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生平事跡及書法之路(1)

董其昌是明萬歷時代中國書畫史上最耀眼的一顆藝術之星,他擅書畫、工詩文、通藝理、精鑒藏,廣聞博識,游弋于諸多藝術領域,均達到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在有明一代,堪稱海內文宗,執藝壇牛耳數十年,澤被后人,影響深遠。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杰出的書法家不勝枚舉,徐渭、張瑞圖、米萬鐘、邢侗、王鐸、黃道周、倪元璐……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在書法史上都留有一席之地,但似乎又沒有一個能和董其昌抗衡。

作為書家的董其昌長期身居如詩如畫的江南,繼承了溫雅秀逸的帖學傳統,為明代帖學之集大成者。他以禪入書,學而能化,開古淡疏秀之獨特書風。在吳門書派走向衰微之際,重振蘇南書風,以強烈的開宗立派意識奠定了云間書派的基礎,成為繼文征明之后,在當時社會影響最大的書家。“他的書法,不僅可視為千年文人流派書法史的縮影,也以強烈的個性開辟了文人書法史上新的一章。”(黃惇《中國書法史》)在傳統文化淡化、泛文化盛行的當代,研讀他的書法藝術,品味他的藝術人生,無疑顯得別具深意。

(一)生平事跡

董其昌(1555—1636年),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明崇禎九年,享年82歲。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署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貧寒之家,全家僅靠二十幾畝薄田維持生計,后因無力應付官府繁重的賦稅,舉家遷至鄰縣松江的葉榭外婆家,董其昌也以松江籍生員的資格參加了各級科考。后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致仕,成為中國書畫史上官階最高者之一。

史載,董其昌的父親董漢儒“耿介力學,其昌自外塾歸,漢儒夜從枕上口授經義”,望子成才之情可謂殷切。董其昌自幼聰敏好學,飽讀詩書,頗擅文賦。和所有封建社會的士子們一樣,他也懷揣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一心向往考取功名,光耀門楣。萬歷十六年(1588年),34歲的董其昌在屢試不第后,再赴南京參加鄉試,終于以文采超群而如愿及第,并深得王世貞激賞,稱“董固英起特異”(宋起鳳《稗說》卷一)。第二年,董其昌赴京考取進士,會試第二,廷試第四。三個月后,從當時347名進士中被選進翰林院,充任庶吉士一職,負責起草朝政文書和編撰歷朝官史,由此開始其大半生的宦海生涯。

萬歷十九年(1591年),指掌翰林院的田一俊病逝于京城,田一俊為官清廉,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為了表彰他,朝廷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謚文潔先生。田一俊老家遠在福建,如何將其靈柩護送回去成為一個難題,時在翰林院任庶吉士的董其昌十分敬重田一俊的為人和學術,便毛遂自薦,請奏朝廷要護送靈柩南下。獲得批準后輾轉數千里,歷盡舟車勞頓,將靈柩順利運回福建大田縣城東門外的田家祠堂。董其昌因此義舉而贏得極好口碑,從此聲名鵲起,為以后的飛黃騰達做好了鋪墊。

1599年,董其昌充任皇太子講官,同年被授予湖廣按察司副使、福建副使。可謂一帆風順,扶搖直上。當時正是魏忠賢閹黨當權,朝廷政治斗爭異常激烈,他能穩坐期間,游刃有余,足見其深通為官之道。史載他對政治異常敏感,一有風波,就堅決辭官回鄉,幾次反復起用,總能明哲保身。他和一些恃才傲物的文人不盡相同,他比較適合在朝廷供職。萬歷皇帝駕崩后,董其昌于天啟二年(1622年)被召回京任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他不顧年已68歲的高齡,立即上任。朝廷授命他纂修《神宗實錄》,他全然不顧朝廷的明爭暗斗,至各處采集諸司掌故、奏折、疏文等,編為三百卷。次年,因功擢南京禮部尚書,官二品。禮部在唐代有“容臺”之稱,故世人又稱董其昌為“董容臺”,明崇禎三年(1630年),董其昌的《容臺別集》刻本面世,就是以此來命名。董因怒于閹黨擅政,遂辭官告歸。稍后,明思宗朱由檢登基,魏忠賢垮臺,東林黨獲勝,董其昌毫不猶豫地為東林黨人著文、撰寫傳記、題寫牌坊、書寫像贊等。

