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修鞋子·“老坦克”
只在家里折騰,是搗鼓不出錢來的。做點小買賣吧,來錢快一些,爺爺心里明白著呢。修鞋子、賣油條、銷棒冰、販小雞小鴨……什么容易來錢的就去搗鼓什么。
說實在話,那時的爺爺自己不敢停也不能停啊。家里的三個小子、一個大小子都等著起灶開鍋吃飯呢。于是,一個平時只知道出苦力、流大汗的農村土包子,還是個年過六十的老土包子,硬是無師自通的做起了小商小販的營生,真難為他老人家了。
爺爺很快買了一架修鞋機,手搖柄的,安裝在一個三角型的鐵支架上。每天吃罷早飯,一頭掛著這個鐵架子,一頭掛上工具箱,和修剪刀磨菜刀的師傅一樣,挑著擔穿街走巷起來。
——“菜刀”叫“薄刀”發音。
幾個月后,估計和想要盡快讓錢袋子鼓起來、讓家里日子好起來的期望有點遠,爺爺一咬牙,改行。
——“錢袋鼓起來”叫“袋袋摸撈撈”發音“嘚嘚冒撈撈”。
助力爺爺大展身手的,竟是新場當地人口中的“老坦克”,一輛陳舊、笨重的二十八寸“永久”牌自行車。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自行車還少見,尤其是要憑票供應的上海自產的“永久”牌哦。
沒幾天,一輛自行車被爺爺推進了屋里,爺爺托人買的二手貨。它太舊、太笨重,剛有的時候,我們想騎它,座位夠不著,只能歪著身子在車子左側的三腳架里倒騰。那時出行的路又都是高低不平的土路,經常一不留神就摔得手破腳腫屁股痛。我們長大點了,又不情愿騎它了,感覺很沒面子。
可它在我爺爺手里,卻是個大寶貝,天天離不開它。爺爺專門在自行車后座綁上了又長又寬的木架子,還常常馱著數十斤甚至百來斤的物品騎進騎出。
這輛老掉牙、不起眼的“老坦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了一葉承載我家生計和希望的生命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