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
“自理口糧戶”·偷雞不著蝕把米
成家后,住房問題立馬“噌噌噌”地跑到了你的面前,無法回避,也難以免俗。盡管單位安排了集體宿舍免費享用,但這種地方總歸不是自家的呀。
根據當時的“行情”,在機關里工作遲早能夠分到公房的。我愛人是農村戶口,在比較注重認資排輩的大機關里,我的分房勢必要大大的往后靠。看看周圍的老機關們,最終還是能分到的,我收緊的心稍稍有了些放松。我還年輕,等得起,慢慢等吧。
——這樣的“等”就叫“熬”:苦苦的等待。
不過,光靠我的一個城鎮戶口,家庭綜合得分永遠是墊底的。為了讓自己的分房總得分能高些、再高些,我挖空心思,把愛人連著兒子一起,在岳父母家的農業戶轉為了惠南鎮的“自理口糧戶”,還是什么待遇都不能享受的那種。就連當時城鎮戶口家庭家家都有的未成年人每月8元的生活補貼,我兒子也沒份的。倒是為了辦這種戶口,審批部門一次性收取了我一千大洋的手續費呢。
面對愛人的疑惑,我只有苦笑的份。想想也就釋然了,跟你說了是“自理口糧”,自理自理,自己打理呀,有,還叫“自理”嗎?
那時的居民多吃香、牛氣啊!意味著有工作做了、有工資拿了、有公房住了。那會兒的政策也說得明白,為了確保婦女兒童的生存權利,居民男和農民女結婚生子,所生子女只能隨母加入農民戶口,不能隨父成為居民戶口,哪怕把名字寫入父親的那本居民戶口本都沒門。這是多么尊重婦女同胞的社會地位啊,孩子跟了你,至少有奶吃、有地種了。可苦了我這個好不容易“書包翻身”跳出“農”字頭的新居民了,因為娶了個農民老婆,下一代還是“農”字當頭。
為啥辦這“自理口糧戶”?明面上看,至少把娘倆頭頂上的“農”字頭換成“非農”了。分房積分能不能由此算得高一點,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呢,唉,世事難料啊,農村戶口多吃香!真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能預見到,曾經的“居民”這個香餑餑,今天卻成了雞肋,往日苦大仇深的“農民”,現如今已是鳳凰涅槃、高攀不起。
——此處的“居民”泛指城鎮戶口的人、吃皇糧的人、公家的人等。
今天的農村,只要還掛著“農業家庭戶口”的身份,就有機會,比如開發動遷、集中居住、危房修繕等等,用很低的代價換取住房的改善,甚至造上一棟漂漂亮亮的新式樓房。
幾年前老家中心村化六七十萬購進的農村小別墅,如今的市面上已值兩三百萬了。當年我還費盡心機、興高采烈地投入了一千塊和說不清道不明的人情債,現在反而損失了兩百萬!
——“費盡心思”叫“神思拆完”發音“神思擦未”。
每每想到這,我的血壓就“呼呼”往上冒,小心臟痛啊。尤其是腸子,記不清為當年托關系、走后門,替愛人、兒子辦了那個一無所有、一無是處的“自理口糧戶”而悔了幾回、青了幾層,妥妥的現實版“偷雞不著蝕把米”呀。
——“一無所有”叫“一點無啥啥”發音“噎念嘸啥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