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養蛆和蚯蚓
- 明末崛起,從邊軍開始
- 干飯忠實者
- 2822字
- 2023-10-19 06:01:00
王初仁和李光高坐在一起,王初仁說道:“這一個月開荒了多少土地”?
李光高道:“回大人的話,截止昨天,共開荒39500畝地,按照這個速度,明天就能將二期水庫灌溉的土地全部開荒”。
“這些土地全部開荒完畢,還要將配套的支渠、斗渠和農渠建好,要保證每一塊土地都能得到灌溉,每五十畝土地的斗渠或者農渠旁邊還需要開挖一個糞池,今后堡內所有的人和牲口都必須集中大小便,這些大小便將會轉移到這些糞池發酵,灌溉土地時將糞便引入溝渠,就能肥沃土地”。王初仁道。
李光高道:“我們的開荒人員足夠,配套的支渠、斗渠和農渠都是和開荒同步進行的,只是大人說的糞池沒有同步進行,下面我會安排人進行開挖的,堡內已經修建了廁所,大部分人都能做到去廁所大小便,每天都有人去收集糞便轉移到農田當做肥料,咋們的作物比往年長得好很多,今年秋收多半是個豐收之年,豐收之年我是很多年都沒有見到過了啊,都是大人領導有方”。
王初仁哈哈笑道:“本官怎敢一人貪天之功,都是李處長和幾千堡內軍民共同努力勞動的成果,功勞是屬于大家的”。
王初仁略微思考道:“待這邊的開荒土地配套工程建設任務完成,又有空余的勞力了,眼下水泥產量只夠大壩用,新建城堡一時半會還不能開建,只能讓多余的勞力先建設豬圈和雞舍、鴨舍”。
“大人方心,下官會安排的”。李光高說道。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十多天時間就過去了,已是崇禎元年七月初一。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加上天干,更是炎熱,吹的風都是熱烘烘的。
開荒修渠以及糞池工程已經告一段落,等到水庫蓄水完畢就可以播種冬小麥了。
王初仁打算組織空閑下來的勞動力修建豬舍、雞舍、鴨舍,搞養殖業,以此來解決本堡的肉食問題。
大明的肉食比較單調,便宜的肉食就是豬肉和雞鴨魚肉,羊肉以現有的條件不好養羊,牛肉就更不用說了,殺耕牛是犯法的。眼下大明朝災害嚴重,物價飛漲,不僅糧食漲得快,肉食更是一路高漲。所以王初仁下定決心必須自己養牲口。
而養豬業面臨一個困難,豬的食量太大了,堡內根本沒有那么多糧食夠豬吃食,粗康糙米都是拿來搭配著人吃了。如果有紅薯就好了,比較紅薯藤可以拿來喂豬,紅薯更是喂豬的好主食。只是現在紅薯可能還剛剛傳到沿海地區。所以養豬的規模注定大不了多少,只有等以后大規模種植紅薯再來擴大養豬規模。
所以王初仁決定就主要養豬和雞、鴨、魚;養雞的成本比較低,平時可以放到山上自己去找吃的,還可以吃掉一部分蝗蟲卵,減小蝗災的概率;至于鴨直接趕到河里更好喂養。如果爆發了蝗災,直接把雞鴨趕到莊稼地去吃蝗蟲。養魚則需要等水庫蓄水之后才能進行。
光靠養豬出肉食肯定是不夠的,所以必須要考雞鴨魚肉補充,還有大量的雞蛋、鴨蛋這些都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只是這個時代的豬大約需要半年才能出欄,最多也就150斤左右,大概能出肉約90斤左右。至于雞鴨,王初仁打算主要以得蛋為主,出肉為輔。
為了保證豬的生長率,王初仁規定家家戶戶的廚房和堡內的大食堂前必須放置大桶,用來盛潲水,豬吃了潲水長得就比較快,王初仁也不知道原因,反正后世養豬場專門有人去收餐館里的潲水。至于豬的其他吃食,只有靠一些糟糠和豬草來湊合了。只有發動小孩和老人去外面打豬草。
如果雞鴨光靠放養出蛋率肯定不高,所以王初仁決定在豬舍和雞舍旁邊養蚯蚓和蛆。
由于蚯蚓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用作畜、禽和水產養殖業的飼料都能取得增產的效果。能為雞、鴨、豬等提供優質蛋白質,提高雞鴨的產蛋率。而且蚯蚓還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并改善結構還能促進酸性或堿性土壤變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適于農作物的生長。
