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盈人生:活出你的極致
- (美)馬歇爾·古德史密斯等
- 10字
- 2023-10-19 17:36:01
第1部分 選擇你的人生
第1章 “一呼一吸”范式
當釋迦牟尼說“我的每一次呼吸都是一個全新的我”時,他并不是指有什么隱喻,而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
從以前的你到現在的你,生命是由一個不斷向前的獨立瞬間組成的。每一個瞬間,通過你的選擇和采取的行動,你都能體會到快樂、幸福、悲傷或恐懼。但所有這些具體的情緒都不會停留,它們會隨著你的呼吸而變化并最終消散。無論你希望的下一秒、下一天或下一年會發生什么,能感知它們的只會是那個不同的你、未來的你。對你來說,唯一重要的是迭代當下的你,那個剛剛呼吸過的你。
我假設佛陀的教導是正確的,并以此作為我的開篇。
當然這并不是說,你必須放棄你的精神信仰或要皈依佛門[1]。我只是希望你可以考慮將佛陀的智慧作為新的范式來思考時間的流逝與豐盈人生之間的關系。
佛教核心教義的內容包括無常,認為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情感、思想和物質財富都不會長久。它們會在瞬間消失,和我們需要下一次呼吸的時間一樣短暫。我們知道這已是被實證的,但凡我們能想到的,如自律、動機、幽默感,都不會持久。它們瞬間出現,也瞬間溜走。
然而,讓我們將無常當成理解生活的理性思考方式,以及接受無論我們的身份和性格是統一的還是獨立的都不過是幻覺的觀點,還是不容易的。小時候根深蒂固耕植在我們腦海里的西方范式,頑強地對抗著無常。事實上,西方范式更像一個童話故事,永遠只有“他們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個結局。西方范式里,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擁有更好的未來,并堅信奮斗會帶來這樣兩個結果:①無論我們取得怎樣的進步,本質上我們仍然是從前的那個人(只是更好了);②無視所有的事實,認定當下即永久。但這樣永恒的解決方案對我們的精神世界可謂是一種折磨。它給我們造成了這樣的錯覺:經過刻苦學習在數學科目上拿到了A之后,就永遠覺得自己應是個全A生;或者,相信自己的性格已經固化,永遠不能改變;又或者,房價永遠只升不降。
這就是“當……時我就會開心”西方范式的最大通病。而我們就是利用這樣的普遍心態去說服自己:當獲得晉升,或開上特斯拉,或吃到一塊比薩,或實現了或短或長的某種渴望,我就會開心。不過,一旦得到了所期望的勛章,受心態的驅使,我們又會貶低這枚勛章的價值,開始為追求下一枚勛章而努力。我們的目標,永遠是下一個:晉升到下一個級別;升級特斯拉的配置;再點一張比薩打包帶走。我們永遠生活在佛陀所說的“餓鬼”境界里,不停地吃,但永遠感覺不到滿足。
這是多么令人沮喪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更加急切地希望啟發大家能夠用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世界——一種尊重當下,而不是寄語過往或未來的方式。
當我向那些習慣于目標設定和取得高成就的客戶解釋“一呼一吸”范式時,他們都需要花上一些時間才能接受專注于當下的重要性,而非追憶以前的輝煌所帶來的快樂,或者憧憬未來宏偉藍圖實現時的興奮。對他們來說,向前看是種習慣,向后看為自己的過往驕傲也是如此。但令人驚訝的是,當下的這一刻卻被他們視為第二位。
