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我從馬身上學到了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

“我知道,你在幫助不善于駕馭馬的人。”

“不,女士,我沒有……恰恰相反,

我在幫助不善于‘駕馭’人的馬。”

——尼古拉斯·埃文斯(Nicholas Evans),《馬語者》(The Horse Whisperer

從小到大,我最好的朋友都長著四條腿和兩只大耳朵。我的父親在帕利塞德的桃園養騾子。帕利塞德是科羅拉多州西部的一個小鎮,落基山脈在那里通向猶他州的沙漠。

11歲時,我的任務是“馴服”騾子——與馴馬一樣。馴馬是一項古老的技術,意思是馴服馬接受馬鞍、韁繩和騎手。顧名思義,這項任務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完成的。馴服的意義在于讓身體強壯且體型龐大的動物順從騎手的意志、聽從騎手的指揮。或者,就像我父親說的:“讓它們知道,誰才是老大。”

父親用韁繩緊緊地牽著小騾子,我能感覺到小家伙們的恐懼。當它們驚慌失措地在桃樹間逃竄時,我會爬到它們的背上,拼命地抓著韁繩不放。難怪它們會害怕呢。對于野生動物來說,唯一可能騎在它們背上的是美洲獅。我也害怕呀,這是有原因的。很快,我就會從騾子的背上摔下來,弄得遍體鱗傷——要么被樹木刮傷,要么被扔在堅硬的地面上,還被風吹得暈頭轉向,都快喘不過氣了。

不久,我就了解到關于騾子的一些重要信息。如果它們覺得做某事會傷了自己,你怎么強迫它們也沒用。特別是,如果你是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孩,體重還不足60磅(1磅=0.4536千克),那就更不要招惹它們了。所以,我得想辦法跟它們合作。另外,我不喜歡父親的馴騾方法——依賴它們的疼痛和恐懼感。這實非明智之舉。

“踢它們的肚子,引起它們的注意。”父親命令道。

這讓我很不爽。所以,我試著和騾子們做朋友,研究它們的腦中所想,想辦法說服它們與我合作。我從我最喜歡的小馬斯基特身上學到的第一招是,如果我在它那又大又黃的耳朵后面撓癢癢,它就會低著頭,想要我多撓一會兒,此時,我便可以悄悄地將一條腿跨過斯基特的脖子。等它抬起頭來,我就順勢滑下去,坐在它的背上。我騎著它,既不用馬鞍,也不用韁繩。當我想讓它停下來的時候,我就會身體前傾,用胳膊摟住它的脖子。

我馴騾的方式比較傳統。信任、耐心、堅定、善良和尊重,是我對待小騾子的基本原則,也是我一生工作的基礎。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我的四條腿朋友(馬),還守候著我的兩條腿的朋友(人)。

事實證明,像馬一樣思考可以教會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做馬的學生

如果有一天你對我說我的工作重點最終會從“研究馬”變成“研究人”,我絕對不會相信。我真沒想到,后來我竟然會寫書,向高管、教練、家長、政治家、法官等人傳授領導力法則。我兒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山地人,就像我喜歡的書中的傳奇人物一樣。我要和我的馬一起生活在荒郊野外,以打獵、釣魚、誘捕為生。我一貫不愛跟人相處,更喜歡與動物打交道。

當我回想起我的童年經歷時,這種貌似奇怪的性格傾向就能說通了。我的母親曾經苦苦掙扎于有自殺傾向的抑郁癥,最終還是選擇了結束生命。我的父親早年是一個嚴厲的人,他既不知道如何奉獻愛,也不知道如何接受愛。他從來沒有虐待過我和我的三個兄弟姐妹,但他非常挑剔,他幾乎沒有時間和耐心照顧我們。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長大的,我現在明白了,自己的童年近乎“無人教養”。沒有人阻止我在水流湍急的灌溉渠中游泳,沒有人阻止我在高高的平頂山上攀登險峻的懸崖小徑,也沒有人阻止我在荒野中露營,我只有騾子作伴。19歲那年,我給一頭叫凱特的騾子套上馬鞍,把背包裝在另一頭叫杰克的騾子上,開始了沿著大陸分水嶺向北前往加拿大的旅程。

