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全文通識讀本(全六冊)
- 劉勛編著
- 8506字
- 2023-10-17 11:17:17
一、朝代
(一)唐、虞
唐即“陶唐氏”。唐堯時期,陶唐氏達到鼎盛,都于平陽(今山西臨汾)。虞、夏、商時期,陶唐氏/唐國作為地方邦國繼續存在。西周初年,周成王滅唐,作為其弟叔虞的封國,后來唐國舊地成為晉國的核心區。
虞即“有虞氏”,見于文獻的君長有幕、窮蟬、敬康、牛、瞽瞍、虞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共15人。虞舜時期,有虞氏達到鼎盛。夏、商時期,有虞氏/虞國作為地方邦國繼續存在,虞思曾幫助夏少康復國。周滅商之后,封胡公滿于陳。有虞氏的居地和遷徙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如下:有虞氏興起于河東虞地(今山西永濟),虞舜成為唐堯繼承人后都于平陽。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發掘出一座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也就是陶寺遺址。陶寺遺址的地理位置與文獻記載的堯都平陽吻合,發掘出的古城址包括早期宮城(圖1.1)和中期大城(圖1.2),宮城面積約13萬平方米,大城面積約280萬平方米。遺址內發現了古觀象臺遺址,學者推測當時人們可能在此處通過觀測日出方位來確定季節,這與《尚書·堯典》中關于唐堯派臣下觀測日月星辰的記載相呼應。在大墓中出土了彩繪龍紋陶盤,上面的龍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之一。有學者提出,陶寺遺址早期小城可能是唐堯都邑,而中期大城可能是虞舜都邑。

圖1.1 陶寺遺址(早期)(《先秦城邑考古》,2017年)

圖1.2 陶寺遺址(中期)(《先秦城邑考古》,2017年)
考古調查表明,陶寺文化遺址的分布,基本上限于陶寺都邑所在的臨汾盆地(圖1.3)。陶寺文化遺址可以分為不同的等級,形成以陶寺都邑為中心的多層次聚落群。這里可以說是最早的“中國”所在。

圖1.3 陶寺文化遺址分布(《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2016年)
(二)夏
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王族為姒姓,自夏禹至夏桀,共傳十七君(后),依次為禹(鯀之子)、啟(禹之子)、太康(啟長子)、仲康(啟之子,太康之弟)、相(仲康之子)、[羿、寒浞篡夏政]、少康(相之子)、予(《左傳》作杼、古本《竹書紀年》一作寧,少康之子)、槐(古本《竹書紀年》作芬,予之子)、芒(古本《竹書紀年》作荒,槐之子)、泄(芒之子)、不降(泄之子)、扃(泄之子,不降之弟)、厪(古本《竹書紀年》作胤甲,扃之子)、孔甲(不降之子,扃之侄)、皋(古本《竹書紀年》作昊,孔甲之子)、發(古本《竹書紀年》又名敬,皋之子)、桀(發之子),共471年,其起止年份有前2070年—前1600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前2205年—前1735年(《夏商周三代紀年》)等說法。
夏人始祖夏禹為虞舜之臣,分別九州,治理山川,制定貢賦,征伐三苗,有大功于天下,虞舜遂傳帝位于夏禹。夏禹之子啟替代夏禹選定的繼承人伯益,成為世襲制下首位夏君,在其統治期間滅有扈氏。夏啟死,其子太康即位。夏太康時,有窮氏君長羿掌握夏王室實權,廢太康,另立其弟仲康,史稱“太康失國”。夏仲康去世,其子夏相即位。羿廢夏相,自立為夏君,史稱“后羿代夏”。羿之臣寒浞又殺羿,而自立為君。羿之臣靡殺寒浞,而立夏相遺腹子夏少康。夏少康殺寒浞之子澆,恢復姒姓夏君世系,史稱“少康中興”。夏少康死,其子予立。夏予殺寒浞之子豷,鏟除有窮氏。夏孔甲即位后,好鬼神,事淫亂,夏朝統治日益衰落,方國叛亂。夏桀立,不務德而武傷百姓,并曾囚禁商湯。商湯獲釋之后,得到諸侯擁護,率兵伐夏桀,夏桀兵敗,出逃到鳴條,后被放逐至南巢而死,夏朝滅亡。周滅商之后,封夏之后于杞、鄫。
