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讓人倍感壓力的日子!這一天,我的內心深處被恐懼籠罩,無法擺脫。
午后的陽光灑在科室的每個角落,金色的光芒與白色墻壁相互映襯,使得整個科室顯得格外明亮。我剛踏入科室,還未來得及穿上那件象征著職責的白大褂,便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窗口處已是人頭攢動,患者和家屬們焦急地詢問著檢驗報告的下落,而陸老師顯然已無力應對這洶涌的人潮。
我原以為問題出在打印機上,畢竟之前也出現過類似的小插曲。打印機“咕咕”地響著,似乎在宣泄著它的不滿。然而,當我拿著紙張走到打印機前,卻發現并不是這回事。事實上,檢驗報告并未生成,那些本應在早晨完成的肝功能、腎功能等項目,如今仍處在“標本正在檢測”的狀態。
陸老師看著電腦,眉頭緊皺,隨后指了指生化室和免疫室的方向,讓我前去查看。我穿過科室的走道,只看到雷老師在忙碌地處理各種問題。他告訴我,今天早上的血液樣本一直未能完成檢測,導致所有報告都無法生成。
這個消息讓我大吃一驚。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怎么會發生這種情況?雷老師也顯得很無奈,他告訴我,這一切的起因竟是食堂的一次意外封鎖。食堂里的一位員工剛從昆明回來,消息一傳出,整個食堂被封鎖,所有人員不得進出。這無疑給原本平靜的科室投下了一顆炸彈。
隨后,醫院下達了緊急通知,要求所有人員立即進行核酸檢測。我們被封鎖在科室里,等待著結果。這是我第一次以醫學生的身份直面疫情,心中難免有些忐忑不安。
等待的過程中,我們只能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玩手機、刷抖音,試圖用這種方式來轉移注意力。
時間仿佛被拉長了,每一秒都變得異常煎熬。終于,核酸檢測的結果出來了。我們都松了一口氣。盡管這一天充滿了混亂和不安,但最終還是有驚無險。或許這就是生活吧,總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給你一個驚喜或者驚嚇。而我,也將這一天的經歷深深地刻在了心里,作為我醫學生涯的一個獨特記憶。
2021年12月28日
今天,依舊是一天充滿醫患關系挑戰的日子。我站在工作窗口,每一天,不知道要面對多少的醫患互動,不知道要承受多少的指責和抱怨。窗口工作確實艱難。
我剛把簾子拉下來,開始用系統叫號,準備進行今天的采血工作。突然,重麗穿著白大褂走了進來。我一時有些困惑,以為是自己上錯了班。通常情況下,除了特殊科室,其他科室只會有一個實習生。在我們采血室,應該是只有兩名實習生,一個在城南,一個在老院區。我一時之間卻想不起來那位男生的名字。
重麗告訴我,她已經來了三天,昨天休了一天,前兩天我們并沒有上班。我第一天和重麗同班,我驚訝于她的學習速度。她能夠自己上手進行抽血操作,而我,學了五天才敢上手。我真的很佩服那些能力超過我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領域,而我,卻始終不知道我的領域在哪里,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努力,卻依然在迷茫中徘徊。
后來,重麗告訴我,她以前學的并不是醫學檢驗專業,而是護理專業,也曾經參加過實習,后來成功考上了這個專業。
今天,我才知道,一所大醫院里,同一個科室的電源,卻可能被分成了幾個區域。有患者來告訴我們,樓梯口的自助打印機無法打印報告,我們立刻就能想到,不是沒紙,就是卡紙。樓梯口的打印機總是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工程師的電話,我已經能倒背如流,但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我和張老師加完紙后,才發現問題不僅僅是沒電,還有就是打印機所在的區域停電了。我真的很驚訝,這打印機就在采血處門口,檢驗科里面卻一切正常,這不到十米的距離,居然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這是我第一次遇到。
醫院的保安大叔告訴我,這個區域好像跳閘了,工程師正在檢查維修。盡管如此,很多患者無法拿到自己的檢驗報告單,他們并不接受我們的解釋,反而對我們進行指責,認為我們在推卸責任。
這觸碰到了我的底線,我感到非常不服。我每天都是最早到科室的學生,老師們上班的時候,我已經在做很多工作,我對每一位患者,每一份標本,都盡心盡責,有問題就立刻向老師報告,并反復復檢,每次都是把手上的工作交接完才下班,而且我還沒有工資,我認真工作,勤奮努力,卻沒有人能理解,這樣的委屈,我無法接受。
打印機無法打印報告,是因為這個區域停電了,這我確實無法解決,但我可以人工幫助患者打印報告,這樣的解決方法,他們仍然不能接受,那我還能怎么做呢?
我正要反駁,卻被張老師拉到身后,張老師又做了一次解釋,老師的話語權更好,更讓人信服。
月底,老師們要對庫存進行盤點,重麗被免疫室的張老師叫走,留在抽血處守著。
我遇到了一對老夫婦,看著已經年近花甲,我起初以為他們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后來才知道,他們是孩子的父母。
小女孩三歲,害怕抽血,哭鬧不止,我聽到她的父親低頭安慰她:“沒事的,有爸爸媽媽在呢。”我才明白,他們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這應該是老來得子,或者是看起來稍微著急了一些。
對于現在的人來說,由于工作、生活等各種壓力,要一個孩子確實不容易,老來得子更是不容易,孩子對于父母來說,那就是一切。
我正在準備扎止血帶,準備開針,女孩的父親卻來了句:“找準咯!找不準不要逗我資火發脾氣罵人啊。”這分明就是威脅我,對于這樣的人,我通常會選擇“信醫者醫之,不信者不醫”,人都有情感,都會犯錯。我也是人,我也有脾氣,我真想對他說,要么你在旁邊的窗口等,讓老師來抽血。
要知道,我這里不僅僅只有他這么一個患者,后面還有很多人在等待,但我是一個有原則的人,我會盡我所能,幸運的是,我一眼就找到了血管,成功完成了抽血。
對于小孩子來說,血管很難掌握,首先是細小,不像成年人那樣粗大容易找,其次,小孩子的皮膚細嫩,感覺血管會滾動,你能摸到血管的位置,但針戳下去卻找不到血管。
我通常會先爭取監護人的同意,如果他們對我有信心,我就抽血,如果他們不放心,那就讓老師來抽,有時候,還是會選擇讓老師們來抽,這樣我就叫老師的次數多了,老師也會感到煩惱,會被批評幾句。
老師的批評總是出于對我和其他患者負責的態度,我深知這一點。因此,除非是在極端情況下,當我確實無法獨立完成任務,或者我的技能還不足以應對挑戰時,我才會毫不猶豫地呼叫老師,用我那充滿信賴和尊重的聲音說:“老師,這個情況我處理起來有些困難,請您過來幫個忙。”
在大多數時候,我會努力克服困難,自行解決問題,以展示我的專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決心。我相信,通過這樣的努力,我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技能,還能夠增強患者對我的信任。畢竟,能夠在壓力下保持冷靜,獨立解決問題,是醫療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項能力。
然而,我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經驗總有不足之處。當遇到我無法應對的情況時,及時向經驗豐富的老師求助,不僅能夠保證患者的安全和滿意度,也是我作為實習生的成長和學習的重要途徑。
所以,當我在采血工作中遇到困難,比如無法順利找到兒童的血管,或者遇到特殊的醫療情況時,我會毫不猶豫地尋求老師的幫助。我知道,老師的到來不僅能夠解決問題,還能夠給我提供寶貴的學習機會,讓我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療工作者。
2021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