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親和力
  • (德)歌德
  • 8405字
  • 2023-10-08 11:30:56

譯序

歌德一生共寫了三部長篇小說,一部是在他狂飆突進時期完成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一部是他分別在1796年和1829年完成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和《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而另一部就是《親和力》,它完成于1809年,時正值歌德的花甲之年。如果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基于青年人感情的激越之作,而《威廉·邁斯特》出自一位年已八十的老人的睿智,其中更多的成分是理性,那么不妨說《親和力》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部作品。

什么是“親和力”?這是一個化學術語。1775年瑞典化學家托本·柏格曼出版了一部學術著作,1782年德國化學家海因·塔巴把它翻譯過來,用“親和力”來表述其標題,歌德利用這個術語,自然不是為了進行自然科學上的探討,而是如他在1809年7月同里邁爾談話時所指出的:“自然科學中的道德上的象征(例如偉大的柏格曼所發現所應用的親和力)是更為機智的。它們同詩歌,甚至同社會比同其他方面的聯系更為密切?!弊鳛橐粋€勤奮的科學家,歌德承認并熟悉無機物之間的親和現象,那么在人際社會中呢?歌德當然不會把物質間的這種親和與人類之間的類似親和力現象混為一談。他在親自為這部作品寫的廣告中說道:“在物理學上的持續不斷的研究促使作者用了這樣一個奇怪的標題。”正如他在自然科學中看到人們為了說明問題,經常借用倫理學上的比喻一樣,他要在一個倫理事件上用一個化學術語來表達他的思想。這個思想就是他在與里邁爾的一次談話中所指出的:“象征地、冷靜地去表現社會的關系及其沖突。”

和歌德的大多數作品一樣,這部作品也是他本人一次愛的激情的折光。他在完成這部作品后開始著手寫的自傳《詩與真》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我的一生中我所不能偏離的一個方向就這樣開始了。這就是說,把那些使我痛苦和歡樂的事或者其他我所從事的事情轉化為一幅畫、一首詩,以此為自己做一了結,便于去校正我對外界事物的理解和使我的內心得到安寧……”歌德一生的寫作就遵循和證實了他為自己所確定的這一方向。他以《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書,卸下了他感情上的一個重負,了結了他同夏洛蒂·布芙的愛情。在《塔索》中,他為自己在魏瑪宮廷的生活和與馮·史泰因夫人的關系做了總結,校正了自己的方向。在《羅馬哀歌》中,他反映了他與烏爾庇尤斯同居時精神和肉體上的歡樂。在《西東合集》里,他把他同瑪里雅娜·魏勒邁爾的愛情轉化為瑰麗的詩篇。他用《瑪里昂巴特哀歌》擺脫了對烏里克的愛的激情,恢復了內心的平衡。在《浮士德》《威廉·邁斯特》和他的許多重要作品里,我們都不難從中發現歌德本人的影子、歌德本人的經歷。

1807年,歌德在耶拿再次見到了業已十八歲的美麗少女米娜·海爾茨利布。他早在她兒童時期就認識她。再度相逢,使歌德對她的父親般的情感逐漸轉化為兄妹間的情誼,到后來,又不可遏止地發展成為一種愛慕之情,時歌德五十八歲,已近花甲。他在那時寫的一些十四行詩中,表達了他對這個嫵媚少女的熾熱的感情。但是理性的堤壩阻止了激情的波濤的沖擊,他以一種斷念(Resignation或Entsagung)的人生哲學遏止了本性力的進逼。他把對她的愛和這愛帶來的痛苦傾注在那些優美的十四行詩里,把他的激情及其斷念傾注在這部《親和力》里,以求得內心的安寧和自由。歌德本人在他的《年志》中有一段話透露了他的心曲:“《潘多拉》和《親和力》一樣,表達了匱乏的痛苦之情。”這匱乏是愛情的匱乏。他更進一步寫道:“沒有人在這部長篇小說1中會看不到一道深深的激情的傷口,這傷口害怕愈合,這顆心畏懼康復?!睙o疑,歌德對米娜的愛情孕育了這部作品的生命。正如沒有他同夏洛蒂·布芙的愛情和失戀就不會有《少年維特之煩惱》的誕生一樣,沒有他對米娜的愛和斷念,也就不會有這部《親和力》。