文獻記載中夏都遷徙歷程為:禹居陽翟(今河南禹州),遷于陽城(今河南登封),受禪后遷于平陽(今山西臨汾)。啟自平陽遷于陽翟。太康自陽翟遷于斟尋(今河南偃師)。仲康都斟尋。相從斟尋遷于帝丘(今河南濮陽;一說都斟灌,地在今山東莘縣觀城鎮。兩地相近)。少康自帝丘遷于陽翟,又遷于原(今河南濟源)。予都原,又遷于老丘(今河南開封)。槐至扃所都不見于記載。厪都西河(今河南安陽)。孔甲都西河。皋、發很可能已經遷回河南西部舊地。桀都斟尋。
結合夏王朝史事和夏都變遷,可以歸納出夏王朝興衰的大勢:
1.形成期(禹—少康):王朝歷經磨難,改禪讓為世襲,隨后又是太康失國、后羿代夏,直到少康之世,王朝才完全穩固。
2.穩定和開拓期(少康—厪):王朝不僅占有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等傳統范圍,還積極拓展河南東部、河南北部和山東西部地區,所以文獻中多見這一階段夏后征伐東夷或東夷臣服的記載。
3.衰落期(孔甲—桀):轉折點是孔甲好鬼神、事淫亂,導致后來他或他的兒子皋將都城遷回河南西部,不僅夏代中期拓展所得的東方喪失殆盡,還最終導致商湯滅夏桀。
自20世紀50年代末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圖2.1)發掘以來,考古學意義上的夏文化(夏王朝時以夏民族為主體創造的文化)的探索已經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關于夏文化的分期和地理分布,目前的主流觀點有:

圖2.1 二里頭遺址(《先秦城邑考古》,2017年)
1.以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主體(一至三期)是夏文化,四期已經進入商代。偃師二里頭遺址二、三期遺存很可能是晚期夏都斟尋遺址。二里頭文化遺址的分布見圖2.2。

圖2.2 二里頭文化遺址分布(《中國考古學·夏商卷》,2003年)
2.在河南西部地區,龍山時期的王灣三期文化(以洛陽王灣遺址為代表)經由新砦期文化(以新密新砦遺址為代表)發展成為二里頭文化。因此,王灣三期文化及新砦期文化可能是二里頭文化之前的早期夏文化。
3.二里頭文化與周邊地區的文化交流,就傳播的廣度和所占比重來看,是以二里頭文化對周邊文化的影響為主,而周邊文化對二里頭文化的影響居次。就時間來看,二里頭文化主要在二、三期時對周邊地區有較大影響,而接受周邊地區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的影響,則主要在四期。
(三)商
中國第二個世襲制王朝,王族為子姓,自商天乙(商湯)至商帝辛(商紂),共傳三十王,依次為天乙(卜辭作“大乙”)、外丙(卜辭作“卜丙”,天乙之子)、仲壬(天乙之子,外丙之弟)、太甲(天乙長子太丁之子,仲壬之侄)、沃丁(太甲之子)、太庚(太甲之子,沃丁之弟)、小甲(太庚之子)、雍己(太庚之子,小甲之弟)、太戊(太庚之子,雍己之弟)、仲丁(太戊之子)、外壬(卜辭作“卜壬”,太戊之子,仲丁之弟)、河亶甲(卜辭作“戔甲”,太戊之子,外壬之弟)、祖乙(仲丁之子,河亶甲之侄)、祖辛(祖乙之子)、沃甲(祖乙之子,祖辛之弟)、祖丁(祖辛之子,沃甲之侄)、南庚(沃甲之子,祖丁堂弟)、陽甲(卜辭作“象甲”,祖丁之子,南庚之侄)、盤庚(卜辭作“凡庚”“般庚”,祖丁之子,陽甲之弟)、小辛(祖丁之子,盤庚之弟)、小乙(祖丁之子,小辛之弟)、武丁(小乙之子)、祖庚(武丁之子)、祖甲(武丁之子,祖庚之弟)、廩辛(祖甲之子)、康丁(祖甲之子,廩辛之弟)、武乙(康丁之子)、文丁(武乙之子)、帝乙(文丁之子)、帝辛(帝乙之子)。其年數有555年(前1600年至前104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628年(前1734年至前1107年,《夏商周三代紀年》)等說法。相傳商始祖契封于商,故以“商”為族號,遂為王朝名稱。盤庚遷殷之后的商朝又常被稱為“殷”。
