榮的親弟弟田橫接棒。田橫在劉邦的打擊下不甘受辱而自殺)的人殺掉狄縣令,自立為齊王,自成一派,誰也不歸屬,根本不買陳勝的賬。
周巿被田儋打回原形,只得又回到魏地。他想立“戰國七雄”中魏國貴族后裔有個叫“寧陵君”魏咎(后來魏咎被章邯包圍,他為民請降,為了保證百姓的生命安全自焚而死。他倒是一個有情有義的硬漢。魏咎自殺后,他的弟弟魏豹繼續戰斗。魏豹在“楚漢戰爭”中反復無常,被韓信俘虜,在“滎陽大戰”時被劉邦部將周苛殺害。魏豹有一個小妾薄氏后來被劉邦收下,生下了漢文帝)的做魏王來穩定局勢。那時魏咎還在陳勝那里,不能回到魏地,可能是陳勝不放,怕他蛟龍入海,一去不回頭。倒是有許多人要立周巿為魏王,可周巿堅辭不受。他可能考慮到自己威望不夠,還是由魏國后人鎮守魏國更為穩妥。周巿派了使者往返五次,陳勝才被迫任命魏咎為魏王。周巿被任命為魏相。
鄧說是陳勝的部將,受命駐守在郟(今河南郟縣,滎陽南,陳之西。《史記》原文為“郯”,似誤)。章邯派出部下攻擊鄧說,鄧說不敵,軍隊敗散。鄧說逃回了陳縣,沒想到陳勝卻殺了他。
陳勝這么做完全沒有道理。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鄧說不是違抗將令或驕傲輕敵造成失敗,完全應該再給他機會。那時起義軍不敵秦軍已是最明顯不過的事了。陳勝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心胸狹窄?這是不是造成他后來眾將離心、自己慘敗的原因呢?
陳勝派出的人,要么自立門戶,要么血染沙場。
擒賊先擒王,陳勝最終成為秦軍重點打擊的對象。章邯親率精兵攻打陳勝。上柱國蔡賜殉難,陳勝手下一員叫張賀的部將率軍駐守陳縣城外,與城內守軍成掎角之勢。章邯決定先解決掉張賀的軍隊。陳勝親自出城監戰,可還是抵擋不住秦軍猛銳的攻勢。起義軍敗散,張賀戰死。陳勝一看,再回陳縣是死路一條了,就棄城而逃,想找自己的其他隊伍。可惜,在半路上他被“司機”莊賈殺害了。
莊賈提著陳勝的首級投降了秦軍,章邯讓莊賈留守陳縣。
莊賈的無恥叛主行徑激怒了呂臣。呂臣曾是陳勝的侍從,后來當了將軍,跟陳勝感情深。呂臣重新組織了一支隊伍,殺回陳縣,把叛徒莊賈抓住,殺死了他。
宋留被陳勝派出平定了南陽。宋留繼續向西北進軍,準備攻打武關(今陜西商南東南,為河南通往咸陽要道上的重要關口,劉邦入秦即由此關口進入),這時聽說陳勝已死,南陽又已歸秦軍所有,他就只好帶著隊伍撤退回來。回撤途中,宋留的隊伍遭遇秦軍伏擊,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率隊投降了秦軍。宋留被送到咸陽,被車裂(“車裂”是指把四肢和頭部分別綁到向五個方向奔跑的牛或馬上,把人的身體撕裂成五塊,也就是俗稱的“五馬分尸”。這是一種慘無人道的刑罰,商鞅也遭受過這種刑罰)而死。
陳勝起義時,在山東郯(tán)地也發生了變亂,秦嘉、朱雞石、鄭布和丁疾等人自成一軍,攻城陷地,收獲頗豐。
陳勝聽說后,就派了一個叫武平君畔的人為將軍,去統領這支軍隊,可秦嘉不買賬,他自立為大司馬,并且大講武平君的壞話,說此人年紀輕輕,靠溜須拍馬才得以成為將軍,根本不會帶兵打仗,你們別聽他的命令。后來,他又假借陳勝的命令把武平君殺害了。
由此可見,陳勝的指令根本不好使。
陳勝事敗后,秦嘉大喜過望,迫不及待地立了一個叫景駒(張良剛開始想投靠景駒,后來在半路上遇到劉邦就改變了主意。秦嘉擁立的景駒不被承認,后來項羽的叔父項梁把秦嘉和景駒二人都殺了。項梁立的楚懷王心成為“正宗品牌”的楚王)的人為楚王,頂替了陳勝的位置。其實,他是想以此樹立自己的權威。
秦嘉派公孫慶為使者去齊王田儋那里商量聯合擊秦的事。剛見面,齊王就質問這個公孫慶說:“聽說陳王兵敗是真,可他生死未明,你們怎能擅自擁立景駒代替陳王呢?”這個公孫慶也是個倔脾氣,針鋒相對道:“您不請示陳王(司馬遷把陳勝列入“世家”。“世家”一般是為開國諸侯或者功勛卓著能夠世代相續的人立傳,而陳勝政權只持續了六七個月的時間,按照這個標準,陳勝不符合,但是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自己創作《陳涉世家》時,考慮到“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也就是說,他認為陳勝首倡義旗,這才滅亡了秦朝,在當時陳勝屬于領袖,這才把他寫入“世家”。這也就是公孫慶說田儋沒有請示陳勝就建立齊國屬于非法行為的原因。《史記》中孔子也特殊,之所以被歸于“世家”,是因為孔子撥亂反正,“為天下制儀法”)就自立為王,我們擁立楚王為什么要請示您呢?而且楚國首先舉大事,理應號令天下。”
他的話說得倒是對的,但不知他的使命是什么,是抬杠去了,還是談合作去了。要是談合作去了,就應該盡量避開這種名義之爭,而把主要的事辦好,要講明二者聯合擊秦的重要性,而不要在名義上打唾沫官司。這個使者不合格,是抬杠去了。
話不投機半句多,使者公孫慶被齊王田儋殺害了。
陳勝稱王六個月后被殺,他的死令人惋惜。他犯了許多錯誤,但誰都不能否認他有一顆勇敢的心。
陳勝若按照“世家”的評估標準是不適合劃歸此類的,這一直為后世歷史學家所詬病,但司馬遷非要寫《項羽本紀》《陳涉世家》,自有他的用意。
司馬遷被漢武帝殘酷對待,遭受奇恥大辱。他想反抗卻無力對抗封建皇權,只能訴于筆下人物以宣泄滿腔的怒火。陳勝、項羽這兩個人物反抗暴秦的可歌可泣的壯舉無疑給了他巨大的鼓舞,這種反抗精神是他最為推崇的,所以,盡管陳勝與項羽都是有缺點的人物,但司馬遷還是對他們敢于挑戰命運的豪邁精神進行了熱情的謳歌。這兩個人物傾注了司馬遷強烈的個人情感,是其不屈個性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