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全文通識讀本(全六冊)
- 劉勛編著
- 1871字
- 2023-10-17 11:17:12
一、愿景
首先,筆者編著《〈左傳〉全文通識讀本》,是有志于探索《左傳》整理和閱讀的新模式,使得具有高中及以上古文水平的讀者能夠進行高標準、低“偽難度”的經典通識閱讀,這也就是為什么筆者將本書命名為《左傳全文通識讀本》(以下簡稱《通識讀本》)。這種新模式的核心思路是:
第一,保持“真難度”,降低“偽難度”。先秦經典難讀,一方面是因為文本自身的“真難度”,一方面是因為歷代古籍整理過程中各種復雜問題層累疊加而造成的“偽難度”。《通識讀本》不提供全文白話譯文,因為這會誘導讀者“偷懶”“圖快”,而是鼓勵讀者直面《左傳》文本的“真難度”,通過研讀原文、查考注解、對照示意圖從容前行,從而獲得閱讀先秦經典的深層次快樂和益處。為了幫助讀者挑戰“真難度”,筆者依據自身長期講解《左傳》的實踐經驗,直面當代讀者的古漢語/古代文化知識實際水平,借鑒國外優秀經典讀本的成功經驗,在原文整理、索引構建、注解編寫、示意圖參照等多方面想方設法降低“偽難度”,希望為讀者研讀《左傳》提供全方位的、實用的支持。
第二,幫助讀者通曉《左傳》文本,獲得“小通識”。《左傳》是一部文本體量龐大、內部結構盤根錯節的先秦大書。讀者對《左傳》文本的整全性理解,或者說對《左傳》的“通識”,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讀者對文本中某一具體問題的理解水平。為了幫助讀者構建對《左傳》文本的通識,筆者在編寫注解時特別注意“屬辭比事”,也就是展現《左傳》文本內部互相關聯、互相印證、互相烘托的網絡結構,并且撰寫了大量短文及長篇專文(相應章節附有文章名和書名供參閱)來深入解析《左傳》文本中的疑難問題,希望將自己十余年鉆研所領悟到的《左傳》“小通識”分享給讀者,幫助讀者向融會貫通《左傳》文本的境界攀登。
第三,幫助讀者通觀春秋時代,獲得“大通識”。春秋時代是中華文明發生軸心突破的時代,也是中華文明核心經典開始形成的時代。讀者對春秋時代的整全性理解,或者說對春秋時代的“通識”,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對中華文明核心理念的理解水平。為了幫助讀者構建對春秋時代的通識,筆者專門設立了《知識準備》模塊來介紹正確理解春秋時代所必需的重要文化常識,并且在注解中為讀者提供涵蓋傳世文獻、出土文獻、歷史地理、族姓稱謂、禮制官制、出土器物、文字演變等眾多領域的大量拓展閱讀材料,希望將自己十余年泛讀相關文獻所獲得的春秋“大通識”分享給讀者,幫助讀者向全面理解春秋時代的境界攀登。
其次,筆者編著《通識讀本》一書,是有志于把楊伯峻先生博采古今學術成果詳解《左傳》的事業繼續進行下去。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以下簡稱《楊注》)是《左傳》在當代的集大成注本,是先秦史領域最著名的經典讀本之一,在先秦史研究者和愛好者中已經建立起了無可替代的口碑。然而,1991年該書出版修訂本之后,就再沒有進行過修訂和更新,而且后續出現的《左傳》注本基本上都是簡注本,遠沒有達到《楊注》的學術廣度和深度。與此同時,先秦史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新材料、新觀點不斷涌現。筆者堅信,《左傳》是春秋史、先秦史的基石,上述新成果應該被持續性地納入《左傳》讀本中,從而能夠使更大范圍的研究者和讀者受益。
筆者自幼熱愛文史,陰差陽錯,在本科、碩士、博士階段接受了嚴格的理工科學術訓練。2008年從牛津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畢業回國后,業余一直在圍繞《左傳》進行閱讀、研究和寫作,并于2017年成為上海科技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的教學助理教授,教授“中華文明通論”“《春秋左傳》精讀”“《論語》精讀”等課程。筆者有志于繼承長沙同鄉楊伯峻先生的志向,將編著并持續修訂《左傳》讀本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使得《通識讀本》在筆者的有生之年能夠成為一部緊跟學術進展、形式內容不斷進化、持續推出修訂版的“活”讀本。
筆者的專業背景是生物化學,純粹是在“信而好古”的熱情驅使下,走上了研讀《左傳》的道路,其間走過許多彎路,經歷過許多挫折。2010年以來,筆者又一直在上海各種讀書會里向各種知識水平的學友講授《左傳》。這兩方面的經歷使得筆者具備了“接地氣”的獨特優勢,對當代讀者的真實困難和需求有深切體會。在此基礎上,筆者從《左傳》文本自身的特點出發,根據自己多年閱讀中西方經典的經驗教訓,汲取讀書會眾多學友的集體智慧,編著了《通識讀本》的早期版本作為讀書會講義。2014年,這個早期版本以《春秋左傳精讀》的書名倉促出版,幸運地得到了許多讀者的認可和支持,兩年內即售罄,隨后在坊間出現電子版、盜印版,繼續流傳。在《春秋左傳精讀》出版七年后,筆者和中華書局商定,正式出版大幅度升級改造后的《通識讀本》,并計劃在此基礎上持續修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