據《史記·殷本紀》,在建立商朝前的“先商”時期,商族君長依次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卜辭作“王亥”)、微(卜辭作“上甲”)、報丁、報乙、報丙、主壬(卜辭作“示壬”)、主癸(卜辭作“示癸”)、天乙。商人始祖契為虞舜之臣,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先商時期,商族頻繁遷徙,有“八遷”之說,最終定居于中原地區,實力不斷壯大。成湯攻滅夏桀盟國韋、顧、昆吾,最終率諸侯在有娀之墟擊敗夏桀,建立商朝。自中丁至于盤庚,王室內亂不止,國都屢遷。盤庚遷殷之后,行湯之政,百姓安寧,殷政復興。小辛立,殷政復衰。武丁即位后,求得傅說以為國相,殷政大治。祖甲淫亂,殷政復衰。武乙無道,田獵時遭雷擊身亡。帝乙立,殷政益衰。帝辛自恃才俊,大興土木,好酒淫樂,暴虐百姓諸侯。與此同時,周文王修德行善,得到諸侯擁護,勢力不斷壯大。周武王遂率諸侯之師伐紂,在牧野擊敗商師,帝辛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滅商之后,封商之后于宋。
文獻所見商都遷徙歷程為:天乙、外丙、仲壬、沃丁、大庚、雍己居亳(今河南商丘)。仲丁自亳遷于囂(今河南鄭州西)。外壬居囂。河亶甲自囂遷于相(今河南內黃)。祖乙自相遷于邢(今河北邢臺),又遷于庇(今山東鄆城)。祖丁居庇。南庚自庇遷于奄(今山東曲阜)。陽甲居奄。盤庚自奄遷于殷(今河南安陽)。自盤庚之后,至商亡,不再遷都。此外,帝乙時開始建設殷王畿南部的朝歌(今河南淇縣),帝辛時以朝歌為政治、軍事中心,而殷仍為宗廟所在。
自20世紀30年代殷墟遺址發掘以來,考古學意義上的先商文化(商朝建立以前商民族創造的文化)和商文化(商王朝時商民族創造的文化)的探索已經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關于先商文化和商文化的分期和地理分布,目前的主流觀點有:
1.以漳河類型為中心的下七垣文化(以磁縣下七垣遺址為代表)的一至三期是先商文化,這支考古學文化分布于北自淶水、南到杞縣的地區。先商文化轉變為早商文化(商代早期的商文化)的過程中有一段與其他周鄰文化交錯、碰撞、吸收、融合的發展過程;早商文化并非先商文化的簡單延續。下七垣文化遺址分布情況見圖3.1。

圖3.1 下七垣文化與同時期其他考古學文化分布(《中國考古學·夏商卷》,2003年)
2.河南偃師商城一至三期第六段、河南鄭州商城一至三期是商代早期都城,其始建和使用時期的商文化即早商文化。偃師商城、鄭州商城的關系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一種說法是二者都是商代早期的國都,其重點使用時間有交錯。早商時期其他重要城址有山西垣曲商城、山西夏縣東下馮商城、河南焦作商城、河南輝縣孟莊商城、湖北黃陂盤龍城商城等。早商時期商文化遺址分布情況參見圖3.2。

圖3.2 早商文化遺址分布(《中國考古學·夏商卷》,2003年)
3.中商文化可分三期,第一期以河南鄭州白家莊遺址第二層及小雙橋遺址為代表,第二期以河南安陽洹北商城早期遺存以及河北藁城臺西早期墓葬為代表,第三期以河南安陽洹北商城晚期遺存及河北藁城臺西晚期居址與晚期墓葬為代表。中商時期重要遺址有河南鄭州商城中商時期遺存、河南鄭州小雙橋遺址、河南安陽洹北商城、河北邢臺中商遺址群等。中商時期商文化遺址分布情況參見圖3.3。

圖3.3 中商文化遺址分布(《中國考古學·夏商卷》,2003年)
4.河南安陽殷墟(圖3.5)是商代晚期都城,其對應的商文化即晚商文化。殷墟作為王都,從文獻記載知始于盤庚,但從考古發現的材料看,其主體遺存是從武丁開始的。不過,洹北商城與殷墟宗廟宮殿區相距僅一公里多,應處于文獻所記載的“殷”的范圍內,因此,一種可能性是盤庚最初遷殷的地點在洹北商城,而以小屯為中心的都城是武丁時遷過去的。殷墟文化分四期,第一期年代約當武丁早期,第二期約當武丁后期至祖庚、祖甲時期,第三期約當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期,第四期約當帝乙、帝辛時期,最晚階段可延續至西周初年。晚商時期商文化遺址分布情況參見圖3.4。

