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今夜放電影”
- 鄉愁,香稠
- 震話不黃
- 2602字
- 2024-01-31 13:12:50
96
“今夜放電影”
黑白電視機剛開始進入新場農村時,能買得起、用得起的家庭、集體自然是極少數。除了厚著臉皮到處去蹭看,由大隊統一安排、一年難得播放幾場的露天電影,成了我們這幫“拆天拆地”的家伙們翹首以盼、能夠在大人面前無所顧忌、集體“發瘋”而不用擔心被收拾、被清場的夜幕下的“狂歡進行時”。
——“拆天拆地”發音“擦體擦地”:玩耍過程中行為舉止不受控制的鬧騰。也是啊,都把“天”和“地”大卸八塊了呢。
其實,不要說小孩了,就是大人同樣興高采烈、無比興奮。那個年代的文化生活實在太匱乏了,有場露天電影看,就等同于開了一場露天“派對”,不熱鬧一番說不過去呀。
有露天電影看的當天黃昏,整個宅村就開始散發出過年一般的氣息。“今晚放啥電影?”成了當下鄰里鄉親見面互打招呼的唯一話題,也總會有“消息靈通人士”提前知道并炫耀著發布出來。
大人們收起了平日里慣有的不拘言笑,也難得的展示出豁達寬容、輕松開心。面對自家小孩難得的放肆,也基本是看見當不看見、一笑了之。不過,該有的“緊箍咒”還是不曾丟棄,“豬羊雞鴨兔去喂好,老師布置的作業抓緊做呀。”
——“豁達”叫“快活”發音“跨活”。
——“看見當不看見”發音“窺機當勿窺機”,叫“眼睛大”發音“念睛肚”:視而不見。
——在新場農村原住民口中,“眼睛大”、“眼睛小”是專門有所指的,其中的“大”和“小”,與物品的實際大小沒有關系。視實際語境,“眼睛大”可以指氣量大、心胸寬廣的“視而不見”,褒義;也可以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熟視無睹”,貶義成分多一些。“眼睛小”專指愛貪小便宜、有小偷小摸行為的人,貶義。
“今天晚上大隊里放電影!”這對我們小孩來說無疑是期待已久甚至天天期盼的特大喜訊。當天下午的課已上得心不在焉了,腦子里盡是如何安排好回家的林林總總,好早點在大隊的場地上占個好位置。
一放學,我們便馬不停蹄地“一步”到家,不用大人提醒、催促,趕緊一扔書包,淘米、燒飯,割草、掃地,喂雞鴨兔豬羊。自然,更要趕在吃飯前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做完。否則,呵呵,做不完的結果你懂的。
鄰居家祖老三那家伙更有意思。平時書包總在教室的課桌兜里“睡覺”,基本天天“空身”回家的。回到家呢,也總對他母親、我玉珍阿姐說,“老師沒布置作業”。嗨,騙鬼去吧。恰逢他父親、我根伯阿哥休假在家,同樣的招數就不太有用了。隨之迎來的便是根伯阿哥的連連責罵,“叫你不要‘望雞’,你就是給我‘望鴨’,還有啥出息?”
