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名家名言

沃爾夫岡·歌德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長壽者,他一生共度過了八十二個春秋。他生于1749年,逝世于1832年。

歌德生活在一個發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巨大歷史事件的時代: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法國革命、拿破侖的興起和覆滅、1830年的六月革命。他是這個動蕩時代的見證人。海涅曾說過,世界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樣子,于是創造了歌德。歌德就成了這個世界的一面鏡子。歌德自己在一首格言詩中這樣寫道:“生活在世界歷史中的人,難道他應該把自己顧憐,哪怕是瞬間?誰鍥而不舍把目光盯住時代,他才可以議論,才配寫出詩篇。”這樣在他的筆下,呈現出的是時代的風云,剖析的是人的內心世界,描繪的是萬物的運動和發展,探索的是生活的真諦。創作的沖動、無法遏止的激情、窮究底蘊的永遠追求,伴隨著他漫長的一生。

歌德一生寫了數以千計的詩歌,十數部戲劇,數量眾多的長短篇小說,卷帙浩繁的自然科學著作以及大量的散文、書信以及日記等。在這些作品中,最為重要的當然是悲劇《浮士德》、一些膾炙人口的優美詩歌以及他的長篇小說。歌德共寫了三部長篇:《少年維特之煩惱》《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在這個集子里,我們收了歌德的兩部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歌德青年時代的作品,而《親和力》則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

現將這兩部作品分別介紹如下:

歌德1765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786年因病輟學。1770年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去完成學業。就在斯特拉斯堡讀書期間,他認識了已在德國文壇上享有盛名的赫爾德爾。他倆的結識標志著德國一次文學革命的開始,這就是當時在德國引起巨大反響的狂飆突進運動。赫爾德爾是這一文學運動理論上的倡導者、綱領的制定者,歌德則是它的文學實踐的代表者和高擎這一運動旗幟的旗手。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識、渴求沖破精神和物質束縛、疾呼反抗、要求自由,這些精神充溢在狂飆突進作家的作品之中,而歌德在此期間創作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狂飆突進運動精神體現得最為充分、影響最為廣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與歌德的大多數作品一樣,這部《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他本人愛情生活的一次折光。1772年5月,大學畢業的歌德前往帝國法院的所在地魏茨拉實習。他在這座小城居留了僅五個月的時光,卻使他陷入幾乎導致輕生的愛情旋渦。他在一次舞會上遇上了一個法官的女兒夏綠蒂·布夫,并對她一見鐘情。但這愛情一開始就是無望的,她是他的好友凱斯特涅的未婚妻。對夏綠蒂的無法遏止的愛情使歌德異常痛苦,他曾幾度想以自殺求得解脫。但他最終克制了這個愚蠢的念頭,不辭而別,離開了魏茨拉,訣別了令他魂牽夢縈的女人[1]。

歌德回到法蘭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路撒冷在魏茨拉因戀友人之妻無望而借凱斯特涅的手槍自殺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內心激起了創作的沖動,他手不釋卷,在四周之內就完成了這部書信體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

這部小說沒有什么引人入勝的故事,歌德本人曾用了這樣一段話對它做了概括:“我描寫了一個有著深沉細膩情感和真正觀察力的年輕人,他陷入迷惘的夢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毀滅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別是被一種無止境的愛情所粉碎,用一顆彈丸射入自己的腦袋。”小說的情節十分簡單,年輕的維特來到一個小鎮,這里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風、天真快樂的兒童給予他極大的快樂。在一次舞會上他認識了一位名叫綠蒂的少女,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令他傾倒。從此時起,他便沉醉于對綠蒂的愛戀之中。綠蒂也喜歡他,但不能給予愛的回報,她已與后來成為維特朋友的阿爾貝特訂婚。維特陷入一種尷尬和痛苦的境地,他毅然離開此地,力圖從事業上得到解脫,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環境,污濁的人際關系,壓抑個性、窒息自由的現存秩序,使他無法忍受。才能無法施展、感情無處寄托、對綠蒂的思念,這一切又把他驅回綠蒂身邊。這時綠蒂業已結婚,他決定以死殉情,用向阿爾貝特借來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從這個簡單的故事中,讀者可以看到主人公維特身上既有歌德本人也有耶路撒冷的影子。但維特既不是歌德也不是耶路撒冷。他是狂飆突進運動時代的一個形象,體現出了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他要擺脫傳統的束縛、精神上的桎梏,渴求自由,張揚自我,但是現實社會的鄙俗使他只有在對大自然的領略中、在與天真兒童的交往中、在閱讀荷馬的作品中得到慰藉。就是在這種心態下,他認識了綠蒂。對于他來說,她就是自然、質樸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托,逃避現實的避難所。當他意識到愛的無望后,他重返社會,想成就一番事業,使愛得到升華,使自己得到解脫。但這個社會不見容于他,他也更加憎惡這個社會,于是釀成了一場悲劇。他的自殺是一種反抗,這是一個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強者的唯一出路。他用自殺宣告了同社會的決裂,控訴了這個社會對他這樣的青年人的壓抑和窒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才能理解恩格斯對這部作品所做的論斷:這部小說“建立了一個最偉大的功績”。