圖3.4 晚商文化遺址分布(《中國考古學·夏商卷》,2003年)

圖3.5 殷墟遺址(《先秦城邑考古》,2017年)
(四)周
中國第三個世襲制王朝,王族為姬姓,自周武王至周赧王,共傳三十七王,依次為武王(文王之子)、成王(武王之子)、康王(成王之子)、昭王(康王之子)、穆王(昭王之子)、共王(穆王之子)、懿王(共王之子,孝王之侄)、孝王(穆王之子,共王之弟)、夷王(懿王之子)、厲王(夷王之子)、[共和行政]、宣王(厲王之子)、幽王(宣王之子)、平王(幽王之子)、桓王(平王之子)、莊王(桓王之子)、僖王(莊王之子)、惠王(僖王之子)、襄王(惠王之子)、頃王(襄王之子)、匡王(頃王之子)、定王(頃王之子,匡王之弟)、簡王(定王之子)、靈王(簡王之子)、景王(靈王之子)、悼王(景王之子)、敬王(景王之子,悼王之弟)、元王(敬王之子)、貞定王(元王之子)、哀王(貞定王之子)、思王(貞定王之子,哀王之弟)、考王(貞定王之子,思王之弟)、威烈王(考王之子)、安王(威烈王之子)、烈王(安王之子)、顯王(安王之子,烈王之弟)、慎靚王(顯王之子)、赧王(慎靚王之子),其年數有798年(前1046年至前249年,夏商周斷代工程)、858年(前1106年至前249年,《夏商周三代紀年》)等說法。
周朝分為兩個時期:自武王滅商至平王東遷,稱為“西周”(因其都城鎬京在西);自平王東遷至秦統一天下,稱為“東周”(因其都城王城、成周在東)。東周又分兩個時期:自平王東遷至三家分晉,稱為“春秋”(因與魯史《春秋》記述年份大致相當而得名);自三家分晉至秦統一天下,稱為“戰國”(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記述這個時期的歷史,此后遂以“戰國”為此時期名稱)。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我國在兩周時期考古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包括周朝都城遺址、諸侯國遺址以及周邊地區文化遺址的調查與發掘,其具體成果詳見正文相關注解及配圖。
(五)西周
在建立周朝之前的“先周”時期,周族君長依次為后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周人發源于今陜西關中地區,始祖后稷為唐堯農官,始封于邰(今陜西武功西南)。不窋末年,率族人竄于戎狄之間。公劉之子慶節復修后稷之業,遷于豳(今陜西彬縣東北)。古公亶父為狄所逼,率族人遷于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扶風)。王季修古公遺道,諸侯順之。文王積善累德,調解虞、芮爭端,伐犬戎、密須、耆、邘、崇,遷都于豐(今陜西西安西南)。武王二年在盟津會盟諸侯,四年率諸侯伐商,戰于牧野,大敗商師,商帝辛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周朝建立,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豐、鎬隔灃水相望,統稱“宗周”。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負責監視商帝辛之子武庚的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伙同武庚糾合東方夷族作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旦東征平亂之后,在原有雒邑(今河南洛陽)基礎上營造東都成周,自此周有成周、宗周二都。武王克商之后,以及周公東征平亂之后,都曾大規模分封諸侯。成王、康王時期,天下安寧,史稱“成康之治”。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第二次南征之時死于水濱。穆王之時,“王道衰微”,穆王征伐犬戎,游行天下。懿王之時,“王室遂衰”。厲王暴虐,又壟斷財利,國人暴動,厲王出奔彘,諸侯之賢者共伯和攝政,后還政于宣王,史稱“共和行政”。宣王初年,朝政有所起色,史稱“周宣中興”,但在其晚年,周朝再度走向衰落。幽王二年,三川竭,岐山崩。幽王嬖愛褒姒,立其所生之子伯服,廢申后,逐太子宜臼。申侯聯合繒與犬戎進攻宗周,殺幽王于驪山之下,西周滅亡。
