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土地
- 明末崛起,從邊軍開始
- 干飯忠實者
- 1882字
- 2023-09-27 18:57:19
王初仁不需要每天都跟著一起訓練,后面的訓練就交給四個隊的隊長,由隊長帶領大家訓練,王初仁每天不定時去檢查,發現有偷懶的全隊一起處罰,隊長必須嚴格要求軍戶訓練。
第二天,王初仁出了堡,圍著堡走了一圈,又沿著黃甫川走了一圈,看到外面的小麥已經開始抽橞了,再有一兩個月就可以收獲了。
王初仁暗道:“農民起義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穿越提前啊,不然大家都得餓肚子。”
雖然明朝已經進入了小冰河時期,降雨量減少,這里挨著黃河,屬于河套平原之一前套平原的邊緣地區,沾了前套平原的福,莊稼長勢很好。
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彥淖爾市南部。東至烏梁素海,東南至包頭市郊區,南臨黃河,西界烏蘭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體部分東西長約18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開。西山嘴以東,屬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可以黃河水自流灌溉;素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說。
現在只有靠近黃甫川河的土地在耕種,離河邊較遠的土地全部荒蕪了;
王初仁回去又叫了兩個家丁騎著馬一起來到河的對面發現也是同樣的情況,這里的土地都是由河流帶著黃土高原的泥沙沖積形成,比較肥沃,荒蕪的土地大都是因為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或是因為河床水位降低無法灌溉。
沿著河一直騎行,王初仁發現了大塊大塊的土地,這些土地因為無人耕種打理,已經是雜草叢生,又因為干旱,土地上全是裂縫,雜草都是枯黃的,讓人感覺不到生機。
王初仁下馬抓了一把泥土仔細觀察,發現居然是土力比較肥沃的紅土地。
王初仁騎馬到一個比較高的土包上,四下舉目望去,不禁感嘆道:“大好的河山,多好的土地啊!”
可惜很多土地卻荒蕪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不是騙人的;不管現在還是后世,河套平原都被稱為塞上江南,這里連水稻都能種,足以證明此地耕種條件之好了!向東望去就是滾滾黃河,往西南和南是清水河和清水堡,再往南就是府谷了,孤山堡雖然是個千戶所,但是因為其地理位置重要,所以有一參將帶領一個援兵營駐守,黃甫川堡就屬于孤山參將管轄;往北的灰溝營堡;西北方向就是大山了,家丁說里面還有支土匪盤踞,黃甫川堡三面環河,所以很多地方都能耕種。王初仁粗略估算了一下,周圍能開荒的土地達到幾千畝,要是全部開墾出來,能養很多人。
為了以后能夠吃飽飯,王初仁打算帶領全堡軍民開荒,新修水利,首先解決衣食住行的中的“食”,吃飽了肚子再來想其他的,畢竟手中有糧,才有底氣,才會不慌。
想要去靠官府怕是靠不住了,首先朝廷沒有錢,已經開始向下面攤牌加稅了,現在的遼餉,等幾年的剿餉,壓得農民喘不過氣,加上干旱糧食欠收、絕收,農民家破人亡,怪不得要起義。即使朝廷撥下錢糧,還沒有出北京就先沒了一半,上下官員一起伸手,到了基層有一層就不錯了,所以不要指望朝廷了。
大明朝對于軍民開墾荒地特別是邊軍政策優惠很大的,只要你開墾出來就是你的,免稅三年以上,邊軍的話至少10年,甚至還發放種子,農具等生產資料。可是上面有優惠政策,下面就有刮地政策,官府和士紳、地主相互勾結,士紳拿著官府給的地契來說這是他的地,叫你歸還,還要叫你吧這幾年的產出歸還,不歸還你就要吃官司,官紳勾結,說不定弄得你家破人亡;所以老百姓都不愿意開墾荒地,怕吃不到狐貍還弄一身騷!
所有沒有一點背景和實力開荒也很難保住土地!
再等幾年,大規模農民起義,農民軍到處游走,走到哪里破壞到哪里,大量人口被裹挾,造成更多荒地,人口減少,十室九空,只有等王朝真正穩定下來老百姓才能有一個安定的環境耕種。
沒有辦法,小農經濟決定了中國古代最大的矛盾就是土地矛盾,以明朝為例;大明初期,人口少,土地多,人口增長很快,到了中后期,士紳因為不交稅,通過掛靠,買賣等方式兼并土地,軍官也兼并軍戶土地,造成農民土地減少,軍戶成為佃戶,農民抗擊各種因素能力減弱,軍戶戰斗力下降,土地兼并還造成稅收減少,擁有更少土地的農民需要交更多的稅,農民破產,農民起義,加上滿清崛起,遼餉、剿餉;惡性循環,大明朝在這樣的內外打擊下就滅亡了。
王初仁心里盤算著怎么開墾土地,他們堡內人口肯定不夠,必須招募流民來開墾,只有采取屯堡的方法了,很多朝代的末期,都會出現很多將領靠著屯田養一方軍民,所以屯田還是有很大希望的。中國人對對土地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土地就是農民的根,只要有土地,這些淳樸的農民就會老老實實耕作交稅。
招募流民加入軍戶,開墾土地,軍戶又是兵農合一,即有了糧食,又有了兵源,有兵又可以保護土地、糧食,又可以招募更多的流民來開墾,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在理論條件下就行滾雪球。想到這里看著這些土地、河流、屯堡,心中豪氣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