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臟腑按摩腹診臨證
- 王海龍
- 8108字
- 2023-12-05 17:41:33
前言
如果說按摩是中國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我想,不會有人出來反對。早在遠古之時,按壓、摩擦、拍打、撫觸,就是我們的祖先相互安撫的最原始和最親近的方式。
與病魔斗爭似乎是人類的宿命,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文明如何進步,傷痛與疾病都會伴隨著人類。如今,我們擁有著先進的醫療技術,同時也面對著醫院里絡繹不絕的病患。這是為什么呢?關于這個問題,至少現在我們還沒有找到答案。但我們知道,這不是科技的錯,科技進步的確推動了醫學的發展,例如,如果早一點出現抗生素,很多因瘟疫而死的患者就可以得救;如果早一點發明CT、MRI這些檢測技術,多少疑難雜癥可以得到防治。人類為了健康長壽,始終把醫學研究放在了科技研究的前端,盡管如此,最后的醫療效果仍不能盡善盡美。
在醫療技術如此進步的今天,有一點是值得醫生反思的,當我們拿起威力越來越強大的“武器”,立志消滅所有病痛之時,我們是否用力過猛了?在高新藥品與檢查設備的支持下,我們的腦海里勾畫出一個完美的人體狀態:沒有病菌和病毒,肌肉與骨骼是完美的力學平衡狀態,心臟與血管協調地調控著血流速率與力量,神經井然有序地傳遞著大腦的命令,機體的每一個部分、每一個細胞都在各司其職、和諧共進?;蛟S,這就是人類健康的終極理想??墒?,這并不現實。不要忘記,自從有了人類也就有了病痛,疾病與人類是共生的。
我們都知道,中西醫的治療觀截然不同。西醫憑借強大的科技力量,以對抗和殺滅疾病為目的,找到病因,用藥物或手術等治療手段消除疾病是其基本的治療模式。而中醫則不同,中醫認為人體是陰陽二氣結合的整體:陰陽平衡,人體則健康無?。魂庩柺Ш?,則百病由生;陰陽離決,則生命結束。為醫者,重在維持陰陽平衡,切不可使一方太過或不及。而且這一平衡是動態的,是在恒動之中的,這種恒動受天時、起居、飲食、情緒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中醫就是在調節陰陽平衡。無論是年輕力壯時的高水平平衡,還是年老體弱或久病虛衰時的低水平平衡,維持陰陽的平衡均是第一要務,也只有在平衡的基礎上才需要考慮調節平衡的質量與水平。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年輕人會因一次高燒或多日熬夜而猝死,而一個久病臥床的老人卻能存活數十年。
中醫歷經千年,發展出了按摩、針灸、中藥等多種治療方法,其根本就在于保持人體陰陽平衡,因為人體的陰陽之氣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處在此消彼長的變化之中,我們需要保持陰陽的相對平衡,使之在機體適應能力范圍之內,機體才能保持相對健康。如果超出適應能力范圍,機體無法承受,就會生病。在機體的自我調節下,或是在醫者用針、藥、按摩等治療手段的調理下,陰陽二氣恢復原有的平衡狀態,機體就痊愈了。所以,中醫不會試圖去消滅什么。
另外,中醫學的治療原則是治病求本、調和陰陽、扶正祛邪、三因治宜,無一不體現中醫執掌權衡、以簡馭繁的王者之風。
那么,按摩又是如何治病的呢?沒有藥汁入口,沒有刀針入體,全憑一雙手。按摩治療的基礎是什么?就是醫者雙手可及的筋、肉、骨、脈、皮。按摩治療的途徑是什么?是廣布周身內外、無處不在、無處不連的經絡。我們按摩醫生有著一雙柔和有力的手,能夠發出特有的均勻、持久、滲透的力,作用在患者機體上,通過經絡的聯系,影響、激發、疏通、清理、振奮、安撫、舒展著患者機體的各個部分。除了力,我們幾乎沒有為患者輸入什么,更沒有從患者體內取出什么,可患者的疼痛不適卻消失了,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按摩就是利用人體的整體性,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可觸及的機體為入手點,借助經絡傳導,起到調節周身的作用。我的老師王友仁先生說過:按摩,一言以蔽之,調也,調其不調也!中醫的整體觀,有別于西醫的整體觀念,它不是單元式的結構,也不是線性的結構,而是網絡式的結構,五體、氣血、臟腑、經脈、五官、九竅都是身體的一部分,它們形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連接、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網狀結構。在這個復雜的平衡體中,若失調程度較輕,那么失調之處會在網狀結構其他部分的吸收與共諧下被消減;若失調程度較重,網狀結構無法自我調控,那么人就會生病。我們按摩醫生,就是利用這一網狀結構,以其中的形體與經絡為抓手,幫助這個平衡體恢復平衡以及提高平衡體的強度與韌性。因此,幾乎所有的按摩治療都是間接的,都是借助這個網狀體的互聯關系起效的。所以我們不僅可以治療筋傷、骨傷,也可以治療內科、婦科、兒科疾病,我們需要做的是評估患者的平衡狀態,找到其失衡點,確定失衡點與形體經絡聯系的最佳途徑,以手調之。