但逐漸,我轉變了他們對此的態度。當客戶因最近或之前的某個錯誤自責時,我就會說“停下停下”,并讓他們重復這句話:“那是以前的我,現在的我不是那個錯誤的制造者,為什么要用以前那個犯了錯誤的我來折磨現在的我?”然后,我讓他們做慣常擺脫問題時做的手勢,并重復我的話:“讓它去吧!”這個方法看上去很傻,不過很有用。客戶不僅看到痛斥過去毫無意義,而且得到了心靈撫慰——那個錯誤是由以前的自己犯下的,令他們能夠原諒以前的自己,繼續向前。通常,在和客戶第一次會面的一個小時里,我至少會花半小時和他們溝通這個方法。但最終,他們往往會在某個關鍵或焦慮的時刻領悟到,“一呼一吸”范式在日常生活中有實質性的幫助,而不僅對職業生涯有作用。
10年前,我開始輔導一位40歲出頭的高管,他是一家媒體公司下一任首席執行官的后備人選,我們稱他為邁克。邁克天生的領導力讓他從一眾聰慧積極、訥言敏行的核心高管中脫穎而出。但他還有一些粗糙的地方需要打磨,這也是我會出現的原因。
邁克對符合自己胃口的人會表現出魅力十足的一面;但他若覺得此人不能為他所用,則以冷眼及冷漠視之。他有著超級強的說服力,但對沒有立即認同和響應他的人,又會用咄咄逼人的口吻。他處處彰顯自己的成功,散發著一種令人討厭的特權者的味道。總之,他非常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麻木冷漠、自以為是、醉心權力,這些并不是影響職業發展的重大缺陷,是我與他的同事及他的直接下屬做360度訪談時得到的反饋,也是他需要直面的問題。邁克坦然地接受了這些批評,并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個過程是一對一輔導的關鍵)做出了讓自己滿意,更重要的是,讓同僚認可的行為改變(通常你需要做出非常大的改變,才有可能讓人們看到一點點變化)。他成為CEO后,我們的友誼也在繼續,每個月至少會就他的工作做一次深度的溝通,逐漸地延展到他的生活方面。他的太太是他大學時期的戀人,他們共養育了4個子女,均已成年離開家獨立生活。當邁克醉心事業的時候,妻子雪莉獨自撫養孩子,并對丈夫的自我陶醉和麻木不仁產生了堅不可摧的怨恨。不過,這段經歷了多年緊張狀態的婚姻最終趨于穩固。
“是雪莉錯了嗎?”我問道,并指出,如果他在工作中被認為是麻木不仁、醉心權力,那么在家里很有可能也是一樣。
“但我已經改變了,”他說,“她也承認了這一點,而且我們現在越來越幸福。可為什么她還不愿意放下對我的抱怨呢?”
我向他解釋了“一呼一吸”范式,強調對西方人來說,想象我們不是一個由血肉、骨骼、情感和記憶組成的統一體,而是在一呼一吸間重生的個體,并且每一個剛剛過去的呼吸都會打下不同的烙印,不斷地衍生出不同的個體,是有多困難。
我告訴邁克:“當你的妻子想到她的婚姻時,很難把以前的邁克和今天的丈夫區別看待。他們對她來說就是一個人,一個永久的人格。其實如果不是我們刻意關注,我們所有人的想法也都會是那樣的。”
邁克對“一呼一吸”范式很掙扎。雖然我們每次對話都會講到這個概念,但他還是很難把自己想象成多個邁克,一年之內重生了800萬次的邁克(那是我們估算出的每一年呼吸的次數)。這和他心目中固有的,呈現給世界的那個令人印象深刻、成功的形象大相徑庭。我不能因此苛責他,因為我給他的是一個新的范式,而不是一個隨意的建議。我相信,我們會以自己的節奏完成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我們仍然保持著定期的交流,他也仍然是一名CEO。2019年的那個夏天,他突然打電話給我,興奮地宣布說:“我感受到它了!”一開始我不知道他在說什么,但隨即意識到,他說的那個“它”指的就是“一呼一吸”范式。他向我描述了前一天他與雪莉的對話,當時他倆剛結束和孩子們、他們的伴侶們及朋友們的國慶聚會,正從周末度假的房子返回平時的家。在路上的兩個小時里,邁克和雪莉重溫了聚會的歡樂時光、孩子們的轉變、精心準備的食物、飯后主動的打掃和清理、朋友們的參與和幫助,這些都讓他們倍感滿足,沉浸在身為父母的幸運和成功的喜悅中。但緊接著,雪莉的一句話像一盆冷水頓時讓熱烈的空氣凝固。
“我多希望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你可以貢獻得更多,”她說,“你知道那段時間,我有多么孤獨嗎?”
