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全文通識讀本(全六冊)
- 劉勛編著
- 3860字
- 2023-10-17 11:17:13
二、簡介
(一)原文整理
1.采用新的《春秋》《左傳》分章和配合方式。
現有《左傳》讀本的篇、章系統是以魯十二公分十二篇,按年分章。這種篇章系統的問題是造成許多跨年事件的割裂。《通識讀本》按魯十二公分十二篇,篇內除以年分章外,以《春秋》《左傳》原文敘事的邏輯節點為分章依據,每章內原文或者是一獨立事件,或者是一系列邏輯上關聯的事件群,而不同章的原文在邏輯上則相對獨立。舉例來說,莊八年、莊九年、莊十年《左傳》所敘史事渾然一體,為公孫無知之亂的起因、經過、后果、余波,在本書中分為一章,而不因其分屬三年而分為三章。
現有《左傳》讀本的《春秋》《左傳》配合方式有兩種:(1)每章中《春秋》在前,《左傳》在后,《春秋》《左傳》都保持原有順序,如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以及采用杜預系統的大多數《左傳》讀本。(2)每章中將《左傳》裁剪成片段配入每一條《春秋》下,《春秋》保持原有順序,而《左傳》順序則有可能改變,如明人周統《春秋三傳通經合纂》、1936年世界書局本《宋元人注四書五經》之《春秋三傳》。本書采用的《春秋》《左傳》配合方式是第1種,將上一段中所說的分章與《春秋》《左傳》配合方式結合起來,形成本書分章的十種情況(詳見《體例說明》)。
2.對《左傳》原文進行更加精細的劃分。
具體說來:(1)《通識讀本》對于結構復雜的原文進行了更加精細的分段,章下分節,節下分小節,有時小節下進一步分段。這樣做的目的是:進一步彰顯原文內部的邏輯結構,縮小讀者需要集中精力閱讀的原文段落體量,提高前后檢索原文時的定位精度。(2)受到Bible Designed to be Read as Literature一書的啟發,《通識讀本》將《左傳》原文中有些詩歌性較強的段落(如民謠、繇辭等)編排成詩歌形式,將有些二人反復問答的段落排成劇本形式,進一步彰顯其文本特性,方便讀者閱讀。
3.建立并深度應用更精細的段落標記。
與其他典籍相比,《左傳》研讀的一個鮮明特點是經常需要前后查閱、互參。要滿足這個需求,就需要一個精細、方便的段落標記體系。在這方面,筆者認為做得最好的是基督教《圣經》讀本。現有《圣經》讀本都具備一個精細的章節標記體系,其注釋、索引中所有稱引都用這套標記進行定位,人們稱引經文時也都會使用這套段落標記,比如“約翰福音12章24節”,或“約12:24”。洪業、劉殿爵曾在其主持修纂的引得(即索引)里,為中國的經典建立和運用段落標記,但影響相對較小。又如,《楊注》在每節前標有節號,但其注釋互參時卻只提到某年,而并不使用節號標記,使其段落標記體系未能在該書中發揮更大作用。本書在前述的精細分節、分小節成果基礎上,建立一套新的段落標記系統,標記精度達到小節。更重要的是,在全書的注釋和人名索引中統一使用這套段落標記進行稱引,便于讀者迅速、準確地定位所稱引文句的位置,而且不受排版、頁碼改變的影響。
4.重排部分疑似語序錯亂的《左傳》原文。
對于原文疑似語序錯亂的問題,傳統做法是在注解中說明而不重排原文。方便讀者閱讀是筆者的核心編著理念,因此《通識讀本》中對這些問題段落進行重排,將調整以后更合理通順的文本展現出來。而通過在注解中說明重排文句的原有位置及調整理由,保證學術上的可追溯性。
(二)索引構建
1.建立以“標準名”為核心的人名體系。
春秋時人物稱謂情況復雜,同一個人在《左傳》中往往有好幾個稱謂。筆者在對這些稱謂方式進行分析整理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最簡單的稱謂體系,并以此體系為標準,為有多個稱謂的人物選定或擬定一個“標準名”,作為這類人物的“識別標簽”。若此人以其他稱謂出現,則在原文稱謂后注出標準名,方便讀者辨認。
2.建立分散式的地名、人名索引體系。
與一般讀本將索引集中附在正文之后、需要讀者前后翻查不同,筆者建立了一個分散式的索引體系,也就是在每章前設立一個地名索引和一個人名索引,將本章出現的地名和人名分別集中起來,方便讀者查找。對于地名,如魯、宋,指出其在本篇所附地理示意圖中的名稱;對于人名,如魯隱公,指出其第一次出現的位置(即人物注釋詞條所在處)。
(三)注解編寫
1.采用新的原文、注解配合方式。
在古籍整理中,原文和注解的配合方式有:(1)文中注解;(2)文后注解。第1種方式便于將原文和注解進行對照,但長注對原文割裂嚴重,不便閱讀。第2種方式保持原文流暢,便于閱讀,但是在注解較多時不便于查找。《通識讀本》采取一種“文中注解+文后注解”的折中方式,力求最大可能地兼顧閱讀上的流暢和便利。具體說來:(1)注音、通假字、人物標準名、省略成分等緊扣原文的短注采取“文中注解”的方式,直接排在原文中,一目了然;(2)字、詞、句釋義、人物、地理、職官、分析推理、文獻對讀等內容以“文后注解”形式放在原文下。由于已經對正文進行了較為精細的劃分,絕大多數段落下的文后注體量不大,不難查找,因此不再在原文中標記文后注的序號,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流暢。
2.在文中注解里直接補充原文省略成分。
《春秋》《左傳》文字簡約,省略成分很多,往往成為閱讀理解的難點。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筆者不采取在文后注中描述省略成分的傳統做法,而是根據原文文法和稱謂規則寫出省略成分,作為文中注的一部分直接排入原文中。