然而,生活、經歷、直觀、材料并不就能造就一個偉大的作家,成就一部偉大的作品。一個偉大的作家必須能超越自身,擺脫直感,他才能真正地把握現實,駕馭生活。席勒有一段話說得精辟:“有兩點是屬于詩人和藝術家的:他超越現實,他停留在感官世界之內。這兩者結合之處就是審美藝術。”(1794年9月14日致歌德的信)歌德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清醒地、有意識地把兩者結合起來,既不把自己拘禁于感官世界之內,也不用想象去代替現實,代替經驗。他在同??寺囊淮握勗捓镏苯诱劦搅诉@個問題。埃克曼轉述道:“這部小說里沒有一筆是沒有經歷過的,但也沒有一筆寫了是怎樣經歷的?!保?830年2月17日)這句話的前半句說明了作者感情上的真實、經驗上的真實,而后半句提示了作者對直觀的概括、對生活的提煉。歌德賦予這部小說以更多的自身經歷之外的內容。有的批評家稱這部作品是成熟了的、成長起來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比起《少年維特之煩惱》來,這部長篇小說的容量更大了,發掘得更深了。如果說《維特》更多的是激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那么《親和力》更多的是激起人們理智上的思考。讀者能為維特這個人的遭際一灑同情之淚,而《親和力》中愛德華和奧狄莉的愛情悲劇卻把讀者逼上一條反思之路。

這部小說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歌德曾多次,在多處談到過這部作品,并稱這是他最好的作品。這自然對我們理解這部著作有益,然而這些闡述卻是隱藏在透明和半透明的面紗之后。(見歌德1809年8月26日致蔡爾特爾的信)多年以來,這部小說使許多批評家和闡釋者茫然。歌德的一位研究者本諾·馮·維澤為此寫道:“《親和力》這篇小說是歌德所寫的最捉摸不透,也許是最多義的書。”奧托·孔拉第在他的《歌德傳》中指出,這部作品必須逐章逐頁解釋才能理解。

讀完這部作品,人們不妨掩卷而思,我想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先是清醒,隨之就感到困惑。作品的多義性和它的哲理內蘊給人們對它的理解帶來了困難。小說的情節并不復雜,然而它卻像一個多面的球體一樣,角度不同,光度不同,發現的也就不同。時代的變化,人們視野的擴大,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就更為不一;或許可以這樣說,每一種理解都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當你覺得若有所得,準備做出某種結論時,立刻就會跳出對你不利的論據,你便頓時躊躇起來。這是一個愛情悲劇,但說它是命運的悲???是社會的必然?是性格的使然?都不是,可又都有一點點。是對婚姻制度的維護?是對它的抨擊?都像,又都不像。是對傳統道德的批判?是對人的自然權利的維護?都可以講,但似都嫌不夠。以幾個主人公而論,是對愛德華見異思遷、藐視道德的譴責?顯然不是。歌德本人對他懷有同情,曾說過:“他對于我異常珍貴,因為他的愛是無條件的?!保?810年2月1日致卡爾·弗·馮·萊因哈特的信)是對奧狄莉逸出常規,蔑視倫理行為的鞭撻?更不是。她是作者的一個心愛人物,任何一個讀者都看得出這點。正如貝娣娜在給歌德的信中指出的“歌德,你愛上了奧狄莉……”在書的結尾,他甚至把她圣徒化了,有如《浮士德》中的甘淚卿那樣。對于夏洛蒂,還有上尉,對于他們的激情、他們的愛、他們的克制以及他們的斷念,作者都是以贊許的態度加以描寫的;夏洛蒂這個人物甚至使人想起車爾尼雪夫斯基筆下的羅普霍夫2的形象。在她的身上有著一種新人和新人的感情的萌芽。