“我沒有被她的話刺傷或勃然大怒。”邁克告訴我。我轉向她非常平靜地說:“對10年前的那個人,你是對的,他的確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情。但那個人已不是此刻正在車上和你說話的人。現在和你說話的人是一個好人。明天,他又是另一個全新的人,并會為變得更好而努力。還有就是,那個當年受了苦的女人,也已經不是今天的你。你為一個已經不存在的人的行為指責我,是不對的。”
車里寂靜無聲,10秒鐘之后,雪莉道了歉,并補充道:“你是對的,我也是時候放下了。”
無論是邁克多年的孜孜渴求,在完全平和的情緒狀態下實現了對“一呼一吸”范式的理解,還是妻子雪莉10秒鐘對它的茅塞頓開,這兩個時間段,對于我并不重要,我欣喜的是自己能成為他人頓悟的推手。
如果你從事的也是幫助人們改變的工作,你會很自然地接受無常的概念。像我自己,若沒有對它的理解,就不會有清晰的目標和現在的事業。當你接受一切欣欣向榮的事物最終都會走向衰亡和消失時,你就會接受世俗的成就與地位有如過眼云煙。而這個觀點對個人的發展也有強大的適用性。你不會再糾結曾經的你對今天或未來的你的影響和禁錮。你會放下以前的那個你所犯的錯誤,輕松前行。
讀到此處,你可能會想,概念層面的談論夠多的了,那“一呼一吸”范式到底是如何與擁有“豐盈人生”相聯系的呢?
它們的聯系就像房間會隨著你按下的照明開關忽明忽暗一樣即刻又直接。如果我們接受自己所努力贏得的每一個有價值的事情——小到得到老師的表揚,大到贏得好的名聲,或者從我們所愛的人那里獲得的愛的回報——都是反復無常的,都受制于這個世界的熱情或冷漠,那我們也必須接受這些“財產”需要不斷地重新獲得,基本上可以說是以每天或每個小時更新的頻率,甚至可能短到我們的一呼一吸之間。
提醒客戶們不要再因過去的失敗折磨自己(“那是以前的你,是時候放下了”)是我對他們的價值所在。但我想,當相反情況出現的時候——客戶們渴望為我重現他們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尤其是那些正為下一段人生而困頓的退役運動員和卸任的首席執行官們,我對他們的幫助也是巨大的。無論是15年前贏得過的金牌,還是6個月前領導過擁有20000人的組織,當他們懷念以前的榮光時,我的責任就是把他們拉回當下,提醒他們,他們不再是那個令人欽佩的運動員或叱咤風云的CEO了。那已經是另外一個人,與在社交媒體上試圖以虔誠的方式追隨某位名人來圓自己的夢沒有任何區別,那個名人不知道也不關心你的存在,你們彼此已經是陌生人了。你不斷追憶以前的榮耀,雖說這些榮譽、關注和尊重并非虛幻,它們的確是某個時刻的你真正贏得的,但光環早已不再是事實。回顧它們不僅不會讓輝煌再現,反而只會讓你留下對榮耀轉瞬即逝遺憾的嘆息。
沉迷于回憶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取得過什么樣的成就,是無法讓你獲得成就感的。它只能由那個當下的我們贏得,那個每一次重生的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贏得。正如繼20世紀90年代中期幫助芝加哥公牛隊連續贏得兩屆NBA總冠軍,在1998年又第三次獲得總冠軍戒指的菲爾·杰克遜(Phil Jackson)所說:“你只有在成功的那一刻才是成功的。然后,你必須得從頭再來。”
事實是,我們對“豐盈人生”的追求永無止境。除非我們告訴自己,“我已完成了我的使命,我做到了”,而那一刻,也許就是我們呼吸停止的時刻。
章節練習
寫兩封信
