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1章 阿媽病了·“赤腳醫生”

160

阿媽病了·“赤腳醫生”

應該與獻血沒關系吧,自打被抽血之后,母親依舊生龍活虎似的在田里、家中不知疲倦地操勞著。可半年后發生在我母親身上的意外,把本就很是潦倒的我家再一次打懵了,母親生病了!

——“生龍活虎”叫“活死”發音“罰細”、“犟性足”等。

1977年11月下旬的一個傍晚,收工回家的母親肚子痛得厲害,身子佝僂著,走起路來有點吃力。已到深秋,早晚溫差大,此時的氣溫特別低,但她的額頭上卻在不停冒汗。

——此處的“厲害”可以叫“結棍”、“著力”發音“撒烈”、“對手”發音“嘚手”、“扎棍”等。

父親感覺不對,“娘子,怎么回事?”“這兩天肚子一直不舒服,痛一陣,好一陣。或許冷飯冷菜吃多了吧,過一會兒就會好的。”“哦?還是明天向隊長請個假,到大隊赤腳醫生那里看看吧。”

——“怎么回事”叫“哪能樁事體”、“哪能回事體”等。

——“這兩天”發音“咯兩體”:這幾天。

——身體“不舒服”,也可以叫“上不上”發音“桑勿桑”。

——“赤腳醫生”發音“擦甲醫桑”。那個特定年代里的農村基層兼職醫療人員。“赤腳”的寓意,一是業余的非職業的,二是扎根在農村第一線的,和“草根”異曲同工,個人臆想,非專業注解哦。比較權威的說法可能是,在當時,深入農村第一線的醫務人員不少就出生、生活在當地,還有一些是從城里、鎮上下來的,有的還在農村安了家落了戶。這些醫務工作者的工作常態是半農半醫。平時正常下地干農活,一旦有人得病求醫了,立馬光著腳從田里上岸,直奔衛生室。為此,當地老百姓親昵的稱之為“赤腳醫生”,形象哇。這一叫法既客觀又親切,很快就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并慢慢傳播開來。

第二天一早,父親陪著母親來到潘家橋西堍北面不遠的楊輝大隊部的衛生室。大隊的赤腳醫生非常敬業的早早到崗迎“客”了。

赤腳醫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出現的職業名稱,一批有一定醫療知識和能力的醫護人員經地方政府批準和指派,受當地衛生院直接領導和醫護指導。沒有固定編制,亦農亦醫,農忙時務農,農閑時行醫,或白天務農、晚上送醫送藥。來源主要有醫學世家、經醫護專業短期培訓的學員、公認有一定醫護能力的自學成才者等。赤腳醫生的出現,極大的緩解了農村地區的缺醫少藥問題,為那個年代農村地區的普及愛國衛生知識、看病配藥、根除血吸蟲病、除“四害”等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毫不夸張的講,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幾乎都得到過赤腳醫生的聽診筒、溫度計、血壓帶的伺候,吃過他們開方配的藥。

——“農閑”叫“閑檔”發音“愛檔”。

——“自學成才”發音“私熬圣腮”。

溫和的赤腳醫生黃美珍阿姨三十掛零,和我父母親是同一希望田野里的鄉里鄉親,老熟人了。她立馬展開一系列的常規檢查,量血壓,放聽筒,看喉嚨,摸額頭,按腹部,很快給我母親配了些常用的消炎藥、止痛藥。末了,留下了一句“最好去鎮上的新場醫院仔細查查”的醫囑。

父親哪敢耽擱,忙不迭地道謝后立馬轉身,攙扶著母親出門,又馬不停蹄地趕向新場醫院。

——“耽擱”叫“打頓”發音“當等”。

新場醫院母親的檢查報告很快出來了,結果是令人揪心的兩個字,“胃癌”!

父親頓時傻了,手捧診斷報告好似五雷轟頂,手不自覺地顫抖了起來。“怎么會呢?一直沒啥病的呀!”父親實在不相信這樣的事實。

面對既茫然又膽怯的母親的詢問,父親還算鎮靜。“引官,沒啥大病,就是胃有些發炎。現在啊,十人九胃病。我去叫醫生多開幾個好藥,好起來就快。”

父親安頓母親在醫院走廊的長木條椅子上坐定,又回到醫生辦公室,拉住主治醫生問個究竟。“就因為長期拖著不看,才會到今天這個結果。已晚期了!”“還有救哇?”“不好說啊,得馬上動手術。”“不開刀會怎樣?”“最多只能撐一兩個月。”“開了刀呢?”“看運氣了。半年應該沒問題。復發、轉移的話就難講了。”“馬上住院!開刀!”父親表情剛毅、斬釘截鐵地脫口而出。

——“拖著”叫“熬啦”發音“熬喇”。

——“運氣”叫“運道”發音“勇道”,也可以叫“額角頭”發音“阿高豆”等。

“不是說‘十人九胃病’嗎?住醫院要不少錢呢!”母親執意不肯。最終,實在抵擋不過父親的花言巧語、連哄帶騙,母親一臉埋怨加狐疑地住進了新場醫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清县| 广德县| 保靖县| 东阳市| 永丰县| 宁都县| 喜德县| 贵州省| 西林县| 搜索| 华容县| 开原市| 桑日县| 甘肃省| 德庆县| 景宁| 陆丰市| 大竹县| 房产| 邮箱| 嘉义市| 庆阳市| 达尔| 宾阳县| 两当县| 彭州市| 乌鲁木齐市| 永清县| 新绛县| 澄江县| 桂东县| 桃源县| 宣城市| 怀远县| 吴忠市| 昭平县| 新密市| 金阳县| 奎屯市| 本溪市| 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