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在外服:殷商西周時期的邦伯研究
- 王坤鵬
- 2182字
- 2023-10-08 11:36:52
四、本書主旨與章節安排
殷商之前缺乏文字資料,春秋時期及其以后,由于西周分封制及諸侯兼并的影響,邦伯的數量以及其在社會政治上影響力均已大為減少,故拙著設定的主要研究時間范圍是自殷商至西周時期。
拙著的主旨在于探討“邦伯”這一類政治及社會組織在殷商、西周時期的發展情況。中國早期文明的發生與發展,大致遵循著從氏族到族邦的發展過程,到了龍山時代的末期,不同族群之間的統屬性持續增強,顯示了文獻記載中的“邦”這種政治組織的形成,當時的社會上出現了萬邦林立的局面。從今天的考古發現來看,所謂“邦”一般是以城池為中心,統屬城池周圍的部分農地構成的一個小規模的政治體。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形成就是建立在中心邦對其他諸邦加以服屬的基礎之上。商周時期的文獻中稱這類邦及其首領為“伯”或“邦伯”,這即是拙著副題中“邦伯”一詞的由來。
拙著第一章重點研究殷商邦伯的基本情況,包括對商代甲骨刻辭中出現的“伯”的性質、稱謂、數量等進行比較全面的考索。另外本章對卜辭中多次出現的“多伯”進行了研究。卜辭中的“多某”一般都是指接受商王朝的管轄及重新安排的組織,正是經過了整飭,故稱“多”,“多”指多個類似的組織。“多伯”指的是臣服于商王朝的邦伯勢力,類似于《尚書·多方》中臣服于周王朝的“多方”。卜辭中的“多伯”等概念及相關辭例恰能反映邦伯勢力臣服于商王朝的部分細節。本章最后一節內容對目前所見的商代甲骨及銘文中出現的邦伯作了考索與綜理。
第二章側重論述伯與商王朝的關系問題。邦伯于商人而言屬異族,卜辭中出現的多數邦伯大都經歷了商王朝的征服與誡敕,有的被消滅,有的則臣服于商王朝,當然亦有一部分在卜辭的時代里持續與商人為敵。一般來說,經過長年的征服與誡敕,邦伯作為一類政治團體已經成為商王朝政治結構的一部分。臣服邦伯納入了商王朝的政治體制之內,有的還在商王朝的統轄下擔任“亞”“臣”“師”“射”等職官。動態地看,諸邦伯納入商王朝政治體制的過程,亦是商代統治區域開辟以及商代政治制度發展的過程。根據甲骨刻辭的記載,商王朝對伯可以“呼”和“取”,征召其來從事軍事行動等役事,亦可向邦伯征取貢賦,邦伯時有前來商王廷朝覲之舉。商王朝在對地方邦伯的控制上有一定方式,或占領一地將商族派駐過去,或采取文化滲透方式影響土著邦伯,另外在關鍵地區或路線上設立軍事據點施加控制。另外,商王試圖通過占卜災咎或侑祝禱告等形式與邦伯建立一定的精神聯系,但受當時的祭祀習俗限制,效果當不甚理想。
第三章主要研究商代甲骨刻辭中的“方伯”概念以及殷商晚期方伯的政治影響。在后代禮書及經學家的注解中,“方伯”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概念,學界在對甲骨刻辭中出現的“方伯”進行解釋時,常受后世觀念的影響,其理解多有混亂歧異之處。甲骨中的“方伯”實質上仍是“伯”稱謂的一種,均指與商人不同的異族邦伯,只是“方伯”往往非普通的邦伯族群,而是具有一定地域與規模,多為商王朝日常統治所不及的區域勢力。甲骨中的“方伯”情況比較復雜,有的材料反映了商王朝對方伯的征服,有的材料反映了雙方之間的殘酷斗爭。方伯勢力對商王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商王朝最終亦是亡于周方伯之手。戰國文獻以及經學解釋中的“方伯”則多為當時學者對未來的統一帝國所做的一種藍圖規劃,并非歷史實際,其中可能含有商代的史影,但兩者之間并不能簡單地作比附。本章對殷商晚期與商王朝政治及軍事關系密切的夷方伯、周方伯等亦做了比較細致的研究。
第四章重點研究西周時期伯的性質與分布的問題。西周時期存在著不少一直稱伯而未稱侯的族邦,這些族邦具有較強的經濟、軍事實力,也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西周時期的“伯”不僅僅是家族稱謂,亦是一類政治組織,具有確定的政治內涵。伯在王畿之內分布得比較多,但并不局限于王畿區域,在王畿之外各方向上也都有分布。宗周王畿之外的邦伯有的處在軍事要地,作為護衛宗周的屏障,有的邦伯則與侯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兩者密邇分布,實則反映了西周時期封侯的目的一方面正是管控當地的土著邦伯。
第五章研究西周時期的異族邦伯問題。周人自身即有稱伯的情況,周人之外的邦伯亦不在少數,這些邦伯相對周人而言即為異族邦伯。部分異族邦伯在周克商之前已臣服于周,甚至助周征伐,在周王朝建立后,或進入王朝任職,或被置于邊關要地,與周王及王官之間常有聘使往還。部分異族邦伯處于邊域,叛服不定,經常遭到周王朝的打擊,征服之后往往會整族地轉變為周王的王臣或附庸。處在地方上的異族邦伯不僅受王朝的管轄,還受到分封至當地的侯的管理。西周分封諸侯的一個重要目的即是管控與鎮撫分布在當地的土著邦伯,此種情況即文獻中所說的“因以其伯”。
第六章主要研究邦伯在西周王朝邊域經營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西周王朝的邊域地區多存在一些邦伯勢力,與周王朝對邊域地區的經略以及周人的族群關系等問題有一定聯系。西北涇水流域以及關中西部的寶雞一帶出土了一批西周邦伯的墓葬,既反映了邦伯勢力的生息以及其與更遠方族群的文化交流等情況,又反映了西周王朝的邊域經營方略。在西周“南土”范圍內的息伯、鄧伯、呂伯、吳伯與申伯等,大多位處淮水流域,與周王朝在南方以及東南等方向的開拓有密切關系,其中的申伯屬周王有意的徙封,息伯在較晚的文獻中亦有稱侯的情況。另外,晉南的邦伯亦參與了西周晚期對南方淮夷的軍事行動,反映了在周王朝的統一部署下,侯、伯相配合的御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