這個練習是為那些在理性層面上理解了“一呼一吸”范式,但尚未形成肌肉記憶,在他們的生活中成為自然和本能的人們準備的。這類人還無法在以前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之間建立一面心墻,讓這一區分成為新的信念。他們仍然相信,有一些看不見的、摸不著的、橫亙不變的實質、精神或靈魂的東西在定義自己。當他們混淆過去和現在的自我,認為兩者之間可以互相替代時,這“兩封信”的練習,便可以幫助他們厘清思維。第一封信是關于感恩的,另一封信是關于對未來的投資的。
第一封信:
首先,給以前的自己寫一封信,感謝曾經的自己做出的努力,可以是某一個創新性的具體行動,也可以是認真工作或高度自律。總之,今天這個更好的自己是通過努力出現的,而非不勞而獲或被命運垂青。所寫內容可以是最近的,也可以是很久之前的,唯一的標準是,是你特別挑選出來的令你變成現在的你的關鍵行動。我和很多人都做過這個“感謝之前的你”的練習,有一個人感謝的是8年前那個令他轉變為素食者的行動,使今天的他擁有健康與活力。還有一位作家感謝的是10歲的自己養成了查字典的習慣。從小學到中學再到研究生,每讀到一個不熟悉的詞語,她都會立刻查閱并記在小本子上。她說:“沒有那個筆記本,就不會有今天的寫作生活。”還有一位女士感謝的是6歲的自己學會了游泳,令她兩次遭遇意外時都化險為夷。有一位男士感謝的是18歲的他選擇了對他意義特殊的大學,在那里他和他的妻子一見傾心。
這個練習不僅使你在當下的你和之前的你之間創建了分離,更重要的是,它還揭示了已被你淡忘的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因果關系。在某個你最感恩和謙卑的時刻,你可能突然意識到“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封信正好幫助你找回那個可能已被你遺忘的巨人,那個過去的你。
請深吸一口氣,想象所有你當下收到的禮物,都是以前的那個你送給正在讀這段話的你的。想象若有任何人送你一份美好的禮物,你會對他們說什么?現在就是這樣一個機會,由衷地對以前的你說聲“謝謝”!
第二封信:
現在,請寫一封信,由現在的你寫給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的你,以犧牲、努力、學習、關系、自律等為貨幣單位,你所做的每一筆投資,都是為了讓收信人受益。這種投資可以是基于自我提升的任何形式——從改善你的健康狀況到獲得研究生學位,再到將工資的一定比例用作購買國庫券。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慈善行為,只當你現在還不知道誰是受益人。
我從偉大的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NFL)跑衛手柯蒂斯·馬丁(Curtis Martin)那里得到過很大的啟發。在我們認識之前,柯蒂斯就是“一呼一吸”范式的踐行者。在一位教練的說服下直到高一他才不情愿地加入橄欖球隊,打球至少可以讓他每天有3小時遠離所居住的匹茲堡附近那條隨時會危及性命的街道。他曾因被誤認,而被人用槍對著臉扣下扳機,好在子彈卡殼。到了高三,幾乎所有一流的大學都向他拋出橄欖枝,他就近選擇了匹茲堡大學。即使大學期間傷病不斷,但因其非凡的天賦,1995年還是在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的第三輪選拔中被選中。大多數年輕的運動員都會把選秀日看作是命運的轉機,而柯蒂斯最初的想法是“我可不想被選中”。但在一位牧師的勸說下,他看到了堅守在這個賽道及加入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之后將會創造的無限可能。柯蒂斯不覺心動,因為這有助于他完成一生為他人服務的夢想。柯蒂斯把在職業聯賽打球視為對退役后的自己的一種投資,這在頂尖的運動員中并不多見。他們往往喜歡激烈的競爭,癡迷當下的勝利,至于未來,船到橋頭自然直。