中醫按摩曾經并不為人所重視,處在快速發展的中西醫學的邊緣地帶。突然間,醫學科技的大門被打開,先進的解剖學、影像學、神經醫學涌了進來,那些關于肌肉、骨關節、神經支配、血液循環、生物力學和康復技術的最新成果以及那些基于最新成果而涌現出的精準的整復、牽拉與松動的手法,讓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學習。于是,帶脈成了腰大肌,足太陽經成了淺表鏈,督脈成了脊神經……我們的技術和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大大提高了,中醫按摩上了一個新臺階。等我們從如饑似渴學習與引進先進技術中清醒過來,卻遇到了與中醫學其他領域相同的問題:新技術、新理念解決的只是技術層面的部分問題,我們面對眾多的患者,依然無法消除所有人的病痛。
我從事臨床按摩已有二十余年,這也是按摩發展的黃金時期。我曾經訪師問友,只為學會那幾招整復手法,也曾經抱著圖譜與模型冥思苦想,只為弄清某幾塊肌肉受哪些神經支配,即使這樣,我和與我志同道合的同事們仍沒有練就一招制敵的本領。知識是在不斷更新的,技術是在不斷優化的,但療效,只能說小有提高。這不是知識和技術的錯,錯在我們這些醫者。那些先進的、最新的醫學成果,應該成為我們雙手的延伸,成為中醫四診的補充,可我們卻讓它們成了桎梏,以致畫地為牢。當我們把經脈等同于神經,把經筋想象成筋膜,當我們沾沾自喜于把經脈循行與生物力線重合時,就限制了自己的格局,也讓中醫的整體觀變形了。肌肉就是肌肉、神經就是神經,它們并不是別的什么東西,正如帶脈就是帶脈、足太陽經就是足太陽經一樣。一旦脫離了中醫的根,那就不是中醫了,我們有時有意或無意地放棄了自己的本源。中醫的高遠,不在于技術與設備,而在于思維,包括對這些技術和設備的運用。數千年來,科技代代更新,中醫卻從未過時,其奧妙就在于此。
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這就是中醫學治療的總原則,若以一字言之,那便是“和”。王友仁老師說,中醫就是和諧的醫學,按摩就是調和的療法。中華文化是“和”的文化,故源于此的中醫學亦是“和”的醫學,那就讓我們從“和”開始吧。
“和”,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可追溯到《尚書》《周易》。“協和萬邦”“律和聲”“自作不和,爾惟和哉”“不克敬于和”均出自《尚書》,可見,當時已將“和”看成是一種和諧安定的狀態?!吨芤住分械摹昂汀敝敢环N自然界的和諧狀態,乾卦的《彖傳》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敝傅木褪窃谇栔畾饣f物的過程中,達成高度和諧的狀態,則萬物生長成熟,族類繁衍。這種狀態是通過陰陽的動態平衡來實現的,此外,噬嗑卦中雖未明確提到“和”字,但其卦之義在于震下離上,陰陽相濟、剛柔相交,如同牙齒咬合一樣,且此卦隱喻了一對相反相成的矛盾,是對“和”的含義的引申。
另外,“和”也是一個樸素的哲學用語。《漢書·藝文志》云:“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倍钤鐝娬{不同事物之間關系為“和”的是道家,正如《道德經》中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和”與儒家中庸思想關系也很密切,中庸思想的核心為“致中和”,被后世中醫廣為應用?!吨杏埂分姓f:“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宋代理學興盛之時,人們對“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張載將“和”的含義進行了擴展,將整個世界變化的總過程稱之為“太和”。王夫之又在《張子正蒙注》中言:“太和,和之至也。”可見,理學家認為,世間萬物之間雖然存在著矛盾,但在事物的變化過程中,彼此和諧仍是最主要的。這對當時中醫學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傮w來說,中國哲學范疇的“和”主要是對宇宙萬物和諧狀態的概括。
中醫學是在哲學思想指導下的整體醫學,對自然人體哲學的思辨促進了中醫學的形成。中醫之“中”,是中華、中州的“中”,更是“致中和”的“中”。
讀經典,做臨床,讓我們看看中醫學經典之首的《黃帝內經》(包括《素問》與《靈樞》)是如何給我們搭建起一個“和”的中醫學醫療體系的。
