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豐收與夏稅
- 明末崛起,從邊軍開始
- 干飯忠實者
- 2157字
- 2024-04-26 21:36:32
步兵行軍時全部騎馬,戰時下馬作戰,成為騎馬步兵,成為一支機動性特別高的軍隊。
王初仁來到各處官道建設場地,人們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工地上運輸車輛來回穿梭,工人們揮汗如雨,爭分奪秒加快官道建設,爭取在夏收前完成幾條官道的建設,王初仁一次巡視了幾條官道的建設,建設進度正在按照原計劃推進。
......
崇禎二年六月十九,今天是個好日子,按照風水先生來說今天諸事皆宜,黃甫川堡建設的幾條官道已經全部建設完畢,今天是官道通車的日子,幾輛四輪馬車已經在路口排好隊,車上和路口的的橫幅鑲嵌著大紅花。
王初仁站在臨時搭建的高臺上:“黃甫川堡的老百姓們,黃甫川本堡的水泥路,也是大明朝的第一條水泥路,更是世界上第一條水泥路今天正式通車了,今天是黃甫川堡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在這里要感謝我們辛苦而又勤勞的筑路者,感謝堡內默默為筑路提供各種生產原料物資的工人們,你們的辛勤付出才有了這樣便捷而又平坦的道路,我相信,終有那么一天,我們會將這樣便捷的水泥路修編整個大明朝,讓水泥路四通八達。”
王初仁敲響了掛在高處的銅鑼“鐺”的一聲,緊接著點燃了鞭炮“啪啪啪啪!”的聲音響遍了整個黃甫川,王初仁大聲高吼:“現在我宣布,黃甫川水泥路一期工程正式完工,進入試運營階段。”
路口處的馬車緩緩駛入新修的水泥路,馱馬走在路上,馬蹄踏在路上發出“噠噠噠”的聲音,而馬車沒有一絲顛簸感,馱馬也更省力了。
而王初仁今天也接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崇禎二年六月戊午,袁崇煥殺毛文龍于雙島,袁崇煥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二品之職利用尚方寶劍擅殺作為欽差平遼便宜行事掛征虜前將軍印總兵官、左軍都督府左都督的正一品大員,而且還是掛了將軍印的大員。
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倒是爽快了,但是此次事件影響頗大,直接影響就是讓后金沒有后顧之憂,間接導致了年底的后金入關劫掠,還有就是讓毛文龍的三個部下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叛逃明朝,給后金帶去了先進的火器技術和造船技術,還帶去了大量的工匠,正是這次叛逃,讓后金的火器技術慢慢發展,直至松山之戰,后金的火力居然與明朝不相上下甚至還有所超越。
延綏鎮距離遼東一千多公里,王初仁也管不了那么遠,作為一個小小的正五品千戶也管不到那里去,現在新修的官道開通了,大大便利了本堡的工農業生產、商業運輸以及軍事調動,而現在已是六月底,小麥已經成熟,由于有了良好的水利設施,又有農家肥以及少量的硝土,還有農民的精細照料,堡內的老百姓看著金黃黃的麥穗兩眼放光,全堡已經磨拳霍霍準備今年的大豐收了。
崇禎二年六月二十,天氣晴朗,陽光明媚,黃甫川堡今天要干一件大事,那就是收夏糧,而在古代,各種農事前都是需要祭祀的,而王初仁作為本地最高長官,是需要作為領頭祭祀的,王初仁雖然很不想這樣,奈何拗不過當地風俗,只有當個工具人開始進行祭祀。
王初仁領著龐大的祭祀隊伍分別在龍王廟和玄帝廟進行祭祀,保佑今年風調雨順,而由于黃甫川物質條件變好,今年的祭品就變得更好了,不僅有各種各樣的水果、糖果,還有雞鴨魚、豬、羊等大型牲畜。
為了提高收糧效率,王初仁還畫了一些土法收割、脫粒機器,讓木匠廠生產了一大批,并提前讓生產戶們熟練操作,大大提高了收糧的效率。
六月正值夏日酷暑,加上許久不下雨,天氣更加炎熱,大地被太陽炙烤得已經龜裂,黃甫川以外的地方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蕪,土里不僅沒有莊稼作物,甚至連野草都干死了。
看著這場景,人們不得不更加佩服千戶大人為什么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大壩蓄水了,正是有了大壩蓄水,才能灌溉幾萬畝土地,不僅讓黃甫川堡的土地有了收獲,而且還比以前產量高。
炎熱的天氣并沒有減少人們收獲的熱情與喜悅,還讓人們更加火熱,反而刺激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對于農民來說沒有什么比豐收的喜悅更能刺激農民了吧,他們再累再熱也不會說一聲累和苦。
田間里傳來人們的歡聲笑語,豐收的田野上,金黃的麥穗在微風中搖曳,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農民們歡笑著,收割著碩果累累的莊稼,他們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滿滿的收獲。
........
僅僅十多天時間,田地里的小麥全部被收割完畢,而黃甫川的各處空地上全部堆滿了金燦燦的小麥,生產戶正在把晾曬完畢的小麥送進脫粒機進行脫粒,看著顆粒飽滿的小麥源源不斷地從脫粒機的出口流出來,這些生產戶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從來沒有看過這么多、這么飽滿的小麥粒,開心地笑成了麻花,眼里流出了激動的淚水,對于自己這十多天日日在陽光的炙烤而變了臉色一點兒也不在乎。
脫粒下來的麥粒被生產戶們迅速轉移到曬場上進行晾曬,而第一批小麥已經曬干,生產戶們正在將一袋一袋小麥搬上四輪馬車,沉重的馬車將沒有水泥鋪設的路面壓出了車輪印,兩頭老牛費力地拉著馬車,直到上了旁邊的水泥路老牛才變得輕松起來,幸好水泥路在農忙前完工了,不然光是運輸糧食都是意見頗為費力的事情。
旁邊還有一批糧食也裝在馬車上,這批糧食并不會入黃甫川的糧庫,這是黃甫川堡的夏稅,根據延綏鎮志記載,黃甫川堡夏稅共四百石,每石外加腳耗三斗,草三萬一千一百二十束,赴延豐倉上納,也就是說,這批夏糧會交到延安府的延豐倉,其實王初仁本可以不用交稅的,在這個天干季節,各地不問朝廷要錢糧就是好事了,還會足額上交?王初仁只能做到問心無愧,對得起自己的本職工作,為這個風雨飄搖的大明朝獻一份力。
而清水河堡王初仁暫時是不會交稅的,畢竟才剛剛接手,還需要自己投入,怎么會交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