我的旅程止步于懷俄明州,我在那里的一家農場找到了一份工作,開始過上了牛仔的生活。就是在那里,我邂逅了我的第一任妻子洛克,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騎手兼音樂家。起初,我們一起在國際馬球俱樂部生活和工作;后來,我們相繼在得克薩斯州、加利福尼亞州、堪薩斯州、愛達荷州等地的農場生活和工作;最后,我們又回到懷俄明州。我對馬的熱愛從未動搖過,在別人眼中,我是一名優秀的馴馬師,但我大多數時候使用的還是古老的馴馬術,即依靠武力讓馬產生恐懼感,并恐嚇和反復鞭撻它們。我不是故意這么殘忍——那些以這種方式與馬打交道的人通常都不殘忍——但我不再是那個和騾子交朋友的小男孩了。我失去了我曾經擁有的天生的敏感性。馴馬是我的謀生之道,為了能在牧場、馬球場或競技場上獲得訓練有素、溫順聽話的馬匹,我做了一切必要的事情。而我還沒有學會如何像馬一樣思考。

一天,有人把我介紹給了馴馬師雷·亨特(Ray Hunt),從此,一切都變了。雷讓我想起了小馬斯基特教給我的東西:騎手可以給馬套上馬鞍,但不必摧毀馬的意志。事實上,這可以用完全相反的方法來實現:任憑馬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并創造一個促使馬樂意與騎手合作的環境。

有人把這種馴馬方式稱為“自然馬術”,也有人稱之為“馬語”。其實這并沒有聽起來那么神秘,這種馴馬方式只是意味著了解馬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然后利用這些知識來培養一種基于相互信任和尊重、建立公平意識和明確邊界感的自愿合作伙伴關系。換句話說,就是像馬一樣思考。這是一種微妙的交流方式,通過肢體語言和巧妙地施加壓力和釋放壓力來實現。這種方法如此有效,就像魔法一樣,但其實可以歸結為堅持應用一些簡單的原則。

我從雷身上學到了做人的原則,后來又從雷的導師湯姆·多倫斯(Tom Dorrance)和另一位偉大的騎手汀克·艾洛迪(Tink Elordi)那里學到了為人處世的哲學,我再次做到了“以馬為師”。后來,我和洛克分開了,又遇到了簡,她最終成為我的第二任妻子。我和女兒塔拉搬到了懷俄明州,住在蒂頓山腳下杰克遜霍爾以北的鉆石十字農場。正如我常說的,我是個幸運的牛仔,我趕上了好運道,娶到了農場主的女兒。這片美麗的土地,以及我在婚姻中找到的避風港,將成為我領悟人生真諦的背景場。

這樣的開始純屬偶然。當時有人問我和簡,是否有興趣舉辦一場私人競技表演來招待微軟的300名高管。于是,我們雇了當地的牛仔來表演騎公牛和騎馬,以及參加繞桶賽(女子馬術競技比賽)。由于觀眾很喜歡這場活動,而且我們一晚上賺的錢比我們整個夏天騎馬賺的錢還多,于是,其他的騎馬團隊也紛紛效仿我們的做法。我開始在活動中演示“馬語”,使用我將在本書中與你們分享的原則,結果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反響。事實證明,人們從這些小型活動中得到的遠不止娛樂。我們收到了一連串的信息,告訴我們這些原則對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的影響是多么強大。

有一位CEO寫道:“我不僅學會了如何成為更好的領導者,還學會了如何成為更棒的家長。”

“這真的改變了我與我的團隊互動的方式,”有一位經理說,“我學會了要少一些挑剔、多一些耐心,獎勵不起眼的小小進步,幫助隊員們走向成功。”

如今,來自世界各地的各類游客光臨我們的牧場,學習領導力、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我在本書中記錄了他們的一些故事和很多關于馬的故事,能夠認識他們(它們)真是三生有幸(為了保護故事中人物的隱私,有些例子中用的是化名)。說到底,我只是個馴馬師,不是管理顧問,更不是心理醫生。我經常在想:作為一個只受過高中教育的牛仔,是什么讓我有資格給這些成就斐然的領導者上課呢?事實上,是馬兒們在教課,我只是試著給它們“當翻譯”。

有一次,我在想到自己有幸在人生道路上另辟蹊徑時便打開了《圣經》,其中的“人子啊,你要設比喻”[1]立刻打動了我。我相信這些馬確實提供了類似于比喻的東西。當人們看到我和馬一起工作,或者讀到我的馴馬故事時,他們也可以理解自己的所見所聞,并洞察自己的人生真諦。他們發現自己在反思自己的錯誤,認識到自己有潛力變得更好,甚至承認自己以前隱藏的恐懼和創傷。他們學到的經驗教訓既可以幫助他們在工作中成為更高效的領導者,也可以幫助他們成為孩子眼里更優秀的父母。馬的勵志故事還可以幫助一些人撫平創傷或克服上癮癥、原諒疏遠的親人、面對恐懼、建立信心或找到生活中的激情。

在從事馴馬工作的幾十年里,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這項工作如何改變了人們,而且總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我看到,強硬而麻木不仁的人變得溫柔和善解人意,膽小怕事的人變得堅定和自信,驕傲自大的人變得謙卑和恭敬。如果這些變化都沒有發生,我會告訴當事人,他們的問題出在了哪里。他們只是在這面叫作“馬”的鏡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然后便端詳起來。