——“空身”:此處指不背書包回家。
——“望雞”是“忘記”的諧音。在新場農村,這是句帶著責怪、嘲諷的調侃話,以諧音作為切入點。“雞”和“鴨”都是當時農家最多飼養的家禽,一字之別,是大人批評兼帶嘲諷自家小孩總是忘記做某事而常用的一句口頭禪。“忘”和“望”發音相似,“望”有“看著、盯住”之意。“望雞”意思為,叫你盯住“雞”,你卻盯住了“鴨”,“望”錯了對象。最終的意思是,叮囑你做的事沒有完成甚至沒有去做,“忘記”也。
今天就不一樣了,“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原因無他,今天有露天電影看哦。一回到家的祖少爺,家門都沒進,晚飯也顧不上吃,直接乖乖地上半身趴在屋外場地邊角用來洗刷臟衣服的水泥板上,遺傳基因讓他的個子比同齡人高出了許多,有模有樣地做起作業來。他“吭哧吭哧”做作業的姿勢挺像那么回事,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大人們根本沒精力去管,也未必看得懂,涂滿了就能交差了。
——“水泥板”發音“思泥掰”,還可以叫“預制板”發音“預制掰”:用水泥混凝土壓制成的板,主要用來放在室外洗刷臟衣服用。少數條件好的家庭會在澆鑄時放進幾根鋼筋,這樣的水泥板就特別的牢固、耐用。因為要增加制作成本,不少家庭根本用不起,由此制出的“無骨”水泥板的質量就可想而知了。我家也有一塊,好像也沒放鋼筋,唉。
——“涂”叫“搪”。
這樣的露天水泥板,在我們新場農村基本是家家有一塊,也大都安放在自家場地的邊沿。左右兩面用磚頭壘起,水泥板就擱在磚頭上面,底下放上臉盆、肥皂、板刷等零零碎碎。也有部分人家在最外面也壘起磚頭,如此放在底下的東西顯得隱蔽些、安全些。這塊板,是家里的主婦幾乎天天洗刷臟衣臟褲的工作臺。
我們三兄弟也把平常的生活節奏拉快了幾個級別,快速地扒拉完屬于自己的那份“薄粥”和咸菜,什么滋味已不在考慮范圍,用本就臟兮兮的袖口一抹嘴巴,完工。再馬不停蹄地快速洗碗筷、快速攪拌豬食、快速喂豬喂羊喂雞鴨兔。哦對了,還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寫作業……一切收拾停當,便忙不迭地把家里的長條板凳騎在小肩膀上,“呼哧呼哧”直奔潘家橋西堍北側的楊輝大隊部的大操場。公社里放電影的“阿標”師傅早就在外面張掛大銀幕、調試放映機了。
放映員工作用的自行車就擱在放映機邊上。存放電影膠片的圓圓的、扁扁的鐵盒子,豎著裝在車后座兩側的大號厚帆布袋里。鐵盒子上有今晚要放的電影的名稱標簽。
一般每晚只放一部正片,但前面必放一部短一些的副片,我們小孩叫它“加片”或干脆叫“臭屁”,諸如“科學養豬”、“長毛兔如何避暑”之類的紀錄片,打個前站,做個鋪墊。這樣的副片,基本都是只適合大人們欣賞的。此刻現場的大多數小孩便會不安分的呼爹喊娘、跑來跑去,咋一個“亂哄哄”了得。不過有個“加片”也好,一些確有事情在處理的人們,就是晚到,也能趕上待會兒播放的主打影片,算是沒錯過、沒吃虧。
——“臭屁”和“湊片”發音相似:湊數的片子。此話是當時的無知小孩的淘氣話,不可當真哦。
——“跑來跑去”叫“兜五兜六”發音“兜嗯豆絡”等。
——“沒錯過、沒吃虧”叫“沒處掉”發音“么處特”。
我們三兄弟不管誰先到,都會把長凳子擺在放映機的旁邊,這可是觀看露天電影的最佳位置哦。一只長凳擠一擠,可以坐四五個人呢,大人的位置也都有了。
——“最佳”叫“最嗲”、“最贊”、“最靈”等:最好。
——“擠一擠”叫“嘎一嘎”發音“嘎噎嘎”。
放一場電影,粗看好像不用老百姓掏錢的,其實不盡然。一場大概需要幾十塊的樣子,還有水啊電啊竹竿啊場地啊等等,都由大隊的會計記著帳。等到了年終分配時,會計會把全年看的電影累加,再按戶頭或人頭平攤掉,最后計入各家各戶的成本支出予以扣除。一年才幾分幾毛?那也是錢啊。
——“戶頭”發音“伍豆”:住戶。
我上了初中,這個放映機兩側的所謂最佳位置慢慢和我無緣了。視力越來越不濟的我,不得不一次一次地往銀幕跟前挪,直到獨自盤坐在大銀幕下舉頭仰望。此刻能看到的依然是層層疊影和片片模糊,唯有聲音還算是清晰的,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