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周期投資策略:變局時代的財富邏輯
- 管清友
- 3261字
- 2023-10-17 15:56:50
普通投資者如何應對變局
我已經從中美關系、逆全球化、價值形態回潮、房地產周期等角度講了整個經濟環境的變化,簡要地說,就是我們不能再考慮經濟高增長,我們要面對的是一個相對衰退的大環境,以及中美關系長期存在結構性矛盾,人口負增長、老齡化、少子化等問題。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么看待股票、基金、房地產、黃金、外匯呢?
股票與基金
首先我要強調,我不建議大部分投資者直接下場炒股,因為即便對上市公司特別了解,也未必能賺到錢。投資和交易是兩回事,交易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也是個技術活兒。茅臺的股票是不是足夠好?但很多人炒茅臺的股票就是賺不到錢,因為我們很難規避人性的弱點。而且交易本身受太多因素影響,我們很難在市場漲漲跌跌的過程中賺到錢。
如今中國人的資產配置確實發生了變化:不動產的比例在不斷地降低,金融資產的比例在提高。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基金,還有外匯、各種各樣的保險、債券等等。
所以從長期來看,我們未來肯定要去投資更多的金融資產,但這并不是說一定要下場炒股,大部分人其實還是通過直接買基金或者銀行的理財產品、保險公司的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去投資基金和股票的。如果專業水平高一點,可以直接買基金;如果對市場沒那么了解,可能更多的是通過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去買基金。近兩年,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了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問題。為什么?因為收益率越來越低,而利率成本很高,保險公司、銀行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無法覆蓋它的成本。換言之,專業的金融機構現在也面臨極大的挑戰。所以,是直接買基金,還是通過銀行理財產品和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去買基金,主要看個人的情況。
但無論如何,我認為在基金、保險資產管理產品、銀行理財產品中,相對而言,基金的風險最大。因為很多人把買基金變成了炒股票,追漲殺跌,導致出現“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情況。大部分人總是希望高拋低吸,但最后都是高吸低拋,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心態也就放平了。
更好的方式還是買投資型保險產品,以及我們了解得比較清楚的大銀行的理財產品。很多人想熟悉市場,跟蹤市場的波動,鍛煉自己的投資、交易實戰能力,這無可厚非。你可以拿出一小部分資金這樣做,但一定要清楚,無論是直接買賣股票,還是買賣基金,風險都是很大的。更何況在全面推行注冊制以后,中國資本市場的發行、監管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大部分普通投資者而言,選股票的門檻更高了。過去的資本市場是供銷社模式,現在是超市模式。普通投資者進了這個超市會眼花繚亂,根本無從選擇,因為每個公司從研究報告上看都挺好,但其中風險很大,很多股票會成為“仙股”,無人問津。
大家要認識清楚,股票發行采用注冊制以后,普通投資者炒股的難度比原來提高了1萬倍。大部分人其實還是應該通過銀行、保險公司這樣的專業機構去買基金、買股票,這些機構會幫助你配置。你是以1年、3年、5年還是10年為投資期限?不同期限有不同的產品設計。即便你想直接下場,也一定要在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之內,同時切記,不要加杠桿,不要借錢炒股。
房地產
我相信大家都非常關注房市,特別是在2021年第四季度以后,全國性救市此起彼伏。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體現出了對房地產的高度重視,各大銀行都在降利率,各地也都為保交樓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在很多城市的房地產買賣中,我們確實看到出現了一個小陽春。比如2023年春節以后,北京出現了成交量的增多。需要注意的是,每年春節到正月十五左右,都會出現成交的活躍。
這一輪交易之所以活躍,既是因為疫情壓抑后的恢復,也是因為各種救市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這輪活躍到底是會持續下去,還是會戛然而止,我們還需要觀察整個2023年不同城市的數據,特別是新一線城市的數據。那么,最壞的情況是什么?