這部小說是用日記和書信體寫成的,這種體裁利于披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抒發苦悶的心理和迷惘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傷的抒情詩,坦率、真實,袒露心扉,毫無矯飾,毫不做作,無論是主人公愛的歡愉或是痛苦,都躍然紙上,像是捧出一顆跳動的心,激起讀者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和精神上的極度震動。正因為如此,這部小說一出版就使年輕一代如癡如狂,有的與維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輕生而死。歌德本人就此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出現適逢其時的緣故。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一點導火索那樣,這次在讀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這樣,之所以如此強烈,是因為每一個抱有無法平息的激情和想象的苦惱的青年人,現在都一下子爆發出來。”歌德的這段話并沒有從社會批判的角度去揭示《少年維特之煩惱》產生影響的原因,但清楚地指出了這部作品的時代感和早已潛伏在青年中間對社會的抗議和反抗。

這部小說的出現一方面受到了狂飆突進作家和年輕一代的狂熱歡迎,另一方面也引起反動勢力和晚期啟蒙主義者的責難。漢堡的一個正統派牧師著文要求查禁“這部廣為流傳的毒草”;一個名叫尼克萊的啟蒙運動作家為了減弱《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影響,竟然寫了一部《少年維特之喜悅》。這些攻擊、查禁、詆毀、仿作都已成為歷史的笑柄,而這部作品已成為德意志民族文學中的珍品,世界文學寶庫中永遠熠熠生輝的瑰寶。

《親和力》如《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樣,也是歌德本人愛情經歷的一次折光。1807年歌德在耶拿見到十八歲的美麗少女米娜·海爾茨利布,他早在她兒童時代就認識了她,再度相逢使歌德對她產生了愛慕之情。時年歌德五十八歲,他在那時寫的一些十四行詩中流露出他對這個嫵媚少女的熾烈情感。但是理智的堤壩阻止了激情波濤的一再沖擊,那時距他與烏爾庇尤舉行結婚儀式僅僅一年。歌德以一種斷念的人生哲學抗擊本性力量的進逼。他把對米娜的愛與愛帶來的歡樂和痛苦傾注到那些十四行詩歌中,把他的激情和斷念傾瀉進這部《親和力》里,以求得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解脫。在《年志》中,歌德曾這樣透露他的心曲:“《潘多拉》[2]和《親和力》一樣,表達了匱乏的痛苦之情。”這種匱乏就是愛的匱乏。他進一步寫道:“沒有人在這部長篇小說中會看不到一道深深的激情的傷口,這傷口害怕愈合,這顆心畏懼康復。”無疑,歌德對米娜的愛孕育了這部作品,沒有他這段愛的激情,就不會有這部《親和力》。

然而,生活、經歷、直觀、材料并不能造就出一個偉大的作家,也并非能就此創作出一部偉大的作品。一個偉大的作家只有超越自身、擺脫直觀,他才能真正地把握現實,駕馭生活。席勒在一封給歌德的信里有段話說得精辟:“有兩點是屬于詩人和藝術家的:他超越現實,他停留在感官之內,這兩點結合之處就是審美藝術。”歌德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清醒地有意識地把兩者結合起來,既不把自己拘禁于感官之內,也不用想象去代替經歷。在談及這部作品時,歌德說過這樣的話:“這部小說里沒有一筆是沒有經歷過的,但也沒有一筆是寫怎樣經歷的。”這句話的前半句說明了作者感情上的真實,而后半句揭示出的是作者對經歷的概括,對生活的提煉。他賦予這部作品以更多的自身之外的內容,使之有一種共性的東西。