在這部作品里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反面人物,作者懷著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冷靜地描寫他的那些人物、那些事件、那些相互沖突和相互對立的感情和思想,避免直接流露出自己的愛憎和好惡。在許多地方作者利用了象征、對比、寓意的手法,甚至穿插單獨的故事來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圖。歌德在1809年6月1日致蔡爾特爾的信中就這樣說過:“我在這部小說里放進了許多東西,有些是把它們藏在里面的?!?/p>

理解這部作品有一定的困難,連聰穎的斯達爾夫人在談到這部小說時都說,她不知道作者構想出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什么問題。當然這不意味著她沒有自己的觀點。一些批評家、理論家都先后對這部難以捉摸和意義多歧的作品做了解釋,這里我先談談我自己的理解。

1796年歌德完成了《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隨之就開始構思這部小說的下篇《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這中間經過了十年時間,直到1807年才開始著手,在這一年的5月他完成了第一章。此后時斷時續,直到1829年才最終完成。引人注目的是這部作品的標題全稱是:《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或斷念者》。斷念對于我們理解這部長篇是至為重要的,同樣,對于我們理解這部《親和力》也是一個關鍵,因為歌德原本就是要把這個題材寫成一個故事(Novelle),放進《漫游時代》中去,只是在寫作過程中才把它鋪展成一個長篇。《親和力》是服務于斷念這一主題的。在我看來,通過一個愛情悲劇,一個道德事件,提示出本性力量與既定秩序的沖突,表達了斷念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這便是《親和力》的主要思想。

歌德這部作品反映的是世紀交替時期的德國。法國大革命,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的解體,拿破侖的崛起,這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必然給時代以推動,給人們的思想感情打下印記。書中貴族出身的愛德華、夏洛蒂業已資產階級化了。他們的莊園盡管地處偏僻,表面上似乎沒有受到劇烈的震動,但是他們和上尉一道在莊園和四周進行了一些改革。這些在作品里只做了“象征性”的描寫,可以說是虛寫。而實寫的是他們思想和感情的變化以及變化著的思想和感情同現存秩序的沖突。人的本性力量如果得不到滿足或是升華,那在任何時代都與現存的秩序處于一種對立的地位,在時代發生急劇變革時,這種沖突就更為強烈。這部小說中的沖突有著時代的烙印和特殊的內容,本性的力量外化為一種愛的激情,它與動蕩時期的婚姻制度發生了尖銳的對立。愛德華在青年時代屈服于秩序和傳統的道德,被迫犧牲了自己的愛情。事隔十余年(這中間爆發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在他的執意要求下,他同夏洛蒂結合了。這與其說是愛情本身,還不如說是他對自己青年時代屈從的一種復仇,是對他青年時代的愿望的一種補償。這個結合給他帶來的與其說是幸福,還不如說是安寧,一種缺少激情的安寧。這樣的生活一旦由外界得到刺激,就必然引起變化,遭到破壞。因此,上尉和奧狄莉到來后所發生的變故就成為十分自然的了。另一方面,人的感情必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業已資產階級化的成年人愛德華已不再恪守青年時代加于他身上的陳規和傳統的道德,他的目光是向前而不是回顧。他在同少校談話時說:“若是有誰到了一定年紀還要實現他從前青年時代的心愿和希望,那他就是在永遠欺騙自己。因為人的每一個十年都有他特有的幸福、他特有的希望和前途。”(第二部第十二章)我們不應把這段話單看作是遁詞或是辯解,它有著合理的成分。原有的激情失去了它的動力和營養,很快就失去活力,為新的激情所取代。因此,當奧狄莉和上尉來到莊園后,不僅愛德華熱烈地愛上了奧狄莉,夏洛蒂也對上尉產生了愛慕之情,在這個交叉的愛情中,他倆成為主動者和鼓勵者。所不同的是,在夏洛蒂身上理智占了上風,她能夠斷念,借助自身的力量擺脫了激情,重新獲得了自由。愛德華則截然不同,這種愛的激情使他無法自持,他的心、他的靈魂、他的整個存在都被這種激情所左右。對奧狄莉的愛把他驅到迷信的歧路(刻有他倆名字開頭的字母的玻璃杯),把他驅上戰場去尋求死亡,這愛驅使他理直氣壯地向傳統的道德發出挑戰,使他把婚姻制度看得一錢不值。在奧狄莉身上,激情表現得雖不像愛德華那樣強烈,但卻更執著、更深沉。她宛如一個夢游人一樣,滑出了自己的正常軌道,被尋求幸福、尋求愛情的本性力量所主宰。無須去思想、去意識,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愛德華。小說中有一個情節是值得玩味的:愛德華喜歡吹笛子,但技巧拙劣,無論是夏洛蒂還是上尉都無法為他伴奏。而奧狄莉卻無須怎么練習就能迎合他那不合節拍的吹奏,演出悅耳的二重奏。兩人確是心有靈犀啊。從本性上看,奧狄莉不是一個感情外露的少女,她不會輕易去愛,然而一旦她去愛了,這愛就會執拗地、頑固地存在下去。倫理道德和宗教習俗,只能使這種愛的激情被遏制,卻無法把它消滅根絕。夏洛蒂生了一個男孩,這曾使奧狄莉的激情一度凈化?!啊膼矍?,為了使之圓滿,必須完全是無私的。是呀,在某些瞬間她相信她達到了這個高度。她祝愿她的朋友幸福,她相信她有力量舍棄他。”(第二部第九章)當孩子死了時,她也下決心斷絕對愛德華的愛,斬釘截鐵地對夏洛蒂說:“當我知道你同意離婚之時,就是我在同一個湖里為我的過失和我的罪惡贖罪之日。”(第二部第十四章)她也曾在信中寫道:“我下的決心是純正的,這就是要斷絕對愛德華的癡念,遠離開他……”(第二部第十七章)然而這種斷念只是暫時的,表面的。愛的激情遭到了壓抑,但它的力量卻依然存在。就是這種力量像魔力一樣把她和愛德華吸引到一起?!八麄z同住在一個房頂之下,甚至無須想到,即使各做各的事情,被其他人拉來扯去,他倆也會相互靠近。如果他倆同在一個客廳里,那不要很長時間,他倆便會相對而立,并肩而坐?!保ǖ诙康谑哒拢W狄莉為了表明舍棄的決心,執意緘口不語。不說話尚且如此,何況開口?在她的心靈中,強烈的激情不斷地沖擊著薄弱的理智的堤壩,她無法自持,只有死才能使她恢復自由。她終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死是一種解脫,是激情在強大的秩序和道義的壓力下的一種悲劇的解脫。

