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月城的慘劇
- (日)加賀美雅之
- 2405字
- 2023-10-07 10:56:01
記我的舅舅查理·伯特蘭
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一年的五年間,我住在法國巴黎。五年的游學生活讓我結識了各色的人,也遭遇過各種難忘的事,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當數和舅舅——時任巴黎警局預審法官(1)的查理·伯特蘭共同調查罪案的經歷。
我,帕特里克·史密斯,來自美洲新大陸的費城西部,母親卻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而她哥哥正是查理·伯特蘭。我孩提時,伯特蘭每年都會不辭辛苦地越過大西洋與我們一家團聚。他不僅送我新奇玩具,還為我講述世間的恐怖怪談。雖然他常稱家母為“和美國臭小子結婚的自由女神”,但對這位將兒時的我抱在膝頭講著各種故事的舅舅,我愛他不亞于愛父母。可直到成年后我才知道,在人稱“現代巴比倫”的歡樂之都巴黎,舅舅竟一手掌管著負責監視都市陰暗面的警察組織。
得益于家庭寬裕,從家鄉大學畢業,我便漫無目的地踏上游學歐洲諸國的旅程。在游歷過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后,我應伯特蘭的邀請落腳巴黎,暫住在蒙田大道的一間公寓中。
伯特蘭這個土生土長的老巴黎人讓我真切地見識到這座城市的光明與黑暗。同時,即使我不想,也被迫知道了這位面似大理石雕刻的舅舅,竟完全掌管著巴黎全市的警察機關的事實。他長期擔任塞納地區的警局局長,并在之前的大戰中立下戰功,獲得榮譽軍團勛章,之后又高升為塞納地區的預審法官。正如老練的獵人熟悉獵場里每一條獸徑,伯特蘭也熟悉自己的獵場——巴黎街市。
即使年過半百,伯特蘭仍保持著精瘦、強健的身材。他年輕時就酷愛擊劍,公務再忙也會偷閑,每周去一趟星形廣場(2)附近的擊劍館。他兩條粗眉下的眼睛總是瞌睡般地半睜著,可一遇到案件便會猛然睜開,冷光閃爍。精心打理的美麗胡髭下暗藏一抹淺笑,滿頭黑發從中間整齊地分向兩側,一左一右在腦后翹起兩個角,仿若歌德名著《浮士德》里的惡魔——梅菲斯特。
奉行獨身主義的伯特蘭在喬治五世大街的公寓里過著率性的生活,而每個周末我必會造訪他的公寓。在他藏書堆到天花板的書房里,我一手端著白蘭地,聽著伯特蘭講述各種罪案故事,快樂無比。
那段時間伯特蘭也帶我進入真實的案發現場,讓我以觀察員的身份旁觀他自如地指揮著巴黎刑警中的佼佼者,也數次見證那些震撼巴黎市的疑難案件被一一破解。
驚嘆于伯特蘭的非凡手段,我將他調查的過程完整錄入手記,出版成書,不料竟大獲好評。而今我已完全成為伯特蘭的助手兼傳記作家了。
“伯特蘭,在你至今遇到的罪犯當中,誰是最強敵手?能說說嗎?”
記不得是哪一次,在伯特蘭書房聽完他妙趣橫生的真實犯罪故事之后,我無心地問了一句。
那時伯特蘭正手舉一只斟滿白蘭地的酒杯,全身放松地靠在他心愛的扶手椅上。聽見我的問題,他略作沉吟,然后“嘿嘿”笑道:
“這要看如何定義‘強敵’了,帕特。當然,有很多罪犯在各種意義上都算棘手。譬如,在法國全境搭建數條精妙情報線的某國間諜頭目;又如,毒殺十幾名男性卻毫無犯罪意識的十九歲美少女……但和他們對擂總是我贏,所以在此層面我敢不客氣地說:‘他們做我的對手都不夠格。’
“對了,帕特,能讓我傾盡全力而戰,最后還未分勝負的只有一個。那人雖不是罪犯,卻必然是我至今交手過的最強敵人——”
“真的嗎?還有如此厲害的對手……那到底是誰呢?”
“在之前的大戰里,我從事情報工作。他則是德國某情報機關的頭兒。我和他立足于諜報這塊后方戰場,以全歐洲為舞臺交手斗技。有一次,甚至在君士坦丁堡拉開槍戰,結果我倆誰都沒命中對方……不過令人佩服的是他一直和我公平競爭。當他的屬下要使陰招毒殺我時,是他親手結果了那名手下,并寄來言辭誠懇的致歉信。打那以后,我對他產生一種棋逢對手、惺惺相惜的特別情誼……”
伯特蘭舅舅的雙眼也流露出對往事的懷念。
“那么,這對手后來呢?”
“戰后他加入警察組織,好像還在柏林警局里坐上了高位。哎,有點難為情哈,說他卻像在說自己一樣……要論根源,搞過諜報工作的人平時若不追求點什么總覺得不起勁。”
“他叫什么名字?我也很想一聞舅舅畢生勁敵的大名。”
“柏林警局主任探長弗里德里希·馮·修特羅海姆男爵,德國名門修特羅海姆家第七代家主,貫徹騎士道精神的文武全才。
“帕特,這名字你可得記牢。我總有種預感,終有一天我跟他會賭上所有,再決勝負。屆時我能否高唱凱歌呢?——多奇妙的感覺,期待中又暗含隱憂……”
伯特蘭說著悠然傾斜酒杯,將白蘭地滑入口中。
如今我回想起那天的對話,總伴隨著一種奇異的感慨。
伯特蘭的預感一語中的。命運之線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將分處德、法兩國的兩人拉近,邀請他們前往萊茵河流域的一座城堡——雙月城。兩位畢生之敵將以這座古堡為舞臺,傾盡一切再度對決。
本手記正是日后被稱為“雙月城的慘劇”的詳細記錄。而在伯特蘭長期的司法官經歷中,這起案件也算得上頂級難度了吧。
諸位讀者可能心存疑惑:為何我要在案件發生六年后的今天才公布這本手記呢?理由如下:
雖然伯特蘭完美看穿真相,但出于對某位關系者名譽的保護,他沒有公開真相,還嚴命我守口如瓶。如此處理確也符合其行事風格——尊重個人道德規范甚于法律。
就在前日,伯特蘭和我獲悉那人已經病逝。哀悼之余,伯特蘭終于同意我將雙月城中發生的事件公之于眾。
那名關系者是誰?為何伯特蘭直到其身故都不公開案件真相?隨著讀者諸君深入手記,相信答案自會明了。
萊茵河畔,被黑暗傳說裝點的古城里驚現連環密室殺人案。來自畢生勁敵的挑戰,在客場不利的異國,伯特蘭能解決這層出不窮的難題嗎?而一番華麗的推理之后,伯特蘭最終找到的令人驚愕的真相又是什么?
各位讀者,接下來請一讀我這沓拙劣手記。望各位能同我一樣,樂享伯特蘭大顯身手,折服于其精妙推理。
帕特里克·史密斯
一九三七年五月于倫敦
(1) 預審法官:一八○八年,法國依照《重罪預審法典》特設的刑事崗位。除了預審控方和被控方提交的證據之外,還擁有較大的自主偵查權。——如無特殊說明,本書注釋均為譯者注。
(2) 星形廣場:一八九九年建成的廣場,廣場中心是巴黎地標凱旋門。因十二條道路交會于此,廣場形如芒星而得名。該廣場后于一九四四年更名為戴高樂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