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椒桃片·“臭豆腐”
“三里長街”上,自然少不了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新場本地的,品種多樣、口味各異的小吃了。
回到朝陽路與“三里長街”的交叉口,沿朝陽路往西,第一個朝南大門洞開的地方,就是生產新場極具地方特色糕點的食品廠了。它家做的一款糕點特別讓我嘴巴饞,對了,就是“椒桃片”!
——“嘴巴饞”發音“子撥腮”。
每小包由白色薄紙包裹著,里面有六七片的樣子。每一片都被烘烤得硬邦邦的,上面還錯落有致的鑲嵌著同樣厚薄的片狀干核桃仁。包裝紙的正面中間,印著大大的、紅色的“椒桃片”三個大字,白底紅字,特別的醒目。紅字的四周,用紅線條框了起來,底下是字號小得多的生產廠家名字、地址、聯系電話之類。
這椒桃片太好吃了!雙手合力撕開紙包裝,再放在左手的掌心里捧著。右手抽出一片,塞進嘴里,輕輕咬上一口,細嚼慢咽之際,“嘎嘣嘎嘣”脆響。麥粉香,核桃香,花椒香,從口腔深入腹腔,再向全身擴散,咋一個“爽”字了得!
——“好吃”發音“好丘”。
直到現在,只要踏上新場鎮“三里長街”,買包椒桃片并當場拆包品嘗,便是我的保留節目。沒辦法,這家伙就是好吃,無力抵擋。明明看到了,還想讓自己視而不見、走過路過,實在做不到啊。
很遺憾啊,這么好吃的東東,隨著生產廠家的消失今天也已找不見了。倒是能夠看到一包外地生產的同名同款糕點現著身,撕開一嘗,感覺差了那么一口氣。
返回到“三里長街”,繼續沿街向北走,西側很快就能看到一個小弄堂。拐進弄堂一直向西,到底是新場地區最大醫院“新場醫院”的后門。
那時的弄堂口北側有點啥,我拼命想了好一會兒,腦子里依舊一片空白。如今呢,已被一家門面簡陋、沒有絲毫現代氣息的小吃店所占據,“蔣三臭豆腐”,“臭豆腐”、蘿卜絲餅是它的當家產品。
——“蘿卜絲餅”發音“牢苞絲餅”:一種里面全是蘿卜絲、外面裹了一層面糊、類似元寶狀的油炸糕點。
你別看它小、簡、破,人氣卻超旺。這里,沒有旺季淡季之分,時常人頭濟濟。還好,人再擁擠,排的隊伍再長、再彎曲,始終井然有序。吃慣了山珍海味、咖啡美酒的人們,爭相啃咬著這些“土不啦幾”、賣相難看、氣味獨特的東東,臉上還都是一副物超所值、極度享受的模樣。
嗨,說人家干嘛。作為家鄉人,我不也多次陪著愛人、小孩排過隊、解過饞嗎?
老街上的特色小吃還有不少,像菜肉湯圓、薺菜餛飩、咸菜塌餅、鮮肉棕子、酒釀圓子等等,也都是些能讓人眼直、心癢、嘴饞、吃不厭的存在。也不用你刻意尋找,沿老街走著走著,就能聞到它們的獨特香味了,你只需排隊、付錢就行。
——“吃不厭”發音“丘勿移”,堅定不“移”的盯住一樣東東吃,自然是不“厭”了。
——“付錢”的叫法比較多,“買單”無疑已成為當下即時髦又流行的說法了。我們家鄉還有一種叫法是“挺分”,把自己的“分”即“錢”堅定的“挺”出去,很仗義的哦。當然,在特殊語境里會有炫耀、顯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