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嬲粉”·面粉·米粉·篩粉
盡管過去的新場農村,各家平時的吃喝總是磕磕絆絆、飽一頓饑一頓,但大人們還是會想盡辦法做些當地風味的點心來給孩子們換換口味、打打牙祭的。
說到點心,像只是在面粉里加水后攪拌成面糊,再直接倒在熱鍋里鋪平、正反面煎熟就能入口的“面餅”,實在是太簡單、省事、“小兒科”了,如果這樣搗鼓出的“面餅”也算得上點心的話。
真正稱得上可以體現地方特色、風味獨特的點心的,它們的制作、燒熟過程,雖土里土氣,還是有些技術含量的,需要制作者特別用心、費些周章。其中前期的“和面”環節必不可少、至關重要。
“和面”,可能屬于非上海地區的叫法吧,至少我的家鄉新場不這么說的。我們老家叫啥呢?這叫法還不太好拿捏,發出的音是“嬲粉”。“嬲”這個音在其中的意思,至少包含了“攪、拌、揉、捏、搓”等動作。這么說吧,不把這堆粉沫拿捏得服服帖帖就不收手、不罷休,呵呵。不開玩笑哦,揉捏得不到位,口感不地道也就算了,出鍋時到處開裂、破相、露餡就不太妙了。
——“服服帖帖”發音“獲獲帖帖”。
——做事“不到位”叫“不著肉”發音“勿撒裊”。
——“開裂”叫“刮路”。如果指臉部、手心手背、腳面腳底等“開裂”,還可以叫“浜”。
說起來,我家鄉的“嬲粉”叫法可比人家的“和面”說法合理得多哩。何以見得?你看啊,說是“和面”,“和”的“面”未必就是“面”哦,可以是“面粉”,也可能是“米粉”,說“和面”有點不全面、不精準哩。我們的叫法就規避了具體的材質,只突出了制作過程必需經歷的動作、步驟。一聲“嬲”音,內涵豐富著呢。
做我們家鄉的各類點心,用到的“粉”主要有兩種。一是“面”粉,多數由小麥磨成的粉末。揉捏時在粉里加入適量清水,當然這是指過去我小時候那會兒,制成的面團是饅頭、餛飩、水餃、面條、面疙瘩等面點的主要食材。如今可不一樣了,生活質量高了,檔次自然也上去了,雖然還是加水,工藝還那樣,但大多數家庭會同時放入若干個攪勻后的雞蛋。這樣做成的面點,吃起來特別的松軟、香嫩,營養當然也不一般了。
——“水餃”發音“思餃”。
——“面疙瘩”發音“米疙瘩”,有時也叫“泥疙瘩”。
——“那樣”叫“伊能”、“阿能”、“噯能”等。
另一類就是“米”粉了,主要指的是糯米粉。糯米經過幾天的浸泡后,濾凈晾干,再打磨成粉沫狀。由此制成的米粉團,主要用來做湯圓和塌餅。而揉捏這樣的團就不能加水了,一般都用隔夜或當天一早事先燒好、已放涼的一大鍋粥作為攪拌物。用這樣的米粉團做出的湯圓、塌餅,特別的粘稠、絲滑有嚼勁。現如今,自然也有家庭同步加進雞蛋了,吃起來的口感、口味不要太好哦。
——“湯圓”發音“湯悅”,叫“圓子”發音“悅子”。也有叫“湯團”發音“湯兌”的,但除了用在“空心”上面,便很少聽到了。在新場農村,“圓子”按不同的陷分類,里面什么餡,就叫什么“圓子”,如菜肉餡的就叫“菜肉圓子”發音“菜裊悅子”、豆沙餡的就叫“豆沙圓子”發音“豆梭悅子”、芝麻餡的就叫“芝麻圓子”發音“子魔悅子”,等等。有沒有實心的?有,但不會是大的“圓子”,只可能是小小的,差不多一粒大號的花生米大小的圓柱形面疙瘩,我們新場那里叫它“小蛋圓”發音“小呆悅”。不過,“小呆圓”也有放餡的,一般也只有甜味芝麻的。多數情況下它會和“酒釀”放一起,燒成有湯水的“酒釀湯圓”發音“酒釀悅子”,勾上芡,稠稠的,甜甜的,非常入口入味,還能管飽哦。
——“酒釀”叫“酒伴”發音“酒掰”。
——這里的“好”,就可以用“嗲”、“靈”、“贊”、“煞根”、“到位”等替代了。
用來進行拿捏的面粉、米粉,可都要經過一道“篩粉”工序才能上臺面的哦。
“篩粉”,就要用到一樣工具,我們新場農村稱它為“綁篩”。篩子的外圍是一個圓形的圈環,若干條寬寬的薄竹片合并、拼接后彎成的,高約七八公分,直徑一般三十公分上下。篩子的底部是一張覆蓋住整個圓環的鋼絲網,網眼很細小。經過它的層層把關,做點心用的面粉、米粉就會特別的細膩、爽滑。想偷懶,直接把在鎮上用軋粉機軋出的或自己在家里舂出的粉拿來上手,面粉、米粉的顆粒就會大小不一、粗細不均,揉捏出的粉團會很不均勻,由此做出來的點心,口感也會差很多。
——“綁篩”發音“浜思”,主要用來篩選特別細小顆粒的。還有一種篩選略微粗一些顆粒的工具叫“篩子”發音“思子”,也是圓形,體型比“綁思”大上至少幾圈,直徑大都要達到六七十公分,全身上下完全是竹制的,用它篩選油菜籽、芝麻之類,把其中混入的空殼、雜質等有效分離,非常實用、便捷。
——其實,新場農村多數家庭里,用竹子編織、制作的日用品還是不少的,除了“綁篩”、“篩子”外,還有用來揉面團、放置正制作著的湯圓、饅頭、塌餅、酒釀圓子等的“甲篦”,用來放置稻谷的“磕撈”,用來臨時放置飯菜的“臺罩”,等等。最多的無疑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用來盛放東西的竹籃。以上種種,雖是出自民間能工巧匠,大都也自產自銷,但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附近、周邊幾乎已找不到了。因此,要擁有這些竹制品,各家基本還得去鎮上專門的商店購買。
——“甲篦”:有網眼或沒有網眼的、相對大型的又圓又扁的竹盤子。其中,有網眼的,主要用來擺放粗線條、大顆粒的物品,也不會漏下去,農家較多的用它盛放剛腌制的黃瓜、茄子、蘿卜等,放到太陽底下去接受“曬”禮。沒有網眼的,可用來盛放面粉、芝麻之類細小的物品,也是用來制作各式面點的好容器。
——“磕撈”:整個沒有網眼、沒有蓋子、開口邊沿沒有把手的圓木桶狀的竹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