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卷 陶淵明的人生

第一章 家世與著作

一、尋陽陶氏始遷祖陶侃

在中國古代要認真透徹地看一個人,一個有效的老辦法是查他的三代。這種血統(tǒng)論氣味甚濃的舉措看上去似乎有點荒謬,而在那時卻自有它的道理。古代的上層人物成功人士,可以庇蔭他的后代,長則五世,一般只能到三世。即使時至今日,大人物也還可以讓他的下一代或下兩代享受其恩澤,人們也都認為正常,而不以為怪。普通百姓非成功人士的后代,就只能靠自己去奮斗了。

英雄固然不問出身,而富貴的先輩總會澤及若干后代。

所以,當我們來研究中古大作家、尋陽(后一作“潯陽”)人陶淵明的時候,首先就得來考察他的曾祖父陶侃,其人乃兩晉之交的風云人物,建立過很大的功勛,后來封長沙公,官至東晉大司馬,堪稱位極人臣?!稌x書·陶侃傳》說他“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家廬江之尋陽”,后遂成為尋陽陶氏的始遷祖。

陶侃的一生豐富多彩,頗有戲劇性。他打過魚,稍后從很低級的小吏當起,賣力地工作,磨煉出很強的能力,同時低三下四地巴結各路高人,以求得提攜。經過多年努力,他終于獲得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劉弘手下的長史一職,登上了政治舞臺。劉弘是兩晉之交的要人,他早年與后來的晉武帝司馬炎為同窗,于是得以很早進入政壇,勛德兼茂。他很看好陶侃,不斷加以提攜,陶侃跟上了這位貴人,這是他能夠發(fā)跡變泰的重要條件。而兩晉之際政治軍事上的混亂局面,也正為陶侃的英雄事業(yè)提供了一個又一個的用武之地,讓一個“亡國之余”的窮小子一路升遷到最高級的武官。張昌之亂、陳敏之亂、杜弢之亂、王敦之亂、蘇峻之亂,東晉王朝建立前后充滿了動亂和災難,而在平定這些動亂的過程中,陶侃建立了一系列了不起的功勛,最終成為東晉王朝的重要柱石,也開啟了尋陽陶氏輝煌的歷程。

陶侃手握重兵,又大有本事,也并非毫無野心,《晉書·陶侃傳》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記載道:“……及都督八州,據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彼^“折翼之祥”據說是他的一個舊夢,“夢生八翼,飛而上天,見天門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門不得入。閽者以杖擊之,因墜地,折其左翼。及寤,左腋猶痛”。由此可知陶侃亦曾頗有不臣之志。

東晉時代由于司馬氏皇權甚弱,做過升天之夢的一向有人,除了民間的草莽豪杰之士而外,即使是朝廷命官,如先前的陳敏、蘇峻、王敦者流也都早已有過割據或篡取中央大權的行動,后來的桓溫和他的兒子桓玄更演出了轟轟烈烈的連臺大戲。此皆形勢使然,不足為奇。在兩晉之交那樣的亂世里,誰進天門不行啊!

但是等到陶侃有本錢做這樣的彌天大夢時,他已經很上了年紀,自己也明白已經來不及采取什么行動了。所以他在去世前不久向朝廷交還了兵權,還上了一份顯得很是政治正確的表,后來大家也都稱頌他功成身退的高尚品德。

這里發(fā)人深思的是,既然陶侃并未采取任何逆天的行動,人們又何從得知他的內在宏圖,以至于連史書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呢?詳情現在自然無從得知,但可以推測,他的有關言論業(yè)已有相當的數量和質量,連朝廷的史官也頗有所知了。

明白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后人對陶淵明政治態(tài)度的歸納和追溯,如《宋書·隱逸·陶潛傳》中所說的“潛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跡,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自高祖王業(yè)漸隆,不復肯仕”,是何等離奇。陶家沒有那種“忠君”的基因。

恰恰相反,后來陶淵明對桓溫(陶淵明外祖父孟嘉的府主)相當敬重,他又曾經仕于桓溫之子桓玄,稍后對于桓玄取代東晉建立自己的“楚”政權未嘗表示過反對,卻寄予了許多希望;再往后他對晉、宋易代大體采取無所謂的態(tài)度,只是對宋武帝劉裕個別做法不甚以為然。諸如此類,似乎都與他的家族傳統(tǒng)不無關系。