《黃帝內經》共162篇,其中涉及“和”的有55篇,其內容涵蓋了治則、治法、生理、病理、遣方用藥等中醫學理論,可以說,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尤其是治療體系,是在“和”的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那么,《黃帝內經》中的“和”又有哪些含義呢?
首先,“和”是對萬物和諧狀態的概括,其基本含義就是“和諧”?!饵S帝內經》中的“和”,有的指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記載:“春令反行,草乃生榮,民氣和。”而人體整體功能是否和諧,取決于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是否和諧,所以,這又涉及機體各個臟腑的功能是否和諧,如《靈樞·脈度》云:“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此外,“和”也指人體的氣血和諧,如《靈樞·平人絕谷》中記載:“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p>
其次,“和”的含義還有“調和”。《黃帝內經》中的“調和”又有兩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是指不同物質相互融合為一體的過程,如《素問·六節藏象論》載:“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又如《靈樞·經筋》載:“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緩者?!薄鹅`樞·血絡論》載:“新飲而液滲于絡,而未合和于血也。”第二種含義是指治法,為調和之意,指對疾病的治療要和緩地平調,或者是指某些疾病的用藥應以平和為宜,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燥司于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制”。
此外,“和”還有不偏不倚、無太過亦無不及之意,也就是“平和”,可指天地、陰陽平和之氣,如《素問·離合真邪論》載:“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币嗫芍溉酥郧榈钠届o和緩,如《素問·腹中論》載:“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庇挚芍该}象之平和,如《靈樞·終始》載:“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p>
最后,“和”還包含其他一些意思,如“順應”之意?!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份d:“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痹偃纭敖绘拧敝狻!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份d:“(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和”還有“應和”之意。《素問·寶命全形論》載:“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亦可當作“顯現”之意?!端貑枴そ饩⒄摗份d:“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于目,有亡,憂知于色?!?/p>
一個簡單的“和”字,在《黃帝內經》中出現了150多次,其含義又各不相同,這在中醫學里是罕見的,也足見先賢對“和”字的看重。
《黃帝內經》全面構建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其中“和”是重要的主線之一,此后的數千年,醫家對此各有發揮。其中,被稱為方書之祖的《傷寒雜病論》(包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更是將“和”的概念直接地、全面地運用于臨床,作為遣方用藥的宗旨。醫圣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寫出這部中醫學經典?!秱s病論》將《黃帝內經》中的理、法、方、藥融為一體,建立了極具臨床價值的六經辨證體系。為中醫者,必讀《傷寒雜病論》,盡管這是兩千年前的著作,卻讀之即可用,用之即見效,后世醫家,無不受益。即便如我這樣的按摩醫生,從不用方藥,也可從《傷寒雜病論》中學得為醫之道、辨病之法、施術之途,中醫之妙非一方一藥也,乃辨證論治也。
《傷寒雜病論》中“和”字出現了80多次,具有和諧穩定、協調平衡、調和陰陽、和解病機等多重含義。和,不僅概括了人體內部的陰陽關系,對疾病的產生原理和治療也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指導并影響了中醫的方劑觀和養生觀。
