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山海經》原文近三萬一千字,分為十八篇,其中“山經”五篇,“海經”十三篇(這里的“海”,指僻遠之地),主要記述了自上古至秦漢時期中華大地上的山川、動物、植物、礦物、歷史、風俗、神話傳說等。
關于《山海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爭議較多,我認為,較為公允的說法是:《山海經》非一人一時之作,它成書于西漢以前,書中的內容則涉及遠古傳說及夏、商、周等各個時期;今本《山海經》的格局,主要是由西漢時的劉歆(xīn)奠定的。
《山海經》問世后,因書中有不少內容荒誕無稽,因此,歷代對它作認真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如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就曾說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研究《山海經》,最難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看待書中提到的大量的怪物、怪人和怪神,如九首人面的九鳳、一首十身的茈(zǐ)魚、長滿珍珠的珠樹、胸口有洞的穿匈國人、身生羽毛的羽民國人、能帶來怪風雨的天愚神,等等。若一概視之為杜撰,斥之為荒誕,則《山海經》的價值便會大打折扣;若視之為信史,奉之為神奇,則無法獲眾人之認同。為了破解這一千古難題,當代學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或以巫史或神話故事為進路,而把《山海經》視為一部神話性質的地理書;或從圖騰崇拜入手,以現代科學為手段,而稱《山海經》為博物學、自然史的專籍。我認為,對于《山海經》中記述的大量怪物、怪人和怪神,至少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認識:一是它們是原始宗教或巫術的反映,如書中提到的各種山神及祭祀這些山神的具體儀式,即屬此類內容。二是它們包含圖騰崇拜的內容,如前后有首、豬身的并封,六足四翼、混沌無面目的帝江,等等,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氏族的圖騰。當然,在遠古時期,原始宗教、巫術與圖騰崇拜往往結合在一起,很難作出明確的區分。三是屬于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鯀(gǔn)腹生禹、形天無首持干戚而舞等等,當屬古代神話無疑。四是它們包含古人因錯覺或憑想象力而創造的內容,如六首蛟、穿匈國、三首國之類,此正與現代有人認為神農架有野人、尼斯湖有怪獸、火星上有怪人相似。
在對《山海經》中的怪物、怪人、怪神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后,再來審視《山海經》全書的內容,我們便會發現,《山海經》中蘊藏的知識和智慧竟是如此的豐富:經中記述的大量山川、植物、動物、礦物,向我們展示了上古時期中華大地的原始風貌;經中關于黃帝、帝顓頊(zhuānxū)、帝嚳(kù)、帝舜、禹、夏后啟的事跡以及“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顓頊生(huān)頭,
頭生苗民”等的記載,為我們了解上古時期的歷史傳承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經中稱后稷降百谷、叔均始耕、太子長琴始作樂風、石夷司日月之長短等,向我們揭示了中國古代農業、音樂、天文學等的起源;經中關于苦辛能治瘧疾、雕棠能治耳聾、豪魚能治白癬、鬼草能使人忘掉憂愁等的記述,則為中華醫學最早之資料……據此,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山海經》是我國先秦典籍中唯一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書,它既真實客觀,又充滿想象,反映了我們祖先極其宏富的創造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寶藏。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充滿智慧、創意迭出的古代經典,迄今為止,卻缺少真正適合廣大讀者閱讀的讀本。究其原因,除了長期以來對《山海經》的認識存在誤區,主要還有以下兩點:
一是《山海經》中涉及大量的山、水、動物、植物、人物等,但或因山川變遷、地名沿革,或因年代久遠、流傳訛誤,或本來就系古人憑想象而為之,因此,其中起碼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川、動植物名及人名己無法確考。對此,現有的作品不是予以回避,就是作煩瑣的引證,使讀者難明究竟。
二是《山海經》中有不少山川、動物、植物、人物等的名字常常在文中反復出現,且有時同一名稱,所指并不相同,加上《山海經》中某些地方的文字編次較為混亂,這就給《山海經》的注解工作帶來了諸多麻煩。現有的作品,常常是對首次出現的疑難字詞作注,對再次出現者即不再作注,因此,除非讀者有極好之記性及耐性,從頭至尾細細閱讀,并不時作筆記,否則是很難讀懂《山海經》的。
對于《山海經》注解工作中的上述難題,本書作出了以下破解:
第一,為了使讀者能真正看懂《山海經》,本書對《山海經》中難解的字詞或句子一律作注;但與此同時,本書又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稟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之古訓,把《山海經》研究中已經解決的問題、仍然存在的困難及其原因向讀者和盤托出,從而讓讀者能客觀地了解《山海經》研究的現狀和方向。為此,我在書中主要作了這樣幾個方面的處理:
1.對于明確可解者,則直接相告,如:“巴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大蛇”;“白于之山:即白于山,山名,在今陜西志丹縣北部”。
2.對于明確無解者,亦直接相告,如:“巴遂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白?(gāo):植物名,具體所指待考”。之所以說“待考”,而不說“不明”、“無考”,是希望隨著研究的深入或考古挖掘工作的進展,這些問題能不斷得到解決。
3.對于尚無明確答案、研究者有不同觀點者,則盡量提供一些線索,如:“輝諸之山:即輝諸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河南境內”:“良余之山:即良余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陜西華陰市西南;一說在今河南盧氏縣境內”。
4.對于有明顯線索可循、但仍存在爭議者,則列舉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而不說“待考”,如:“長石之山:即長石山,山名。一說即今河南澠(miǎn)池縣天池山;一說在今河南新安縣”;“渤海:一說這里指蒲昌海,即今新疆東南部的羅布泊”。
第二,一個生僻難解的字詞在書中反復出現,若每處都作注,則會顯得煩瑣之極;若只在首次出現時作注,則其在相隔較遠處再次出現時,讀者又不知該作何解,這就是上文所說的第二個難題所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本書根據《山海經》一書的特點,同時考慮到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把全書分為862個小節,視每個小節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只要在該小節中有生僻難解的字詞,就一律進行注解;若前面對此已有注解的,則以“見……”來表示。從而真正能讓讀者對《山海經》一書進行無障礙閱讀。
最后,還有兩點需要著重說明:一是本書的原文以清代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為底本,參考并綜合了當代學者袁珂(kē)、郭郛(fú)、張步天等先生的相關研究成果,以期在盡量保留《山海經》古本原貌的基礎上,充分反映《山海經》研究的最新進展;二是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對生僻的字及多音字均標注拼音,而且在標注拼音時,一律以《漢語大詞典》、《辭海》、《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為依據,以確保注音規范。
衷心希望廣大讀者能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把握《山海經》的內容和精髓。
馮國超
2016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