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華夏精神
- 明末崛起,從邊軍開始
- 干飯忠實者
- 1857字
- 2023-10-26 08:30:33
崇禎元年八月初二。
王初仁來到新城,看到烈士紀念碑、烈士祠、鐘樓、凱歌樓、營房、糧倉、草料場、武庫、學堂、研究院、醫學所、新城管委會等建筑已經初具規模,最多半個月,城內建筑就能完工。
至于城墻,地基已經挖好,碾壓扎實并鋪上條石。城墻為磚包墻,需要先用夯土夯成一道厚厚的城墻后,再用城磚包砌,這種城墻建好之后在沒有熱兵器的古代就是堅不可摧。
此時建筑隊員們正在一邊鋪夯土,一邊用夯實機進行夯實,只見幾個隊員大吼一聲“嘿喲,起”將夯實機高高拿起,再大吼一聲“嘿喲,放”,夯實機“砰”的一聲高高落下,揚起的灰塵撲面而來。
建筑隊員只穿著簡陋的汗衫,此時已被汗水打濕,臉上的汗水像下雨般流下,撲面而來的灰塵和汗水混合在一起,讓建筑隊員們成了一個泥人,像是剛剛從泥潭中鉆出來。
王初仁來到大壩澆筑處,驚訝的是大壩已經澆筑了快一半,按照正常速度,一個多月的時間最多澆筑三分之一,經過王初仁一番了解,原來堡內軍民知道大壩一旦建成,新開荒的近40000畝土地就可以得到灌溉,就有土地分給大家了。
在土地的強烈刺激下,每天天還沒有亮,澆筑隊員就鬧嚷嚷地出發前往工地開始澆筑大壩,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
接下來就是大壩工地催著石灰作坊、水泥作坊、采沙場加班加點,石灰作坊、水泥作坊又催著粘土場、采石場瘋狂加班。
據說已經有人放出狠話,要是因為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而導致新開荒的土地沒有趕上秋天的播種,那個環節的人員就是堡內的罪人。
一些比較懶的漢子想晚一點,家中的婆娘罵咧咧道:“你個懶鬼,還不快出工,多掙點工分,才能早分地、分好地,要是咱家沒有分到地,老娘的床你以后就不要上了。”于是一腳就將自家漢子踢下床,一點也不心疼。
土地果然是農民的命根子,土地可以讓他們瘋狂。為了土地可以不怕累,可以拼命。
王初仁現在一點都不懷疑,如果自己帶兵出征,誰敢發動叛亂,就會被大家群起而攻之。
隊員們干著這些累活、重活也沒有絲毫抱怨,反而邊干邊喊著口號,還時不時說說笑話,氛圍很輕松,在場也沒有監工拿著鞭子在監督,很自覺各自干各自的,沒有人偷懶。
讓王初仁徹底的體會到了農民的敦厚、淳樸、勤勞。
為了生存、為了土地,他們不服天、不信命,敢于和天公試比高。
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敢于和天地、自然斗爭,華夏民族有著精衛填海的毅力,夸父逐日的勇氣,愚公移山百折不饒的意志,他們相信人定勝天。
出身馬夫,經過十幾代人的努力,奮六世之余烈,最后統一華夏的贏氏一族。
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信命的陳勝、吳廣。
泗水亭亭長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建立的大漢朝使漢民族而得名。
開局一個碗,收復燕云十六州,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明太祖朱元璋。
西方人面對大洪水只能造諾亞方舟用于茍延殘喘,華夏先秦人面對洪水泛濫成災的九州大地,鯀和大禹兩代人帶領先民前仆后繼,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完成了治理洪水的艱巨任務,除去了水害,使九州大地又恢復了往日的安定和富庶,為華夏五千年文明打下堅實基礎。
面對災難時,他們勇于面對;面對窮苦時,他們勤勞耕耘;面對強敵時,他們敢于反抗;面對弱小時,他們樂善好施;面對外來文化時,他們取其精華,棄其糟糠。
這就是華夏人的偉大精神,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屹立潮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就像是泰山、長城一般壯麗的雄峙于世界的東方。
按照歷史,10多年后,滿清入關,億兆人淪為滿清的奴隸,清朝政府為了維持統治,采取愚民、禁錮國民的思想,制約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人逐漸失去創新的精神,變得麻木、渾渾噩噩,成為一頭睡獅;華夏民族從此沉淪300年,最后竟然喊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這種神言,可見清朝政府之腐朽,導致了華夏民族百年近代屈辱。直到近代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才慢慢喚醒華夏人原本的精神,成為一頭喚醒的雄獅。
為了避免這一切,王初仁必須努力發展。
王初仁來到匠人處了解滾珠軸承制造情況,匠人處處長李大牛回復道:“大人經過多日打造,滾珠軸承已經廣泛用于水車、四輪馬車、碾坊、攪拌機等設備,取代了原來的轉輪,按照大人的說法,使設備軸承之間的摩擦力大大減小,以往的水車工作一段時間,就需要更換軸承,而現在用很久都不用更換,而且轉速比之以往更是快了兩成。”
王初仁傲然笑道:“如果制造軸承的鐵料都用熟鐵或者鋼料,那么滾珠軸承性能和壽命還會大大增加,你們還必須注重保養,需要經常涂涂抹油脂防止生銹并增加潤滑度。”
“大人放心,我們會注重保養的”。李大牛道。
“大人,現如今堡內用鐵量太大了,倉庫鐵料早已經用盡,小的已經組織人員開始小規模煉鐵,望大人恕罪。”李大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