《傷寒雜病論》強調維持萬事萬物之間及人體內部特有的和諧平衡狀態,這種狀態是事物正常生發的基礎?!叭粑迮K元真通暢,人即安和”是《傷寒雜病論》中對理想身心狀態的概括,書中多次以“和”來表述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如“身形如和”“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要維持和諧的人體內環境,使之處于“和”的狀態,就必須讓五臟六腑保持動態平衡,營衛氣血相互協調,正氣充足。所以,《傷寒雜病論》以元真通暢的和諧狀態作為人體生命運動的理想狀態,同時也是人體健康的標志。
與西醫不同,中醫學把人體看作一個整體,人體各組織器官以一個相互聯屬、相互影響的網狀結構連接在一起,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系。正常情況下,人體各個臟腑能保持協調平衡、對立統一的和諧關系。“和”不僅指人的身心和諧,更能代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從而達到天人相應的境界。道家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界的“和”,儒家思想注重人與人的“和”,《傷寒雜病論》在吸收借鑒儒道兩家觀點的基礎上,從《黃帝內經》出發,強調人體應保持 “安和”的狀態。由此,《傷寒雜病論》中的“和”便逐漸發展為一種健康舒適、正常穩定、自然而然的狀態?!秱摗分杏卸嗵庍@種表述,如《傷寒論·平脈法》中云:“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緩遲相搏,名曰沉。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這段話描述了和緩舒遲的脈象,說明陰陽協調、剛柔相濟、榮衛和諧則機體健康。
人體健康的關鍵是陰陽二氣是否保持相對平衡,達到陰氣寧靜、陽氣固密的狀態。如果其中一方偏盛或偏衰,失去平衡,就好比四季有春天而無秋天、有冬天而無夏天。所以說,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使人體的陰陽二氣調和、平衡。人體只有在陰氣不妄動,陽氣不妄耗,陰陽二氣保持相對平衡的狀態下,才能保持健康?!秱s病論》強調,人體和諧的狀態也會隨著生命節律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但在一定的范圍內,都能保持健康狀態,可見人體之“和”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陰陽平衡狀態一旦被打破,人體就會產生疾病,服藥、食療、針灸等,都是為了使陰陽重新恢復平衡。另外,“元真通暢”的身心觀不僅要求人體內部臟腑陰陽保持協調平衡,亦要求人體與自然節律達到和諧狀態,強調人必須和外部環境相適應,遵循自然法則,才能維持人體內部的平衡狀態?!秱s病論》對健康觀的表述比《黃帝內經》更為具體和貼合實際。
《傷寒論》中對疾病有多種表述方式,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失和”,如“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第53條)。這種“失和”就是人體的陰陽平衡被打破,表明《傷寒論》對人體的“和”“不和”等不同狀態已經有了系統性的認識。無論病機如何變化,病情如何復雜,“失和”都是導致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素問·調經論》有云:“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币嗾f明陰陽氣血失去平衡協調的狀態會導致疾病。
在中醫看來,陰陽失衡是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表現為陰陽的偏盛或偏衰。《傷寒雜病論》就是依據這種陰陽偏盛或偏衰的理論,來解釋陰陽失衡所造成的病理變化的。正常情況下,陰和陽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陽的一方偏盛,會導致陰的相對不足,陽屬熱,故陽氣亢盛的病理表現為發熱;反之,陰的一方偏盛,就會導致陽氣相對偏衰,陰屬寒,故陰氣過盛的病理表現是惡寒。陰陽可以相互轉化,所以在一定條件下,陽熱證與陰寒證亦可相互轉化。當然,除了陰陽失調以外,中醫學認為血、氣、形、神的有余或不足都會致病,這些都是中醫的“和”思想在《傷寒雜病論》中的體現。