3.在文中注解里標注通假字、合音字。
《春秋》《左傳》是先秦文獻,通假字、古今字較多,另外還有一些例如“諸”的合音字。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筆者不采取在文后注中描述通假字和合音字的傳統做法,而是將其納入文中注里。
4.將文后注解分為兩類,標注內容來源。
為了方便閱讀,《通識讀本》的文后注解分為“注”“解”兩類,其中“注”是指直接解釋正文中某字/詞/句意、人物、地理、職官的文字,而“解”是指對某段或某章節進行整體翻譯、分析、討論,摘錄傳世/出土文獻進行對讀或者簡介古代文化常識及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的文字。為了便于讀者追溯注釋內容來源,《通識讀本》在每條文后注解前用“”(《春秋左傳正義》)、“
”(《楊注》)、“
”(《正義》《楊注》之外的增補)來表明內容來源。
5.對文后注進行規范和補充。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對于地名詞條,概述其地理方位、歸屬流變,標明其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上的坐標,并根據歷史地理學的新研究成果對部分地名進行考證和訂正。對于人名詞條,概述其稱謂、親屬關系、歷任官職、生平大事。對于職官詞條,在該類職官第一次出現時設置一個總論式詞條,指出各諸侯國同類職官及其詞條所在位置。對于《正義》及《楊注》中敘述迂曲難懂的注釋進行轉述,力圖使行文流暢易懂。對于《正義》及《楊注》中不能令人信服或論述不透徹之處,則多方查考,擇善而從,進行訂正和補充。
6.在文后解中摘錄傳世/出土文獻進行對讀,讀者可掃碼閱讀(碼在相應輯封頁)。
(1)設立“傳世文獻對讀”欄目,提供與正文相關的《國語》《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禮記》《史記》等傳世文獻的原文。
(2)設立“出土文獻對讀”欄目,提供與正文相關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銅器銘文等出土文獻的釋文。
7.在文后解中簡介重要周禮常識。
春秋時期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周禮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的應用是《左傳》的重要內容。《通識讀本》文后解中專門提供一系列短文,介紹如昏禮、喪禮、聘禮等禮制概況,方便讀者深入理解正文相關內容。
8.在文后解中簡介重要考古學成果。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先秦考古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重要成果不斷涌現。《通識讀本》文后解中收錄大量遺址考古、器物考古的發掘和研究成果。除了文字概述之外,還配有大量考古遺址圖和出土器物圖,幫助讀者借助考古學成果來加深對正文的理解。
9.在文后解中簡介重要古文字學成果。
《左傳》中不少字的意義接近于它的造字本義,而與它在當代的常用義不同。《通識讀本》文后解中設立“古文字新證”欄目,簡介相關古文字學成果,并配有字形演變圖,幫助讀者理解疑難字的古義。
10.在文后解中探討春秋史中的疑難問題。
《通識讀本》文后解中有一系列短文,闡述筆者對《左傳》中疑難問題的見解,或者鏈接到筆者其他著作中的相關章節,供讀者閱讀時參考。
11.在正文之前設《知識準備》簡介先秦文化常識。
考慮到普通讀者對先秦文化常識的了解程度,除了在注釋中就具體知識點進行介紹之外,筆者借鑒The Landmark Thucydides: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Peloponnesian War(以下簡稱“Landmark”)一書的做法,專門在正文之前設立《知識準備》欄目,分為“朝代”“制度”“技術”三部分,通過一系列短文,幫助讀者快速了解閱讀《左傳》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文化常識。
(四)示意圖繪制
譚其驤《圖集》春秋圖組分為《全圖》《秦晉》《鄭宋衛》《齊魯》《北燕》《楚吳越》6張圖,將春秋二百多年史事中出現的地名全部繪制在一組圖上,一則地名眾多不便查找,一則將歷史流變的動態壓縮成一張靜態圖,不便于展示歷史變化。
《通識讀本》借鑒Landmark一書的做法,建立了一個基于《圖集》的示意圖體系。每篇配套一組地理示意圖,包括一張全圖及四張分區圖,每組地圖中只出現該篇中提到的地名。由于閔公在位時間短,與莊公時期分享同一組配圖,故《通識讀本》有地理示意圖11組,55張,相當于將《圖集》的春秋圖組按時間分解成11個斷面。此外,在正文前的《知識準備》中還有一張根據《圖集》繪制的西周中心區域圖,以及根據學者考證繪制的周道網絡示意圖。對于經過考證發現其位置與《圖集》標注不同的地名,《通識讀本》地理示意圖中進行了相應的修改和標注。
除了上述不帶地形的11組地圖之外,對于某些需要結合地形才能夠深入理解的段落,《通識讀本》還配置了13張地形示意圖。以上示意圖,讀者均可掃碼閱讀(碼在相應輯封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