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射程
- 我在明朝做軍匠的日子
- 追一手
- 2142字
- 2023-11-12 16:27:18
這可是超遠距離的攻擊,就算是吊射城頭都足足有余了,要是威力可觀的,應用的場景和范圍還是很多的。
隨著宋微星在火器研究所學習的時間越長,對于所謂明朝的計量單位逐步開始熟悉了起來。
因為在研究火器的時候射程是一個方面,明朝又因為用多少步作為射程,一丈一尺的話,倒是通用的,一百丈都是333米。
而步的話跟宋微星一開始的想法不一樣,在宋微星的固有印象里面,一步的距離就是成年人走的一步。
一般人走一步也就是50厘米以上,也就是說一百步的距離大概是50米。
而在明朝的步數計量是按照兩大步來計算,也就是兩個大跨步!
這么一算差距還是很大的,明朝射程的一步約等于是1.3米以上。
所以說一開始宋微星在進入火器研究所的時候也對于這方面的射程的距離有些不知所措。
慢慢開始適應了之后也沒有了,而且又沒有真正進入火器研究所,因此這方面的話,也不會被人說什么。
何況他本身就是一個鐵匠身份,以民間匠人的身份來參選錦衣衛下屬的火器研究所,而且還有太孫親自指導建立的,給予的資源也是大明最多的。
不論是工部還是錦衣衛都對這個小小的火器研究所不敢小看分毫。
因此火器研究所的軍匠們一旦入選,待遇和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如今的朱棣一脈執掌的大明對于匠人可沒有這么嚴苛的要求了,也開始注重于匠人的社會地位了。
慢慢放開了軍戶、匠戶的籍貫制度,按照永樂一朝錄取的進士來看,其中就有不少軍戶和匠戶了。
更加不用說是錦衣衛體系下的軍匠可是執行著錦衣衛的待遇,所以說宋微星能進入錦衣衛體系的軍匠,起點比其他的匠戶要高上不少。
畢竟一般的匠戶的確會被隨意征召,而且還要服役,從這方面來看匠戶的確很悲慘。
但是相比較民籍來說,明初開國時期民籍的確算是很好的籍貫,但是到了中后期也沒有比匠戶強上不少,而且擁有一技之長,不論在哪朝哪代都是極為搶手的。
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時候最喜愛搶的不是金銀細軟和美女,反而是匠人!
各類的匠戶在大明不受重視,但是到了北方卻是極為受到重視的,畢竟就算被劫掠走了,如果沒有優待的話,又怎么會出力,這可是技術活?。?
要是不真正去做,糊弄幾下完全也是可以的,所以說北方的游牧民族對于大明的匠人都是很優渥的。
好吃好喝美女招待著,就是為了能夠讓這些匠人能夠把先進的大明技術留在這些游牧國家。
其實也有點類似于后世戰爭當中劫掠科學家,也是為了讓技術得以在自己的國家生根發芽。
所以各種手段都會運用起來,但是簡單地說大明的匠人屬于北方游牧民族香餑餑的存在。
宋微星看了幾分鐘的圖紙,又閉目養神了一會,根本就不急于打造,因為他要先把圖紙的東西構思好了之后再施行。
這方面需要一個沉淀的時間,而其他學員的狀態則不一樣,都覺得時間很緊急,畢竟只有三個時辰的時間。
又是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假想圖,每個人都是心急火燎的樣子,宋微星跟這些學員的交流溝通也少。
除了最近的幾個隔壁的學員簡單說了幾句之外,沒有深入交流過。
畢竟只是晚上過來學習,加上相互之間有競爭關系,指不定到時候就是對手了,還是有界限的,所以說黑衣學員之間也只是編號之間的稱呼。
“現在只剩下我4號,8號,20號,9號、11號、13號在場?!彼挝⑿菕咭暳艘蝗Γ總€人都穿著黑衣,只有背部的編號可以清晰可見。
永樂時期已經普遍用于大寫的數字,主要是小寫的數字容易寫爛賬,一些重要的賬戶數字都要用大寫就是為了防止多加一筆。
二加到三的情況還是很容易的,而大寫的數字到底是誰發明的,據說是武則天發明的。
也有人說是宋朝就發明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寫的數字在明初就廣泛在使用當中了。
因此這里的編號都是大寫的也不足為奇,而阿拉伯數字的話,也在13世紀轉入到中國,也就是這個時期左右,但是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使用。
使用的話則一直推遲到十九世紀末了,不過也有一些跟洋人交流過的匠人和學者們也都在學習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了。
畢竟阿拉伯數字的話,便于書寫是一方面,還有簡單明了,而這就是數學的一個基礎。
“好,我要來了!”宋微星這個時候才真正動了起來,等于是給了他們10分鐘的時間。
“太孫殿下,您還是押4號?”墻后一間密室內只有朱瞻基和王皓兩人,因此王皓稱呼朱瞻基的真實身份,要是對外的話,還是以錦衣衛的官職稱呼。
王皓之所以知道朱瞻基的身份,也是由于王皓的父親也是錦衣衛,一直護衛著太子朱高熾一家。
而王皓也從小就追隨著朱瞻基,所以關系還是很親密的,所以在建立火器研究所之后,朱瞻基就讓王皓來幫忙了。
“4號?他剛才讓了其他人一些時間,你覺得他在干嘛?”
“我看4號是有些緊張?!?
“不,我覺得4號是在進行一種古老的儀式,這樣可以讓他更加專注?!?
“也許是吧,所以你還是覺得4號會是頭名?”
“對!”
王皓看了看冊子,宋微星的綜合評價暫時名列前茅,只要不是打造得太差的話,那么肯定會繼續領先。
而其他人的話,不論怎么努力,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按照自身圖紙打造出來就不錯了。
但是各方面的功能性的話,還是有待進步的,這主要還是考量他們的臨場的應變能力。
畢竟火器研究所將承擔著大明的火器研究和制作,最新式的裝備將從這里出來。
而且遇到戰時的情況,火器研究所的軍匠們還能夠拉得出去,這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軍匠的話,有時候還是會隨軍出發,各方面的軍械的維修保養還有各種要有各類軍匠在的。
士卒的技術有時候不到家,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所以說還是有專業的軍匠隨軍指導,士卒往往起到的是苦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