在《傷寒雜病論》中,“陰陽失和”是疾病的主要病機。情志失調、飲食失宜、外感六淫、勞逸過度等都是從“陰陽失和”的角度認識病因的,這也是失和思想的具體體現。中醫把人的情緒變化稱為“七情”,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人在精神層面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應,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致病。只有機體受到刺激后,出現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超過了人體自身的調節范疇,才可能導致疾病。飲食失宜包括飲食不潔、飲食偏嗜和飲食不節三個方面,其中飲食不節和飲食偏嗜是失和思想的顯著體現。外感六淫,是指人體調節能力不能適應四季氣候的變化,或四季氣候的變化超出了人體的調節范疇,從而導致疾病。勞逸過度,包括形勞、神勞、房勞三個方面,這些亦是從不同角度指出“失和”對人體的損害,實為中醫學“和”思想在《傷寒雜病論》病因學中的貫徹和體現。
中醫治病,主要根據陰陽偏盛或偏衰的基本病理變化來確定治療原則,以使陰陽重新達到平衡狀態,所以《傷寒論》中明確的治療原則和診療目的就是“和”,即求和、調和。如“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第54條)“令胃氣和則愈”(第71條)“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第131條)等?!秱摗分械闹委熢瓌t可概括為通過寒熱同用、升降共進、攻補兼施、斂散并投等治法,達到陰陽平衡、上下有度、出入有序的目的。治療方法雖各有不同,但都旨在使人體陰陽、臟腑、氣血平衡協調,達到安和的狀態。
自《傷寒雜病論》始,中醫學確立了一類以“和”為綱的治法,這也是將《黃帝內經》中“和”的思想在處方用藥方面的具體化,是中醫在“治法”方面的一次提升。“和法”重在“調和”“和解”,其不同于溫、補之法的專主扶正,亦不同于汗、吐、下、清、消之法的專主攻邪。
但也正因“和”的思想在中醫學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之《傷寒論》中小柴胡湯等“和解”之方的廣泛運用,后世醫家對“和法”產生了許多不同理解。一部分醫家認為,“和法”就是“溫、清、補、消、汗、吐、下、和”八法中的一法,專指和解少陽、調和營衛,是治療半表半里證的一種方法。另一部分醫家認為,“和法”首先是中醫學認識人體和疾病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中醫治療學的總原則。其實,其分歧只是在于從治療原則出發還是從具體治法出發而已,也就是對“和”進行廣義的分析還是狹義的分析。
《傷寒雜病論》中“和”的概念是廣義與狹義兼而有之的。從廣義上說,“和法”是 “調和”“和解”之意,是平衡陰陽,調其盛衰,以祛邪御病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法則。故廣義之“和法”是指治療法則,包括治則與治法。正如《張氏醫通》所言:“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和之為義廣矣。亦猶土兼四氣。其于補瀉溫涼之用,無所不及。務在調平元氣,不失中和之為貴也?!睆莫M義上講,專指治法,即“八法”之一的“和法”,如和解少陽、調和營衛、調和脾胃之法?!秱s病論》中狹義之“和法”大致可治療兩類疾病,一是當致病邪氣較輕、正虛之證不明顯時,通常會用“和法”輕去病邪。正如《傷寒論》中多次提到的“小和之”“微和之”等內容。二是病證主要由臟腑功能失和所致,取“和法”以振奮臟腑功能,祛除邪氣,且用藥和緩,能標本兼顧,如《金匱要略》中治療痰飲病的方法:“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薄皽亍薄昂汀倍际且哉{和為原則,“溫”具有開發腠理、振奮陽氣、溫化痰飲之意?!昂汀敝浮皽亍敝豢商^,此為標本兼治之法。
疾病的證候在病程中是不斷變化的,寒熱、虛實、表里的證候相互交織,故清熱、散寒、攻邪、補虛、發表、溫里等治法都不能單獨使用,單獨使用會有明顯偏向性,會導致新的“不和”。故《傷寒雜病論》中除病情需要且必須使用較為單一的補虛、攻邪方劑之外,一般都注重綜合調治,且多為寒熱同用、補瀉兼施、表里雙解、陰陽并調,主要目的是防止用藥偏頗。這就要求將性質和作用不同,但有相反相成之功效的藥物恰當組合,融為一體,整體兼顧,各方并治,避免此盛彼衰,以祛除證候錯綜復雜的疾病,如小柴胡湯、烏梅丸、半夏瀉心湯等。
總之,《傷寒雜病論》完整體現了中醫學的“和”思想,其中自和、安和、調和等概念雖源于《黃帝內經》,但卻更加實用、具體,并體現在臨床的診、治、防、養等方面,這也使得“和”成為中醫學中最具個性的診療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