1631年,董其昌77歲時,充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掌詹事府的顯赫之職,達到其政治生涯的巔峰。其后,董其昌看出朝廷黨爭愈演愈烈,遼東戰事吃緊,加上自己年老多病,于是上疏請求退休。崇禎七年(1634年),朝廷詔加他為太子太保頭銜,“特準致仕馳驛歸里”。兩年后,駕鶴西去,走完其不平凡的一生。崇禎十七年(1644年),南明福王政權以其書畫成就與元趙孟頫相類,遂授予他與趙氏相同的謚號“文敏”,后人因稱其為“董文敏”。以上所述表明:作為書畫家的董其昌獲得了明代絕無僅有、在歷史上只有燕肅、趙孟頫、高克恭和宋迪才能與之比肩的世人矚目的政治地位。

(二)書法之路

董其昌走上書法藝術的道路,似乎是出于一個偶然的機會。起因是隆慶年間(1567—1572年)17歲的他參加松江府會考,試卷格式規整、文采華美,本以為可一舉奪魁。誰知知府衷貞吉閱卷時嫌他字跡欠佳,故意降為第二,同時將字寫得較好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擢拔為第一。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發奮練字,終成一代大師。其實,書法史上冠絕古今的大家們也并非都是天分超常生而知之的,后天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江南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其他三人為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他小時候并不聰明,都快到10歲時才會說話。他在早年歲考時,曾因字拙不準鄉試。自此發奮練字,知恥而后勇,終能后來居上,在詩詞書畫諸領域均有所建樹,尤其是書法上成績更高,成為吳門(蘇州)書派的領軍人物。人都是學而知之,無論學什么,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獲得成功。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都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不能“徒見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董其昌的這段經歷記載在他的《畫禪室隨筆·評法書》中,對此他是這樣描述的:“吾學書在十七歲時,先是,吾家仲子伯長,與余同試于郡。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憤臨池矣。初師顏平原(顏真卿)《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虞世南),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及鐘元常(鐘繇)《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征仲(文征明)、祝希哲(祝允明)置之眼角。”從中可以看出他學書走的是由唐入晉之路——由顏真卿、虞世南上溯至王羲之、鐘繇。初涉書道即能取法乎上,上追晉人,加之勤學不輟,故三年后便不再把文征明、祝枝山放在眼里。這種敢于超越前賢的勇氣實在可嘉,雖未免年少輕狂,但亦說明其學書進展之神速。

一年后,他就讀當地名流莫如忠塾館,從莫氏學書,由學唐人而轉學晉人。對此,他晚年曾有過回憶:“余年十八歲學晉人書,得其形模,便目無吳興(趙孟頫),今老矣,始知吳興書法之妙。”因有名師指點,董其昌得以取法乎上,直追晉人,此后一生都以“晉人取韻”為最高境界而苦苦追尋。董其昌一生中曾多次批評趙孟頫,時刻不忘拿他與自己作比,表面上是看不起趙孟頫,實際上是把趙孟頫當做超越的目標,希望自己能成為趙孟頫那樣開宗立派的大人物。他清楚地看到明前期書法不能有所突破的原因在于“今(指明代)眼目為吳興所障”,在他看來,自元至明二百多年來的書法均籠罩在趙氏一人之下,這說明他對趙孟頫的評價是極高的。其中也隱含著他欲與趙孟頫相抗衡的想法,實際上他一直把趙孟頫當做自己的對手,這是他書法大進的動力,這一藝術理念影響了他的一生,是他終能成為大師的一個關鍵。

