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火炮,只是簡單的滑膛式,缺乏了膛線這項重要設計,因而其精度一直較為欠缺。
膛線又稱來復線,也就是炮內或者槍口內,有一圈又一圈繞著槍管內部旋轉的凸起來的螺旋條,類似帶螺絲釘的螺紋狀,這就是膛線。
這項技術的原理看似簡單,但卻蘊含了巨大的力量。當子彈被推入火炮的槍膛,火藥被引燃,無比巨大的氣壓與作用力一同推動著子彈向外飛馳。
然而,在這個推進的過程中,彈頭與槍管內部密切貼合,凸起的膛線開始在彈頭上刻出一道道凹槽。
接下來的一幕仿佛是一場精密的舞蹈,子彈如同有著無形軌道的列車,隨著膛線的引導,在槍管內快速旋轉著,直到最終以驚人的速度飛出槍口。這設計的精妙之處在于它并非只是一味的機械動作,而是讓子彈以一種有秩序且具有破壞性的方式離開火炮。
這種設計并非只有單一的好處,而是有著雙重利益。首先,它保證了彈頭始終朝向前方飛行,確保了射擊的準確性與穩定性;其次,膛線的存在增加了子彈在槍管內的摩擦力進行旋轉子彈,使其具有更高的傷害力。
有了火炮膛線的技藝,之后往燧發槍發展也是很快的。
徐心然隨后對著周錦吩咐道::“好!現在抓緊攻克燧發槍的產量!現有的火炮大規模拉膛線!等大明軍隊來,定給他一個難以置信的驚喜。”
“遵命!”周錦毫不猶豫地回應。
徐心然轉身問道:“現在生產燧發槍多少桿了?”
周錦報以堅定的口吻:“如今有一千八百桿!”
盡管火槍廠房規模擴大,時間逐漸積累,老師傅們手藝也變得十分熟練,但仍然只有不到二千桿,僅能供近衛軍使用。
而普通火繩槍則眾多,數量已經超過一萬,這正是太平軍在裝備上的底氣。徐心然定下的生產目標是三萬桿,足以供給四團使用。
然而,他心知肚明,一萬桿并非一萬人的絕對數量,需要考慮到維護保養等各種因素,因此實際可使用的火槍數目需要打個七八折。
徐心然不禁陷入深思:“如今可以考慮軍陣了!”
隨后對著周錦道:“武器生產后,直接送往夷陵去。”
“遵命”
徐心然意識到太平軍的一大短板是騎兵。盡管已經繳獲不少戰利品,在成都平原也有一些馬場,但與大明相比,騎兵規模仍然差距巨大。太平軍主力仍以步兵為主,騎兵僅起輔助作用,戰斗的騎兵營數量也有限。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徐心然心中早已醞釀著一場軍陣的構想。
在周錦離去后,徐心然深陷對軍陣的思考。他心中早已構想了一種軍陣,靈感源自西班牙方陣的概念,早在制定軍制時就有過這方面的考量。
這個方陣由1000至1250人混編組成,包括長矛兵、戟兵、火繩槍手和劍盾兵。
火繩槍或滑膛槍兵在一陣齊射之后,士兵們迅速在排與排的間隙中退后,有條不紊地裝填彈藥。對于滑膛槍的使用,如果有超過10個以上的橫列,就能保證火力的持續輸出。
這種不間斷的射擊方式使得軍隊在戰斗中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火槍兵和長矛兵的威力。
戰場上,步兵以數個方陣的陣型布署。每個方陣的中央是長矛兵,兩側則是火繩槍手。這種布陣方式有其深思熟慮之處。
在戰斗前期,火繩槍手可以通過遠程射擊騷擾敵人步兵,為接下來的沖鋒打下基礎。而長矛兵則在方陣中央形成一道堅實的防線,構筑起一座堡壘,保護著槍手免受騎兵的猛烈沖擊。
這種軍陣的設計不僅充分發揮了火繩槍和長矛的優勢,還在橫隊間保持了高效的協同作戰。方陣的穩固結構使得太平軍在戰場上能夠迅速調整,對抗不同類型的敵軍。
徐心然深思熟慮地細致規劃這個軍陣,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場戰斗的策略,更是太平軍向現代戰爭裝備邁進的一步。
這樣的方陣適合訓練有素的軍隊使用,正好太平軍滿足這樣的條件。
要是給大明,效果估計連百分之五十的效果都發揮不出來吧。
次日,晨曦溫和地鋪灑在南坪鎮的禁軍軍營,徐心然步履穩健地踏進這片訓練場。
軍中氛圍沉穩而又新鮮,士卒們在操練場上奮勇訓練,大部分都是新近加入的戰士,他們的嘶喊聲與兵器碰撞的聲響交織在一起。
軍營大帳屹立在其中,象征著軍隊的指揮中樞。徐心然徑直走向大帳,張摯已早在帳外迎接,一見徐心然,他急忙上前行禮:“見過大帥!”
徐心然友善地擺擺手:“無需多禮,我們進去說。”
大帳內顯得寬敞而整潔,桌上擺滿了各種地圖和戰報。徐心然在主位上坐下,示意侍衛將幾張紙遞給張摯。淡淡道:
“如今太平軍缺少對騎兵手段,這是我想的一種策略!”
徐心然厚著臉皮說道,反正西方壓根還沒傳進來,而且這一個世紀只是初步的方陣,壓根威力不如徐心然這個。
張摯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幾張紙,細致入微地考慮著方陣的構成和應用。徐心然在一旁耐心等待,隨后他不由得道:“這陣容的確展現了火器的威力,使我們的軍隊就像是一支移動的刺猬,讓騎兵難以找到破解之法。”
張摯的目光中透露出一抹驚嘆,對于這個新策略的威力,他顯然是深信不疑的。然后他問道:“大帥不知這方陣可有名字?”
徐心然微笑著搖搖頭:“暫無,你看著叫即可。”
徐心然對于這個方陣的命名并不十分在意,他更關心的是如何將這個戰術完美地融入太平軍的軍事體系中。
徐心然囑咐道:“這方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你定要好好研究,無需非要按照本來這樣,可以適當根據我們太平軍情況調整!”
張摯立即堅定道:“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