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午后孤獨(譯本序)
笛安
我看過很多韓國電影,以及韓國電視劇——可是必須要說,我對“韓國文學”幾乎一無所知。所以我很高興,在這樣的一無所知的時候,我遇到了金愛爛女士的作品。
這本《外面是夏天》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七個金愛爛的短篇小說。當我以一個寫作者的身份,去看別的作家的短篇小說時,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經驗——往往,在一個短篇小說里,最容易看出來一個作家在虛構的時候最在乎什么。金愛爛的作品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彌漫于字里行間的靜謐。即使人物們之間有對白,即使她在描寫某個人來人往的公共場合,那種非常強烈的“靜”依然穿透紙面而來。就好像,她用一個擴音器,將人物內心深處非常隱秘的聲音放給大家聽——由于那個聲音過于微弱,所以即使經過了擴音器的處理,也依然是小小的。若想聽清,需要讀者屏住呼吸,正因為如此,寂靜隨之而來。
我認為,每個金愛爛的讀者都可以非常輕松地接受到一個訊號:她的故事與“個體”密切相關,每篇故事中一個或兩個人物,他們作為個體的處境,他們內心深處的惶恐,他們身處茫茫人世間必須表面做出來的鎮定——每一個個體都沒有經過符號化的處理,并未刻意被賦予某種“典型環境”之下的含義。
本書的譯者徐麗紅女士曾經這樣說過,這本集子里的“每篇小說都彌漫著淡淡的喪失感”,這的確是《外面是夏天》里七個故事所營造出來的總體氛圍。如果講得再細致一點,這七個故事里幾乎是每篇的主人公都在彷徨中——我也想過是否有個更合適的詞語來替換“彷徨”這個看起來充滿二十世紀早期氣味的詞語,但是猶豫了片刻,好像并沒有。無論是失去了獨生子的父母,新晉喪偶的少婦,馬上就要失去小狗的小男孩,還是失去母語的部落居民,失去前途的年輕教師——每一個主角都必須習慣“失去”,在沉溺邊緣掙扎的姿態,有時候完全不好看——我認為金愛爛最厲害的地方就在這里:她可以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來這種“不好看的姿態”,準確,然而點到為止,冷靜且不加渲染與判斷。每一篇小說到了結束的時候,主人公依然活在掙扎之中,未必痊愈,人生與心境都沒有得到鮮明的所謂“轉折”,眾生孤獨,猶如烈日下的午后貌似正在扭曲的柏油路。
我想對于中國的讀者來說,閱讀金愛爛是一件友好的事情。金愛爛出生于1980年,小說集中絕大部分故事就發生在當下的韓國。由于東亞幾國存在某些文化或社會背景的相似性,中國的讀者在理解她的小說情節的時候毫不費力。比方說,《立冬》里的夫妻含辛茹苦終于買到了小房子,因為預算的關系妻子不得不手工DIY很多室內家居裝飾,但是依然滿心歡愉;《對面》里的男人年復一年地參加公務員考試,人生變成了一個絕望的惡性循環,可是無法停下來;《風景的用途》中,根基不穩的青年教師面對教授的無理要求幾乎沒有說“不”的余地,因為對方某種程度上掌握著自己的前途……請放心,我恪守著原則,以上“劇透”只涉及小說的背景,核心情節或者沖突都已隱去,我只是想說,看看我羅列出來的上面那幾點,是不是跟我們的社交媒體熱點話題有微妙的呼應?但金愛爛的可貴之處在于,所謂的“社會話題性”在她的作品里并不是目的,而是場景中的一個因素;換句話說,高壓的生活環境與氛圍對人的碾壓雖然殘酷,但這只是“人生”這趟殘酷之旅的一部分。除卻環境高壓帶給人的負面影響,一個卑微的人必須經歷的,還有突如其來的生離,沒有預料的死別,以及種種讓人猝不及防之下看清自己的欲望或脆弱的瞬間。
世界赤裸裸的缺陷,與自身藏在暗處的弱點,交相呼應的時刻,就屬于文學,屬于藝術,屬于創作。
在《外面是夏天》中,我個人非常想為大家介紹的,是如下三篇:《盧贊成和埃文》《對面》與《沉默的未來》。