在與前來農場的游客們分享我的所有經驗的同時,我自己也受益良多。我很榮幸能與商界和政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共事,從我們的談話和通信中,以及他們在農場與團隊互動時的觀察中,我汲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智慧。我一次又一次地被他們領導公司的方式和我在馴馬時學到的原則之間的相似性所震撼。我在本書中分享的這些原則,都是我從所有熟識的重要人物的例子中受到啟發而得出的結論。無論是重要人物,還是馬,都是我的靈感來源。

看一場布道

如果你想知道把馴馬的方法應用到人類身上是不是明智之舉,我會明確地告訴你:人和馬不一樣,對馬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人有用。而且,我分享的不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哲學。這是一套指導原則,能夠幫助我們與馬、與他人、與自己建立更健康的關系。每匹馬都是不同的,就像每一個人都不同一樣,所以,在某一時刻適合某一個人的原則可能不適合另一個人。如果你把“像馬一樣思考”簡化成一種方法(許多人都這么做),它很快就會變成一個死局。但如果你能把“像馬一樣思考”當作一種哲學,并抓住核心,反復溫習,那么,它會引導你在一切情況下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

在言歸正傳之前,我想分享一首詩歌。我喜歡傳統的牛仔詩。在詩歌朗誦結束時,我經常爬到馬旁邊一個倒扣著的水桶上,然后趴在馬的背上,讓它習慣我坐在它身上的感覺。接下來,我就要真的騎到馬背上去了。當馬開始放松的時候,我會把手放在馬脖子上,腳踩在水桶上給客人表演背詩。后來,我在篝火旁吟詩,客人們總是讓我“再來一首”。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100多年前的埃德加·艾伯特·格斯特(Edgar A.Guest)寫的,這首詩也成為與我共事的許多重要人物的最愛。它叫《看一場布道》(Sermons We See),內容是這樣的:

看一場布道,是看不是聽;

指路還不夠,請與我同行。

耳朵不樂意,眼睛才是乖學生,

忠言很費解,舉個例子就搞定;

最佳布道者,以身作則是前情,

大家想看到,善行接力的場景。

我看著你做完,我很快就學會;

你的手不麻利,舌頭卻在翻飛。

也許你的演講很明智很真實,但我寧愿觀察你所做的事情;

我可能會誤解你和你給出的高見,但并沒誤解你的行為和生存方式。

當我看到善舉,我渴望自己變善良。

軟弱的兄弟跌倒,強壯的人停下,

只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幫到他,

我的愿望,好像我認識的那個朋友一樣。

所有的游客都知道,今天最好的向導,

不是口頭指路者,而是親自帶路的人。

做一個好人,可以教導一波人;

做一件善事,勝過了說一堆事情,人們相信自己的眼睛。

與珍視榮譽的人在一起,就會珍惜自己的榮譽,

因為正確的生活所傳達的故事,大家心知肚明。

我被雄辯的口才大師迷得七葷八素,但還得說清:

無論何時,請看一場布道,是看不是聽。[2]

當我邀請你進入本書的故事環節,與我熟識的人和馬見面時,我的愿望是,通過我的文字,你將“看到”我所描述的事件。我不想對你說教。但我每天都拘泥于我的圓形圍欄里,在圍繞著圍欄的人們的生活中見證著一個個小小的奇跡。這些馬教會了我很多,讓我明白了如何成為更好的父親、更好的丈夫、更好的領導者,還學會了如何更好地做人。

我希望,在這些故事里你也能看到他們分享的布道,順便說一句,是看不是聽。


[1]《以西結書》第17章第2節。

[2]美國詩人埃德加·艾伯特·格斯特(1881—1959年)的詩歌《看一場布道》,摘自《埃德加·艾伯特·格斯特詩集》(芝加哥:Riley & Lee出版社,1943年),第599頁。1919年首次出版于伊利諾伊州Boy Agriculturist出版社,第12~13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勒泰市| 广平县| 鸡西市| 卢龙县| 尼木县| 瑞丽市| 师宗县| 贡觉县| 新泰市| 东山县| 克什克腾旗| 宜春市| 乐至县| 湾仔区| 山东省| 光山县| 花莲县| 宝鸡市| 梨树县| 陵川县| 阿合奇县| 牟定县| 什邡市| 晋中市| 承德市| 黄骅市| 茌平县| 巩义市| 郎溪县| 蓝山县| 商都县| 通河县| 沾益县| 安顺市| 桐柏县| 营口市| 繁峙县| 亚东县| 江华| 巨野县| 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