(六)兩周之際
根據筆者專著《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齊桓篇)》里的分析,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史事的真相輪廓大致如下:
周幽王娶申侯女兒為嫡妻,是為申后,生王子宜臼,立為太子。后來,幽王又娶褒人之女褒姒為妃,生子伯盤(即伯服)。幽王寵愛褒姒及伯盤,廢黜申后,驅逐宜臼,立伯盤為太子。
幽王五年(前777年),宜臼出奔至西申。幽王九年(前773年),申侯訪問鄫國及西戎,結成同盟。幽王十年(前772年),幽王與諸侯在中原太室山下會盟,同年主動出擊討伐西申,要求申人交出宜臼,遭到拒絕。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人、繒人、戎人反攻周王室,殺幽王、伯盤,戎人擄褒姒、劫掠西都鎬京而去。
幽王去世之后,以申侯為首的諸侯集團或晉文侯擁立宜臼為王,是為平王;虢公翰或“邦君諸正”在攜地擁立王子余臣為王,是為攜王。周二王并立。在晉、鄭等諸侯軍隊護送下,平王東遷至東都成周,定都王城,以躲避來自戎人和攜王的威脅,東遷年份可能是傳統認為的前770年,也可能遲至前738年。無論平王東遷年份如何,攜王即位21年后(前750年),晉文侯殺攜王,“二王并立”局面結束。
(七)春秋
春秋時期的總體特征是王室衰微、大國爭霸、卿族專權、禮崩樂壞,大致可分為六個時期:
1.周室衰微與齊鄭小霸。東周初期,北有晉,南有申、呂,西有虞、虢,東有鄭,共同構成拱衛周王室的屏障,南方楚尚不強,中原諸侯勢力相對均衡,故周王室尚能維持表面穩定,各路諸侯仍舊朝覲周王,周王還能偶爾討伐不聽命的諸侯。齊、鄭首先打破這種均衡,在齊僖公、鄭莊公時期,兩國勢力漸盛,小霸中原。與此同時,周王畿在四周戎狄、諸侯蠶食下不斷縮小,王室收入也由于諸侯朝聘廢弛而不斷減少。前701年鄭莊公去世之后,鄭國外患內亂不斷,迅速失去“小霸”地位。與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698年齊僖公去世之后,齊襄公繼續謀求稱霸,國力更加強盛。前686年齊襄公被殺、短暫內亂之后,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在這一時期,楚武王、楚文王領導的南方楚國也逐漸強大,開始對中原構成威脅。
2.齊桓公稱霸與楚國崛起。齊桓公任管仲為相,一方面在國內推進改革、富國強兵,一方面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事務,使齊的霸主地位逐漸得到中原諸侯認可,于前666年被周王室正式任命為侯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大國霸主。齊桓公霸業之功,主要有尊王室(如前666年以王命伐衛、前655年會于首止以謀寧周)、攘夷狄(如前663年伐山戎以救燕、前656年伐楚以救鄭)、存亡國(如前659年遷邢于夷儀、前658年遷衛于楚丘)、平亂邦(如在魯莊公至閔公時期寧魯難而親之)幾項。前643年齊桓公去世后,齊霸業衰弱,但齊仍為列國中較強者,時有叛晉舉動,后為戰國七雄之一。在齊桓公稱霸期間,楚成王在令尹子文輔佐下崛起成為南方強國,一面攻滅弦、黃、英氏等南方小國,一面以伐鄭為突破口北上爭霸。