客觀地講,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過去的所謂“三高式”增長——高杠桿、高周轉、高負債,在企業這個層面已經不可能存在了。從政策層面來看,2017年以后的金融整頓、2020年以后“三條紅線”的管理,使得“三高”模式不復存在。這種模式的轉化影響非常大。新的模式到底是什么,目前還不清楚。現在房地產政策的要害就在于保交樓、控風險,同時穩住一些重要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扭轉預期或者穩定預期。所以,在一線城市生活和在四線城市生活的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擁有十套房子、兩套房子和一套房子的人的選擇也不一樣。
我認為,對于剛需和改善換房這類需求,在一線、新一線城市,2023年還算是個不錯的時間窗口。對于投資和投機,現在不是沒有空間,而是空間被大大地壓縮了,或者說投資和投機的風險大大增加了,犯錯的概率更大了。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有多少機會能夠買到核心城市真正的“白菜心”的房子?我們相信這部分房產確實有更強的保值增值功能,但絕大部分人其實不可能有機會買到,更何況大部分人也買不起。從房產投資這個角度看,更多的投資可能集中在新一線城市和二線核心城市。
總體上講,由于中國已經開始出現人口負增長,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到了拐點。
黃金
我不是特別認可每個人都要去買黃金的說法。我認為黃金的投資功能沒那么大,但很多人非常偏愛買黃金。
我過去開玩笑,說黃金最大的功能似乎就是作為實物買來放在手里,讓人心情特別舒暢。黃金不生息,如果我們買多了,不能都放在家里,可是放在銀行的話,保管費用又比較高;雖然黃金的流動性強,但也不可能買完第二天就去金店把它兌成錢,放的時間長了,可能還有一定損耗。所以我經常講,投資黃金是高凈值人士的標配,但配置比例不宜太大。
我預計2023年的黃金市場還是不錯的。這主要基于兩大原因:一是美元升值告一段落,美元在2023年可能表現相對弱勢;二是在國際風云激蕩、熱點事件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投資者有避險需求。所以,我前幾年推薦大家配置一點黃金,那個時候黃金的價格是每盎司1 000美元多一點,現在每盎司接近2 000美元。
我們會發現,黃金增值的幅度其實并沒有那么大,而在同樣的時間里,其他很多資產的價值可能都翻了一倍。投資黃金是高凈值人士的標配,但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黃金可買可不買。
外匯
中、高凈值人群或者中產階層在資產配置上持有一定的外匯,也是一個標配。當然,大部分人不通過外匯交易賺錢,主要是為了實現資產多元化或者幣種多元化。這些年大家一直在問要不要換點美元,對于中產以上的家庭,我認為還是要儲備一定的外幣,可以是美元,可以是歐元、日元,也可以三者都有。不用太多,作為未來避險之用,或者以備不時之需,比如孩子出國留學或者自己出國旅游等等。
關于歐元兌美元,目前分歧比較大。一種觀點是,歐洲相對于美國韌性更差,未來歐元的表現可能比美元要差;另一種觀點認為,歐洲在俄烏沖突緩解或者結束以后,能夠度過能源危機,歐洲經濟仍然保持韌性,那么歐元的表現相對于美元會更強勢。
我的觀點介乎這兩者之間,歐洲有它的軟肋,也有它的韌性。我認為歐元相對來講是一個不錯的品種。我們不光要看歐元相對于美元的強弱,還要看歐元相對于人民幣、日元的強弱程度。2023年的一件大事就是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轉向,一些投資者在2022年美元兌日元匯率為1∶150的時候果斷殺入,確實非常果敢,判斷也非常精準。
當然,對匯率的判斷與對房產和黃金的判斷不一樣,匯率的波動更劇烈,判斷起來更難。所以,我們很難給出未來5~10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大概走勢,能有個一年內的判斷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我參加過很多關于匯率的討論,對于強弱的判斷,大家基本上只能給出一些要素,但是市場交易情況最后往往和原來的想法差距特別大。所以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講,如果不是專門做外匯交易的,外匯更多是作為一種資產上的配置,即有自己隨時能用的美元、歐元或者日元就可以了。還有很多人說,雖然家庭資產不多,但一定要配置一點外匯。我覺得這要看情況,如果你本人或孩子有留學的打算,那還是需要有一點美元或者其他外幣的。
這一節,我白描式地梳理了股票與基金,以及房地產、黃金、外匯,供大家參考。無論你是直接投資,還是通過銀行、保險公司、資產管理機構做資產配置,重點關注這四大類資產基本上就足夠了。有這四大類資產配置,并能夠實現保值增值,我相信你就已經跑贏了絕大多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