董其昌精研趙書筆法、結構、章法之不足,指出:“自元人后,無能知趙吳興受病處者,自余始發其膏肓在守法不變耳。”還說“趙書無不作意,吾書往往率意”。他認為雖然趙孟頫和他一樣是以晉人為宗,但趙只追求“形似”,失在刻意,入古而未能出古。自己則“脫去右軍(王羲之)老子習氣”,率意而為,直追晉韻,屬于更高層次的遺貌取神。他欲重新確立趙氏以前的文人書法的價值,構造一個包括自己在內的新的傳統書法體系。這是他與趙孟頫、文征明的根本區別,與他的南宗文人畫思想是一致的,這種觀念顯然與李贄、公安三袁思想影響有關。試觀董其昌的一些臨作,均是遺貌取神,舊瓶裝新酒,“妙在能合,神在能離”,已是參以己意的“二度創作”。依董其昌繪畫方面的才華,即使難度再高的字帖,他也一定能臨到亂真的地步。所以,他臨不像絕不是模仿力的問題,而是方法觀的問題。

董其昌曾言:“守法不變,即為書家奴。”這種觀念亦體現在其臨作中,他在臨仿后的題跋中曾寫下這樣的感受:“余書《蘭亭》,皆以意背臨,未嘗對古刻,一似撫無弦琴者。”(《容臺別集》卷二)可見他臨帖時不是照著原作惟妙惟肖地對臨,而是憑記憶參以己意地背臨。再如他在臨王羲之《樂毅論》后記曰:“此卷都不臨帖,但以意為之,未能合也。然學古人書,正不必多似,乃免重臺之誚。”(《石渠寶笈》二十九冊)他還說:“俗人為之與臨本同,若之何能傳世。”(引文同上)可見,在他看來,臨摹目的不在于結果的相像程度,而在于臨寫過程中能體會多少、掌握多少。他重視的是他津津樂道的臨仿過程,沉醉于這種仿臨式創造本身。他的臨作是臨創結合式的,這種方法顯然有助于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這種學一半拋一半的做法對后來的王鐸影響很大。王鐸是晚明書法大家,他學書法也主要以“二王”為旨歸,但他灌注于臨作中的從來都是起伏跌宕的自我情感展現,而不是隨人腳踵、謹小慎微的描摹。他曾自言“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盡管和董其昌的路數不盡相同,但都是臨摹和創作相結合的。可見,凡是有創造性的書家從來都是恥于與人同的,即使是臨摹也不依傍于人。董其昌頗識禪理,或許在他眼里書法不過和“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一樣,是自己的事,也是很自然的事。隨性適意,如此足矣。所以,我們從董書中總能看出一種超凡脫俗、明心見性的禪意。

如果說以古為新的首創者是董其昌的話,那么后繼者就要數清代的劉墉了。劉墉因晚年駝背人送外號“劉羅鍋”,大多數人只知道他在政治上的聲望,不知道其實他還是一位勇于創新的大書法家。他的親家同時也是大書家的翁方剛曾戲謔他寫的字“無一筆有古人”,劉墉則反駁他“無一筆是自己”。劉墉認為:“似即不是,是即不似。”這種臨帖觀來自董其昌,是對泥古不化者的當頭棒喝。

“能于同處不求同,惟不能同斯大雄”(當代“草圣”林散之語),傳統藝術的傳承性決定了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都比登天還難。記得有位書家說過:“如果傳統是萬歲,創新就是萬歲加一歲。”從這個意義上說,董其昌是偉大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阳县| 河源市| 鄢陵县| 松原市| 庆安县| 上栗县| 林西县| 霍林郭勒市| 兰考县| 湖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长沙县| 荣成市| 万荣县| 桃园县| 全州县| 依兰县| 宁夏| 麻城市| 高州市| 稷山县| 武强县| 达尔| 宁南县| 平利县| 青冈县| 广西| 浪卡子县| 广安市| 搜索| 山阳县| 浮山县| 格尔木市| 陕西省| 西充县| 龙里县| 新安县| 乐东| 突泉县| 张家口市|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