3.晉、秦崛起與晉文公稱霸。經歷西周晚期至春秋初年的長期內亂之后,晉小宗曲沃取代大宗,政局趨于穩定。晉獻公對內加強集權,對外開疆拓土,實力逐漸增強。周平王東遷后,秦逐步占據宗周故地,國力漸強,此時國君為秦穆公,與晉獻公聯姻結好。前651年晉獻公去世后,秦穆公開始謀求稱霸,前645年韓之戰擊敗晉惠公后一度制服晉國。此時齊霸業已衰,宋襄公謀求稱霸失敗,楚成王已制服鄭、宋、魯、衛、陳、蔡,稱霸中原指日可待。前636年晉文公歸國即位,在國內迅速鞏固權力、推行新政,在國際上全力謀求稱霸,前635年平定周王室內亂,前632年城濮之戰擊敗楚,同年被周王室命為侯伯,成為春秋時期第二個大國霸主,將近百年的晉楚爭霸格局也由此形成。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后,前627年晉襄公殽之戰擊敗秦,秦穆公東進中原無望,遂霸西戎。晉后分為趙、魏、韓,戰國七雄有其三。秦后為戰國七雄之一,最終統一天下。
4.晉國中衰及楚莊王稱霸。前621年晉襄公去世后,晉靈公幼年即位,卿大夫掌權,內亂不斷。楚穆王滅江、六、蓼,繼續在南方擴張,又北上伐鄭、伐陳、伐宋,楚漸強,晉漸弱。前608年晉趙氏弒晉靈公,自此晉公室日衰、卿大夫專權的趨勢不可逆轉。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后,改革內政,積極圖霸,前611年滅庸,前606年觀兵雒水,問鼎中原。前605年平定若敖氏之亂之后,楚莊王滅舒蓼,盟吳、越,穩定江淮之后,全力北向爭霸,前598年入陳,前597年服鄭,并于同年在邲之戰中大敗晉軍,霸業大盛,成為春秋時期第三個大國霸主。楚后為戰國七雄之一。
5.晉楚爭霸與弭兵之盟。前599年晉景公即位之后,外滅赤狄,內修法度,國力轉強,前589年鞌之戰擊敗齊,復霸中原。晉景公與楚共王爭霸,勢均力敵。晉連年用兵,不堪重負,楚也因吳國強大而后院失火,在此背景下,前579年晉、楚講和。前576年楚背盟侵鄭、衛。前575年楚以重賂與鄭講和,晉同年伐鄭,與楚戰于鄢陵,晉勝楚敗。晉伐鄭、楚救鄭相持不下之時,前573年晉內亂,晉厲公被卿大夫所殺。前573年晉悼公即位之后,穩定內政,北向團結諸戎,南向聯吳抗楚,終于在前562年制服鄭,霸業復興。楚一面聯秦抗晉,一面與吳相爭。齊此時又開始謀求擴張,前555年晉率諸侯敗齊于平陰。前553年澶淵之盟時,晉勢力達到鼎盛,但前550年又發生欒懷子之亂。齊后莊公趁機伐晉得勝,但前548年又被崔氏所弒,同年晉、齊講和,楚大敗吳師,晉、秦講和卻不穩固。前547年楚、秦又聯手伐吳、侵鄭。晉、楚長期爭霸各有勝負,各自屬國也不堪重負,終于在前546年舉行宋之盟,弭天下之兵,晉楚屬國交相見。此次弭兵之盟后,中原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了相對和平。
6.晉、楚衰落與吳、越爭霸。晉國君無權,政出多門,處置諸侯事務屢次失誤,霸主地位動搖。與此同時,齊景公積極尋求復霸,拉攏鄭、衛、魯、宋另結同盟,與晉對抗,晉逐漸失去中原霸主地位。中原弭兵之盟后,楚主要力量放在與吳爭戰,自靈王至平王,楚勝少敗多,逐漸轉入守勢。前506年吳敗楚于柏舉,攻入楚都,楚昭王出逃。前505年秦出兵救楚,楚復國,并于前491年重新開始向北擴張,但前479年又遭遇白公之亂。此時爭霸中心已轉移至東南的吳、越。
前506年吳入楚之時,越趁機侵吳。吳越爭霸由此全面展開。前496年越王句踐于檇李之戰大敗吳師,殺吳王闔廬。前494年闔廬之子吳王夫差于夫椒之戰大敗越王句踐,越幾亡國。吳王夫差敗越之后,積極北上爭霸,前482年黃池之會時霸業達到鼎盛,成為春秋時期第四個大國霸主。吳北上爭霸之時,越復興,于黃池之會時攻入吳都,前478年又在笠澤大敗吳師,最終在前473年滅吳。越王句踐滅吳后,也北上爭霸,于徐州之會受周王室命為侯伯,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
晉失去霸主地位后,又遭范氏、中行氏內亂打擊,政權被知、趙、魏、韓四大卿族所控制。前453年,趙、魏、韓滅知氏,三分晉國,春秋時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