陶侃的子女甚多,有子十七人。老爺子一死,家族里爭奪遺產的大戰(zhàn)立即開始。陶侃死后,由于其第二代中居長的陶洪、陶瞻已先死,長沙郡公的爵位以及其他主要遺產本來應當由世子(法定接班人)陶夏繼承,但他的弟弟陶斌率兵來搶,陶夏同他火拼,把他殺掉,而他自己也很快就死了。陶家的官二代們鬧得太不像話了,朝廷不得不出面來干預,《晉書·陶侃傳》載:“及送侃喪還長沙,夏與斌及稱各擁兵數千以相圖。既而解散,斌先往長沙,悉取國中器仗財物。夏至,殺斌。庾亮上疏曰:‘斌雖丑惡,罪在難忍,然王憲有制,骨肉至親,親運刀鋸以刑同體,傷父母之恩,無惻隱之心,應加放黜,以懲暴虐?!帘砦粗炼?,而夏病卒。詔復以瞻息弘襲侃爵?!碧召┝粝碌倪@個長沙郡公的爵位,陶夏及其直系后代已經不能繼承,朝廷另給了陶瞻之子陶弘(第三代),而本可坐享爵位的陶夏之子陶淡從此隱入深山,遠遠地離開了名利之場?!稌x書·隱逸·陶淡傳》的下一篇就是他的遠房侄子陶淵明。

陶侃大量后代中的陶茂是陶淵明的祖父,其人官至武昌太守,見于《晉書·隱逸·陶潛傳》。陶茂有一個兒子是陶淵明的父親,據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引據陶茂麟《家譜》所記,其人名逸,官至安城太守;而現存民間所藏陶氏宗譜,或謂其人名“敏”,官至姿城太守。記載雖略有出入,但其人曾任太守一事則一致,應當是可信的。陶淵明說過,他的父親“寄跡風云,冥茲慍喜”(《命子》),前一句表明其人曾登仕途,后一句語出《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币庵^或出仕或下臺,都無所謂。看來可知陶茂或陶敏其人當官的歷程比較曲折復雜,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的。陶侃留下的“君子之澤”已經漸趨枯竭了。

在中古時代,凡祖先中有幾代人當大官,家族有相當的文化傳統(tǒng),就稱為世族或士族。這兩個名詞含義稍有不同,前者指其世代為官而言,后者則指其家族富有文化。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這兩者互相推動,所以頗近于同義詞或近義詞。當然,世族或士族也總是處于不斷地升降變化之中,有原無多少根基、后來發(fā)跡變泰而成為某一高門之開山始祖者,例如陶侃就屬于這種類型。這一代人本人的出身不能算世族或士族,而其后代則可以算。有原為高門而式微衰變者,如果衰變過久,其后代又不能算世族或士族了。在先秦,“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孟子·離婁下》);到中古,已經保不住五世,一般只能庇護一兩代,所謂“富不過三代”,所以即使是世族或士族的家族也得不斷推出杰出的人才,才能持續(xù)發(fā)展,歷久不衰,如王、謝二族是。

尋陽陶氏是一個顯赫而龐大的家族,陶侃的后代中有不少人得益于他的庇蔭,陶淵明因系旁支小輩,受益不多,但也未嘗不蒙沾溉,而感情上的聯系尤為密切。他的曾祖陶侃乃是本朝的頂級高官,而祖父、父親兩代又連續(xù)出任郡守一類官員,其家族有相當的文化傳統(tǒng)——陶淵明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曾經自稱“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由此也可見其家族的文化傳統(tǒng)。陶淵明的出身應視為世族,不過他這一脈已經漸趨衰弱了。

總之,要在不太遠的世系上有人獲得相當高的政治地位并能維持住這種地位,家族和本人又具有相當高的文化修養(yǎng),才有資格列于世族之林。曾經有人因為陶侃并非世族出身而否認陶淵明的世族出身,那未免將世族的概念理解得過于僵硬,頗近于絕對的血統(tǒng)論了——這在古代也是行不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盛区| 滦平县| 衡东县| 玛曲县| 大连市| 定远县| 三明市| 山西省| 东辽县| 鄂托克旗| 翼城县| 新竹县| 防城港市| 西华县| 延寿县| 内丘县| 南部县| 虹口区| 禄丰县| 中方县| 郓城县| 棋牌| 柏乡县| 瑞昌市| 大埔区| 荆州市| 耿马| 伽师县| 长兴县| 正定县| 鄱阳县| 汉中市| 长治市| 洞头县| 襄樊市| 博爱县| 云和县| 手游| 甘孜| 赣榆县| 绍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