在這部作品里,愛的激情所沖擊的,或者說扼制激情的,是現存的婚姻制度。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婚姻制度?書中的米德勒曾洋洋灑灑地發表了一通議論,這對我們了解這種靠宗教保護、受習俗力量支持的婚姻大有益處:“婚姻是所有文明的肇始和頂峰。它使粗魯變得溫順,最有教養的人沒有比婚姻更好的機會,來表示他的溫順了。它是不可解除的,因為它帶來那么多的幸福,使一切個別的不幸都變得微不足道。人們談論的不幸是什么呢?它是一種不時侵襲人的不耐和焦躁,可卻偏說這是不幸。當這短暫的時刻一成為過去,那人們就會為這樣一種長久的婚姻關系還依然存在而快樂得額手稱慶,夫婦離異是絕沒有充足的理由可言的。人的狀況被置于如此極度的痛苦和高度的快樂之中,這使夫婦之間誰虧欠誰根本就不值一提。一筆無盡的債務,也只有通過永恒才能償還?!保ǖ谝徊康诰耪拢倪@段話中誰都能明確無誤地理解到,這種婚姻的基礎不是愛情,它的目的也不是幸福。它僅僅是一種沉重的義務。這段話出自一個迂腐死硬的老光棍之口,確是具有諷刺意味的。然而這種蔑視愛情、鄙夷幸福的陳腐之論在當時具有一種非同小可的道義力量。就是在今天,它出自一些人之口也還是振振有詞呢。