蚯蚓體內可分泌出一種能分解蛋白質、脂肪和木質纖維的特殊酶因此樹葉、稻草、畜禽糞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紙、食品工業的下腳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所以蚯蚓的食物較為廣泛,很好養殖。
蚯蚓的養殖方法也比較簡單,蚯蚓養殖一般選擇露天堆肥養殖,選擇地勢高爽、排水良好、暖和通風、無污染、無驚擾的地方把未經發酵的牛糞、馬糞、豬糞加秸桿、稻草做成高15-20厘米寬1-1.5米長度不限放入蚓種蓋好稻草遮光保濕就可養殖。其優點是操作方便省去了堆制發酵一系列工作餌料保持養分不受損失提高了蚯蚓生長速度易于在農村推廣應用。讓每個養殖床都有新餌料,餌料窯保持在百分之60-70左右的濕度,避免蚯蚓逃跑。蚯蚓不耐高溫35℃以上也不耐低溫0℃以下所以夏天養殖坑上面要搭棚遮陰冬天養殖坑上面要搭建簡易的塑料棚提高坑溫保護蚯蚓安全越冬。此外還應做好保護工作以防老鼠、青蛙、蛇等的侵害。
餌料的投喂及時喂給蚯蚓充足的餌料是保證蚯蚓快速生長的重要措施,蚯蚓養殖溫度最佳溫度在15-25℃。冬季采用加厚養殖床到40-50厘米餌料上蓋稻草再加塑料布保溫、保濕夏季力爭每天澆一次水降溫。分期飼養可分成種子群、繁殖群、生產群薄飼勤翻每月給料2次上料前先翻床每次給料厚度為10厘米始終保持餌料新鮮透氣適時采收夏季每月采收一次春、秋季節每1.5月采收一次采收后及時補料。輪換更新種蚓要每年更新一次養殖床每年換一次以保蚓群的旺盛防止蚯蚓因自然發展而造成種群衰退。
同樣蛆的蛋白質含量也高達百分之50左右,脂肪含量也很高,可作為高蛋白高脂肪飼料,是牲口補充蛋白質,催肥的重要來源之一。據后世研究蛆的營養水平可與進口最好的秘魯魚粉媲美,是豆餅的1.3倍、骨肉粉的1.9倍。鮮明含粗蛋白質15%、粗脂肪5.8%,可直接伺喂常規品種的豬、雞、鴨、魚;蛆容易培育,成本低,周期短。2000克糞能生產500克蠅蛆。1立方米蠅籠一天大約能生產150克。用10個有上中下層的蠅籠,則每天能獲得20~25千克鮮蛆。在18平方米的養殖面積上,平均日產蠅蛆10千克。
王初仁將豬舍旁邊的一塊小斜坡作為養蚯蚓和蛆的大棚,養蚯蚓和蛆的基地上面用木架搭建蓋一層茅草,周圍挖一道溝渠,避免雨水沖刷,夏天還能起到防曬的作用,冬天四周用茅草遮掩用于保溫,內部挖幾個窯坑燒火升溫。有點類似于后世的養雞棚,只不過使用木結構和茅草構成。
這樣的養殖基地一邊養蛆、一邊養蚯蚓。
養蚯蚓的地方只需要挖很多土坑,里面投放牛糞、馬糞、豬糞加秸桿、稻草保持一定的濕度再加入蚯蚓繁殖就行。
養蛆則將斜坡分為4平方米的小方格,用青磚圍砌成高1米左右的培養室。里面加入新鮮豬糞和少量的麥麩加入少量的水。再將老鼠尸體放到茅房吸引蒼蠅產卵,后將收集到的蛆卵放進培養室,溫度較高時經8~12小時蛆蟲就會長出來。養蛆基地建到雞舍、豬舍旁邊,蒼蠅本來就多,蒼蠅自己也會到培養室產卵。
蛆蟲孵化6-9天就可以成為飼料,這時候成熟的蛆蟲會自己爬出來,待成熟的蛆蟲大部分爬出來時,用蓋子將培養室蓋好,放雞進來啄食。待機啄食完畢培養室重新加入一半新鮮的豬糞攪拌均勻,澆水濕潤后重新培養。這個方法在5度以上就可以進行,氣溫10度以下加入百分之20左右的馬糞發酵升溫。按照一平方米產500克蛆計算,每只雞日需20克,4平方米培養室生產一個周期(6-9天)可以供雞吃一天。
王初仁打算在水庫旁邊和鴨舍也修建一個養蛆大棚,規模窯小一些,供魚和鴨吃食。
有了這兩樣高蛋白飼料,就不用擔心牲畜沒有大豆、玉米等高營養價值飼料而導致長得慢、出蛋率低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