但柯蒂斯卻有著長遠的規劃,作為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歷史上[僅次于埃米特·史密斯(Emmitt Smith)、沃爾特·佩頓(Walter Payton)和巴里·桑德斯(Barry Sanders)]的第四大跑衛手,奮斗了11個賽季的柯蒂斯在一次受傷后選擇了退役。柯蒂斯在自己還是運動員的時候,就創立了旨在幫助單身母親、殘疾人和身處困境中的年輕人的柯蒂斯·馬丁基金會。在告別橄欖球運動生涯的第一天,柯蒂斯就已經準備好和12年前投資的自己熱烈地握手。現如今,他正沐浴在全新的生活中[2]。
柯蒂斯·馬丁是投資未來的自己的正面楷模。而那位被遺憾侵擾的首席執行官岡瑟則是典型的反面人物。岡瑟傾其一生努力奮斗,賺了足夠多的錢,可以讓三個孩子無須再像他一樣辛苦工作。但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孩子們既不對此感恩也無自我建樹,錢成了他們無所事事的借口。岡瑟的錯誤在于:他沒有對未來的自己或父親的遺產做任何投資,只是單純地給了孩子們一份禮物,但這兩者有著天淵之別。投資是有預期回報的,禮物則沒有附加條件。他給予孩子們的,是他們既不用奮斗,也不值得擁有的東西。雖然他有期待,但從來也沒有清楚地表達過他希望從孩子們那里得到的回報究竟是什么。最后,他既沒有得到孩子們對他的犧牲應表達的感激之情,也沒有感受到因看見他們創造了有意義的生活的某種成就感。他覺得自己與《桂河大橋》里的尼克爾森一樣悲情,當上校發現盟軍士兵正準備用炸藥炸毀他表面上為日軍建造,但其實是為了幫助自己的隊伍在被囚禁期間保持士氣而精心設計的大橋時,那種錯位的成就感讓他有了想阻止炸橋的企圖。在意識到愚蠢后,尼克爾森上校長嘆一聲:“我都干了些什么?”然后拉響了爆炸裝置,親手毀掉了這座橋。
如果岡瑟曾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封信,很有可能他的孩子們會有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第二封信的意義,不是練習把未來的目標寫下來,而是促使你將今天所有善意的努力,當作對你自己和你最愛的人為了提升你們的生產力和幸福指數所做的投資。這不是饋贈的禮物,而是期待有所回報的投資。
[1] 我19歲開始接觸佛教,并非因為想皈依佛門,而是它剛好表達了正處在青少年探索期的我的大腦里的一些懵懂的想法。我走近佛教,就是為了確認和澄清它們,而不是要皈依。在對“一呼一吸”范式(我自己的命名,不是佛陀的定義)經年的研究中,我逐漸掌握了這一方法。后來,我也會和我的客戶探討它,特別是當西方的訓練方式不能對職場中有行為障礙的領導者起作用時。深受西方范式影響的他們,習慣留戀過往的成功,并將其作為不需要改變自己行為模式也能創造出更多勝利的證據。他們會爭辯說:“如果我真的這么差勁,怎么可能取得過往的成績。”但他們忽略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使犯錯誤的人,也會成功。而這種成功并不能歸功于他們,也許是運氣使然。佛陀的教導能夠讓他們區分過去和現在的自己,確保下一次的凱旋不是技術或智慧的結果,而是行為的結果。借用佛陀的教誨,也可以說是我鋌而走險的一招棋了。
[2] 柯蒂斯在2012年入選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名人堂的演講中,向人們講述了真實的自己。這段演講也被公認為是該活動歷史上最坦率和最有力的演講,同時也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的一封信的最佳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