隨著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種違反自然、有悖人性的婚姻觀受到不斷的沖擊。十九世紀初,在德國,文學作品中的婚姻題材幾乎成為文學的唯一社會任務了。在此時崛起的浪漫派作家的作品中,對不自由的愛情的批判,對婚姻和家庭的挑戰,對傳統道德的否定,對感官歡樂的覺醒都成了主題。弗·施萊格爾的《路清德》、他妻子多洛苔婭的《弗洛倫婷》、蒂克的《威廉·洛威爾》、布倫塔諾的《戈德威,或母親的石像》等莫不如是,這一切都帶有時代的印記,特別是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弗·施萊格爾的《路清德》(1799)遭到了激烈的指責,浪漫派的新教神學家施萊爾馬赫為這部小說做了辯護,寫了《關于〈路清德〉的書信》(1800)。從這位當時卓有名聲的神學家的筆下,我們可以更清楚他們對婚姻所持的觀點:“人身上的一切精神不都是從一種本能的、模糊不清的內在沖動開始的嗎?不都是逐漸通過自發行為和習慣才發展成一種明確的意愿和意識,一種自身圓滿的行為嗎?……那么,為什么愛情要不同于其他一切呢?難道作為人生最高性能的愛情,經過第一次最輕微的感情嘗試,就能達到圓滿的成果嗎?……當然,即使在愛情中也一定有初步的嘗試,從中不會得到永久性的成果,但是它卻使感情更加明確起來,使愛情的前景顯得更加偉大而高尚。在這些嘗試中,同一定對象發生的關系只能是偶然的,最初常常只是一種幻想,而且永遠是一陣過眼云煙,正像當時的情感一樣倏忽短暫,它不久就讓位于另一種更明確、更深的情感了……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情況也一定是這樣,在愛情上既想保持忠實又想建立永久性的關系,乃是一種危險而又空洞的幻想?!?span id="pyy74zv" class="super">3在另一篇文章里他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如果讓三四對夫婦聚在一起,并且允許互換配偶,那么真正的好姻緣就會出現?!?span id="prinymr" class="super">4這在當時,甚至在今天,都夠得上是驚世駭俗之談。然而我們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種淫亂觀點,施萊爾馬赫是從理性的角度對現行的婚姻制度提出詰難的。為了從更大的范圍內了解浪漫派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我們不妨再引述法國浪漫派作家喬治·桑和英國浪漫派詩人雪萊的觀點。喬治·桑在她早期的小說《雅克》(1834)中通過主人公說:“依據我的看法,婚姻是古往今來最可憎的制度之一。我不懷疑,如果人類在正義和理性的軌道上前進一步的話,這個制度就會被廢除,那時將代之以一種更合乎人性的、其神圣性由此而見少的結合?!?span id="dbwbuz8" class="super">5雅克為了不妨礙妻子與另一個男人的愛情而自殺。他指責那種合法而沒有愛情的婚姻“比豬玀的戀愛還要低劣,還要粗野”。6雪萊在為他1813年發表的長詩《麥伯女王》所寫的注釋中,激烈地維護了愛情的自由,否定了現存的婚姻制度:“答應永遠愛同一個女人,其愚蠢程度不亞于答應永遠遵奉同一個信仰……我斷然相信,廢除了婚姻制度,將會產生正當而自然的性關系。我決不認為這種性關系會變成一種雜交,相反,由于父母和兒女的關系,這種結合一般會是長久的,而論及寬厚及誠摯,它將超過其他一切結合……事實上,目前狀態下的宗教和道德形成了一部不幸的奴役的實用法典。”7雖說施萊爾馬赫與喬治·桑、雪萊的觀點并不一致,追求也不相同,然而他們都對現行的婚姻制度持批判和否定的態度。

粗略地了解浪漫主義對愛情、婚姻、性愛的觀點,這有助于我們理解歌德的這部作品。歌德在這部作品里處理的是與浪漫派作家同樣的題材,他對現行的婚姻制度雖然不像浪漫派作家那樣激烈地加以否定,卻也持嚴厲的批判態度。在愛德華的激憤言辭里,在伯爵所說的那段主張婚姻以五年為期、人一生可結婚三次的言論中,明顯地看到他們與浪漫派作家筆下那些人物的親緣關系。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它表明浪漫主義對歌德的某些影響,當我們做進一步觀察時,就發現了歌德與浪漫派的分歧和爭論。于是我們就接觸到斷念的問題。

