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隊伍在場上的時間總共是半小時。這半小時包含了程序演示、論文講解、自由申論。
上午的6個隊伍登臺結束后,時間已超過12點。
每個隊伍的最終數據都差不多。最好的一個隊伍錯誤率達到了24.7%。
齊凡在心中吐槽。果然還真就是一群菜雞互啄。
照這個樣子,第一名應該很輕松就能收入囊中。他不得不感慨自己最近時運甚佳。
下午一點半。比賽繼續進行,還剩下5個隊伍等待上場。
齊凡所在的四人組是下午上場的第一支隊伍。張開很嘚瑟地抱著筆記本一馬當先上了臺。齊凡則淡定地走在最后。
正當齊凡晃悠悠往臺上走去時,臺上突然爆發出一聲高亢的“齊凡加油”,而且還是一個女生的聲音。
齊凡轉頭看下去,李月站了起來,在人群中朝他揮手。
此時臺下眾人都是坐著的,唯獨她卻站著。齊凡能看出對方有些尷尬。
隨著那一聲高喊,臺上臺下所有人都像齊凡一樣,目光看向了李月。
齊凡是知道的,剛剛那一聲根本不是李月喊的,李月的聲音是什么樣他怎會不清楚。剛剛那聲音明顯是尹霜霜的。
他嘴角微微一動,和李月四目相對會心一笑。
這落在尹霜霜和吃瓜群眾們眼中,仿佛是一對情侶在公然秀恩愛。其實,齊凡是和李月互相表達下尷尬。因為齊凡猜到了李月是被尹霜霜“陷害”的,而李月則是以笑意來表示自己的歉意。
齊凡猜得沒錯。
剛剛尹霜霜攛掇著李月當著眾人的面搞個大新聞,以便在大庭廣眾之下展示自己的正宮地位。因為看樣子齊凡就要起飛了。
但李月顯然不樂意,因為完全沒必要,她和齊凡早就達成了默契,連領證都已經提上日程了。
但是以尹霜霜的世界觀無法理解齊凡李月二人這種類似“君子之交”的相處方式。因此,為了幫閨蜜一把。尹霜霜高喊了一聲,這下就逼得李月不得不站起來。
眾人甚至都還以為剛剛那一聲高喊就是來自李月。
臺上的主持人眼見這一幕插曲,當即打圓場,“看來有些選手還帶了家屬。”
在眾人的哄笑聲中,這個小插曲很快就過去了。
齊凡原本都不打算擔任己方講解,因為他如今不需要這等出風頭的機會,他是想把機會留給許陽的,好讓他好好露露臉,畢竟許陽很期望能保研。當然,齊凡也不知道露臉后是否對保研有幫助,可至少在主席臺上的那群大佬們眼前混個臉熟,總是好的。
可由于剛剛那個插曲,在場眾人的注意力都落到了齊凡身上。在眾人的起哄之下,主持人征詢了在場眾大佬們的意見,最后決定就讓齊凡來擔任講解。
于是,話筒從許陽手中遞到了齊凡手中。
齊凡可以從許陽臉上的微表情看出對方的尷尬與無奈,可齊凡其實也很尷尬,他是真不想搶對方的風頭。
除了現場起哄的眾人之外,主席臺上的王教授也希望由齊凡來擔任講解。畢竟場上的四人中,他最欣賞的就是齊凡。
所以,齊凡這是躲到地下室了都被人拉出來,想低調都不成。
齊凡為了照顧學長許陽的情緒,避免讓對方覺得自己有心顯擺。因而特地講的語速很快,過程也很簡潔。
“我們考慮到英文字符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和數字與標點不在一個量級。因而在模型上做了針對識別復雜度的提前劃分。。。”
原本30分鐘的講解過程,齊凡10分鐘就完事了。
然后他來了句,“詳細過程,還是由我們其他隊員來介紹吧。”順勢就把話筒遞到了許陽手中。
許陽的目光中透著感激。可他正要開口之際,就被人打斷了。
“我覺得講的很好。”王教授率先開口夸贊,“雖說是我的學生,可實事求是來說,剛剛的講解就是最精簡最切中要害的。而且他們的演示結果,也是最優秀的。”
許陽很無奈,王教授這是直接給己方的講解畫上了句號,自己連發言的機會都沒了。許陽微微搖頭,眼神落寞之中放下了話筒。
同在主席臺上的吳院長提出了一點不同意見,“齊凡雖說講的不錯,可在場有不少本科生,他們理解起來還是有困難的。所以講解還是要在兼顧時間的情況下,盡量詳細些。”
王教授斜了他一眼,“聽不懂不是講解者的問題,是聽眾自己的問題。這是比賽又不是上課。”
“我就是發表一點自己的個人意見。”
“那請你收回自己的意見,不要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吳院長對王教授拱了拱手,示意自己大庭廣眾之下懶得和對方爭。
其實吳院長的本意是想提醒齊凡,不要太過特立獨行。鋒芒畢露對于年輕人來說不好,也是看在齊凡是本校學生的份上,出于一番好心。
齊凡這組的錯誤率只有22%,立時就成了排名第一。
王教授很得意。因為無論從最終的結果,還是實現原理,再到現場講解。齊凡這組都是最優秀的。
當每一個點都比其他隊伍好一些的時候,所有的點加起來,就構成了對其它隊伍的遙遙領先。
從王教授贊許的眼神來看,他幾乎已經認定齊凡這組就是本次競賽的第一名。
接下去的兩個隊伍,乏善可陳。
張開都已經在醞釀得獎感言了。許陽剛剛雖然有些遺憾,可此時在即將到來的勝利中,也已經掃去了心頭的陰霾。
可接下去的發展卻事與愿違。
倒數第二組,東海大學上場了。
這組隊伍的人很自信,還沒開始演示,就放話:他們采用的是國際上機器視覺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從原理上就領先當下的傳統方案。
張開當即吐槽,“菜雞就是話多。”
可隨后對方的演示成功讓張開閉嘴了,也讓在場的眾人傻眼了。
錯誤率到達了9%,這是一個極其可怕的數字。
9%與22%之間,看似只有13%的差距。但這13%不是普通到優秀的距離,而是平凡到質變的差距。
因為識別錯誤率的降低是一條拋物曲線。越往上難度則越大。60%到30%之間差了30個百分點,可實際提升這30個百分點的難度,遠遠不及從22%提升到9%的13個百分點。
主席臺上的王教授蹭地站了起來,隨后有不少大佬們也跟著站了起來。他們不約而同跑去看東海大學這組人的論文。
即便臺下的眾多吃瓜群眾們對技術一竅不通,可是通過錯誤率數字的對比,以及臺上眾大佬的反應。他們也明白了事情好像有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