歌德給這部作品冠上《親和力》這樣一個顯得有些怪的名字。什么是親和力?這是瑞典化學家柏格曼采用的一個化學術語,它指物質間的親和力量;原已結合的物質由于新的物質加入,就會產生新的組合。正如人們為了說明自然科學中的現象經常借用倫理學上的比喻一樣,歌德要用一個化學術語來解釋一個倫理學上的問題,并借此來表達他的思想,如他本人所表明的:“象征地、冷靜地去表現社會的關系及其沖突。”

小說的情節與“親和力”這個術語是十分貼切的:一對青年時代相愛的男女,直到成年他們各自的配偶死去才得以結合,他們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莊園里。男主人公愛德華把他的一個朋友——一位上尉邀到莊園;而女主人公夏洛蒂把自己的侄女奧狄莉接來同住。于是這四個人就產生了情感上的糾葛:愛德華和奧狄莉之間產生了熾烈的愛情,而夏洛蒂和上尉也十分相悅。于是就導致愛德華夫婦之間的一種“婚姻中的精神上的破裂”;就是在做愛時也互把對方想象成自己的意中人。在這種勢難維持下去的情況下,上尉離去。夏洛蒂借助斷念擺脫了激情的困擾,愛德華投身戰場,欲以死求得解脫。莊園里只剩下兩個女人,這期間夏洛蒂生下了一個男孩,奇怪的是,孩子長相顯示出一種雙重的酷似:臉部像上尉,眼睛像奧狄莉。

愛德華并沒有戰死,他返回家園。他對奧狄莉愛得更加激烈,奧狄莉對愛德華也更加癡心。愛德華為了達到目的,焦急地把上尉請來,要使各方如愿以償。夏洛蒂為了愛德華和奧狄莉的幸福,同意離婚,但不同意愛德華的安排。這時,奧狄莉由于激動,失手把孩子掉在水里淹死。她認為這是上帝的懲罰,絕食而死。幾天之內,愛德華亦殉情死去。夏洛蒂把他倆葬在一起。兩個相愛的人就這樣并臥長眠。“倘若有朝一日他倆再度蘇醒過來,那該是一個怎樣歡樂的時刻啊!”這是小說的最后一句話。

如何來理解這部作品?有的歌德研究者稱,這是歌德所寫的最捉摸不透的,也許是最多義的作品;有的說,這部小說必須逐章逐頁解釋才能理解。這表明,它的內涵豐富,給讀者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間。

《親和力》是一部愛情悲劇。在我看來,歌德通過這樣一個悲劇,這樣一個道德事件表現了世紀交替時期人的價值觀的變化和這種變化了的價值觀與現存的秩序的沖突;展示了人的本性力量與傳統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一種悲劇式的較量。雖然歌德以一種冷靜的客觀的態度去描繪去敘述,然而我們可以清楚地感覺到他對愛德華“無條件的愛”,對奧狄莉如癡如醉的愛,對上尉的克制,對夏洛蒂的斷念及其身上的一種新人的性格,都懷著同情和贊許。換一個角度來看,這表明歌德對既定的、受宗教維護的婚姻關系的一種異議。十九世紀初,對現存的婚姻秩序提出激烈抗議和對傳統道德的否定,是當時崛起的德國浪漫派作家的一個流行的主題,他們都以宣泄激情的方式來處理這樣的題材。歌德與他們不同,他一方面對這樣的婚姻關系持有異議,另一方面他又不贊成浪漫派的放縱情感、追求官能享樂、蔑視現存的一切道德規范的行為。于是已逾花甲的歌德以自己的方式,即借助書中四個主人公的遭遇和結局,從正反兩方面來表明斷念的重要性。通過斷念,人可以恢復內心的平衡,避免激情帶來的不幸,從而在道德上使自己更加完善。斷念是一種高尚的自愿的自我克制,歌德在這部作品中形象地表達了斷念在個人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是這樣來理解《親和力》的。讀者,你呢?

高中甫

品牌:二十一世紀新媒體
譯者:關惠文
上架時間:2023-08-07 18:27:30
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
本書數字版權由二十一世紀新媒體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山县| 泗洪县| 仁怀市| 渭南市| 花莲市| 施秉县| 化德县| 仁布县| 镇沅| 秀山| 曲阜市| 金华市| 喀喇沁旗| 蓝田县| 克什克腾旗| 益阳市| 平顺县| 海口市| 东丰县| 固安县| 义马市| 绥中县| 扶风县| 措美县| 弋阳县| 周宁县| 米脂县| 湖北省| 东安县| 河西区| 博罗县| 泾阳县| 包头市| 于都县| 文成县| 敦化市| 富宁县| 平顺县| 平定县| 偏关县| 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