對浪漫派作家說來,不存在斷念,他們以放縱的形式宣泄自己的激情,不受任何傳統道德、社會習慣的束縛,一任幻想和激情的驅使。在他們的作品里是這樣,在他們的個人生活中也是如此。像喬治·桑和雪萊,人們對他們私生活的放蕩不羈業已熟知,德國浪漫派作家亦多半如此。在德國浪漫派中曾發生一樁有名的風流公案:奧·施萊格爾迷上了已婚的才女卡洛琳。卡洛琳離婚之后與他結婚。她與歌德、赫爾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蒂克、施萊爾馬赫、諾瓦利斯等人都有交往。幾年之后,她與謝林相愛,兩人難舍難分。奧·施萊格爾爽快地同意離婚。在她與謝林結婚之后,三人依然保持著友好關系。在浪漫派作家的圈子里,三角戀情,甚至四角、多角,追求已婚的婦女,動輒離婚,幾乎成為一種風氣。

歌德則不然。從意大利旅行歸來(1788)之后,斷念即在他的作品中成了一個重要的思想。與他在狂飆突進時期相比較,區別明顯可見。在《葛茲》《普羅米修斯》《少年維特之煩惱》中,激情的表達形式是抗爭,而進入古典文學時代的歌德,斷念便成了一切激情的歸宿。在《伊菲格涅在陶立斯》《塔索》《威廉·邁斯特》,特別是在這部《親和力》中,客觀的限制、道德的規范、社會的制約被認為是一種必然,內在的激情基于一種理性的認識受到了克制,斷念成了內心安寧和平衡的一種確切的保證。

在激情與現存秩序的沖突之中,浪漫派作家是以宣泄的形式,青年歌德是以抗爭的形式,古典文學時期的歌德,例如在《親和力》中,是以斷念的形式,為激情找到了一條出路。

對歌德來說,斷念意味著對社會限制和自我限制的必要性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基于對秩序力量強大的肯定和認可。社會在任何時候都必然要表現出它對個人的約束,個人的情欲和意志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時間上同社會發生沖突。歌德認為通過斷念,人可以同社會取得和解,重新贏得自由,它導致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成。他對政治的冷漠,對身邊事件的無動于衷,對幾次愛的激情的克制,都表明了他所持的斷念態度。歌德的一個研究者卡魯斯稱這是“高尚和自愿的自我限制”。在這部《親和力》中,歌德形象地,也是象征地表現了斷念在個人對生活、個人對社會的關系上的重要性。


作為譯者,這里應向讀者說明:本書譯自《歌德文集》漢堡版第六卷,參考了《歌德選集》柏林版第十二卷,這兩個版本的注釋以及后記,對我的幫助甚大。

譯者不揣學識谫陋,文字功力不逮,將歌德的這樣一部名著譯成中文,唯一的希望是愿讀者通過這個譯本能對歌德的這部作品有所了解。

我的老師馮至先生對我的這項工作給予鼓勵,我對此深表謝意。

高中甫

1986年8月


1 指《親和力》一書。

2 羅普霍夫,《怎么辦》中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妻子薇拉愛上了他的朋友,他假裝自殺,秘密出國,使薇拉得以和他的朋友結婚。

3 見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二卷,劉半九譯,第95—96頁。

4 同上書,第79頁。

5 同上書,第98頁。

6 《法國文學史》(中),柳鳴九等著,第366頁。

7 見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二卷,劉半九譯,第10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攀枝花市| 定州市| 饶河县| 南昌市| 阿拉善右旗| 青阳县| 兰西县| 化德县| 中西区| 车险| 吉隆县| 瑞丽市| 秭归县| 建湖县| 阿拉善左旗| 曲水县| 锦州市| 綦江县| 塘沽区| 泸水县| 云和县| 惠来县| 大埔区| 卓资县| 宜阳县| 易门县| 江永县| 普格县| 图木舒克市| 淳安县| 桂阳县| 梧州市| 盐津县| 勐海县| 喜德县| 安仁县| 菏泽市| 搜索| 从江县|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