《盧贊成和埃文》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盧贊成是小男孩的名字,埃文是狗的名字。小男孩沒有父母,奶奶獨自靠著并不穩定的工作艱難謀生,撫養著他,就是在這樣的艱難環境里,小男孩遇到了小狗——他最好的朋友。為了最好的朋友,小男孩需要存錢,但是一路上總是遇到誘惑……艱難,掙扎,處于困境中純凈的情感,與因為困頓而激發的最為真實與強大的動搖——種種這些人性深處的復雜與灰度,被金愛爛通過小男孩與小狗這一組角色的關系準確而細微地表達,動人心魄。如果單純從結構與技術角度討論的話,我個人覺得這是一篇可以作為“短篇小說”教科書級別的示范作品。
而《對面》這一篇,我其實并不確定我將它作為著重推薦是否與我的私人體驗有關。我在前文中有過一句簡單的介紹,這個故事里的男人一年又一年地準備著公務員考試,就像賭徒一樣認為今年一定能成功的;然而與他的無望循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他早已成功通過考試“上岸”,并且已經有了很不錯的職業前途的同居女友,“公務員考試”是一道沉默的紅線,將相愛的枕邊人不動聲色地劃到了楚河漢界的兩邊,注定了漸行漸遠,兩個人心知肚明已經不會有共同的未來了,卻暫時選擇閉口不談——因為我在生活里真的見過這樣的人,也真的見過類似處境的情侶,所以我在閱讀的時候,好幾次都因為非常真實的共鳴而心生感慨,而且我相信,說不定打開這本書的你,身邊就有這樣的熟人、同學,或者是朋友的朋友。
我同樣想聊聊《沉默的未來》,因為在這七篇小說里,它最為特別。只有它講述的故事并不是發生在韓國,事實上它并不是發生在任何真實的國家里——這是一個架空性質的寓言小說。講述某個國家或者是某個“地球級政府”主導建設的“瀕危語言博物館”——很多瀕危語言部落的原住民就生活在博物館里,所謂“瀕危語言”,是指世界上會講這種語言的,只剩下了一個人——因此,這些博物館居民,因為每個人只能講一種除了自己無人掌握的語言,所以他們之間也不太方便交流。這些沉默的瀕危語言標本就沉默地守著自己的崗位,有游客進來的時候,表演一番“自己的母語”。博物館外面的人都在說同一種語言,似乎巴別塔已經在博物館外建成——博物館內,所有的語言標本們就這樣被日復一日地打量著——形容至此,不宜繼續,倒不是擔心有關“劇透”的規則,這篇小說的核心不在情節——但是“語言博物館”究竟隱喻著什么,究竟在用什么樣的方式做隱喻,我只有我自己的看法,所以不值一提。而這個被巴別塔遺忘的博物館,本來就是開放給所有讀者,因此它應該擁有成千上萬種解釋,這應該也是作家本人希望看到的。
是在這篇《沉默的未來》里,我看到了金愛爛創作里的詩性。有一部分小說家認為“詩性”對于小說而言并非必需品,可矛盾的是,大多數小說家依然承認,優秀的小說里同時擁有著詩歌的特性:例如畫面,隱喻,高度濃縮之后的意象,主體與客體之間界限的模糊,以及雋永的留白——在這篇《沉默的未來》里,全部看得到。總是要有一些小說并不是為了講故事而存在的,它們需要去探索“文學”的邊界可以抵達什么地方。
在小說集的中文版后記(“作家的話”)里,作家本人這樣說:“人物為了成為人,需要說什么呢?想來想去,有時需要的不是語言,而是其他。”我非常喜歡這句話。我覺得她是在用一種寫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這也完美地契合了她的小說里,那些人物之間沒有語言的時刻;完美契合了那些能被讀者敏銳感知到的,從所有這些時刻背后滲透出來的寂靜。
這種寂靜,就是屬于她的審美意義上的記號。她的作品足以說明,小說家應該有能力用一種有美感的方式去表達現實中的齷齪與不堪。并不是強行為現實中的苦難加上柔光濾鏡,而是忠實它的同時,將它納入屬于自己的那個美學體系去呈現——前者與后者之間存在天淵之別,只不過,也許乍一看不那么容易區分。
我非常高興自己可以讀到《外面是夏天》這樣的作品,我也非常希望金愛爛可以被中國的廣大讀者熟知和喜歡。也許是因為過于接近的距離反而造成了表達障礙,有能力將“當下”的生活“文學化”的作家其實并不多,而金愛爛的作品,表明了她不僅有這個能力,而且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風格與美學特征。在作品面前,所有介紹或者推薦性質的文字都顯得蒼白且可笑,所以我覺得,我該到此為止,接下來的時間,留給你們,安心地與《外面是夏天》相處。
這七個孤獨的故事,愿你們讀后,覺得親切。
2021年10月1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