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0章 小竹園·“移動”的“水橋頭”

109

小竹園·“移動”的“水橋頭”

家門口的這條渠道式小路,向北去的話,大約四十米處的路的兩旁,就是我家和大奶奶家各自擁有的小竹園了。很顯然,作為曾經的一家,這片竹園也是連在一起的。由于開辟了一條新路,又恰好從竹園的中間穿過。待到兩個小“黃”家分戶時,竹園正好一家各取一半,公平,省力。

——“大約”發音“大丫”,也叫“毛估估”、“大錯不錯”發音“肚搓勿搓”、“喇愣囊”、“大約目張”發音“大丫目張”、“大耳刮子”、“下壁下依”等等。

小竹園的坡下,是在此到了盡頭也是開頭的小河浜。緊靠著竹園東側邊緣的,便是我家的水橋。

新場是江南魚米之鄉,大溝小河遍地都是。以前的農戶,也就大都在依水傍岸、有樹向陽的地方搭建自己的落腳場所。周邊剩余的空間,便是自家的竹林、菜園、場地所在。如此,只要是農村老宅,屋前必是場地加菜園或小河加水橋,屋后或兩邊也必是竹林加小河和水橋,所謂的“小橋流水人家”、“八方滿眼春色”便是。

——“小橋流水人家”發音“小轎流思寧嘎”。

黃家宅的周邊環境,也離不開這樣的布局。屋前一大片場地,屋后一小塊竹園,房子四周所有的空地就是自家菜園。房屋的附近,前后左右不論,必有小河潺潺流過。本來嘛,當年為了生活便利,搭建草屋時就專挑河岸邊所謂的好地方下手、落腳、扎根的。

——“竹園”發音“作悅”。

在我新場老家,對一些安分守己、基本待在家里很少出去串門“東家長西家短”的人,就有這樣一句玩笑話來形容,“近么近到‘灶寓頭’,遠么遠到‘水橋頭’”。

——“安分守己”叫“掰本守點”。

——“東家長西家短”發音“東嘎桑西嘎兌”:愛嚼舌頭、搬弄是非。

——“灶寓頭”發音“灶寓豆”:灶頭及周邊很小的范圍。

我家隨著房屋的被動遷移,為了日常用水、取水的便捷,水橋自然也隨之遷移。幸好,重建的房子向南移了五十米,房屋東門的正前方也恰好有著一條同樣到此打住、起頭的小河,跨過小菜園前面的渠道路,路的下坡就是。不同的是,那里沒有竹園,倒是有一棵每年能采摘到兩大竹籃青皮柿子的老樹,孤零零地扎根在河岸的斜坡上。

——“兩處”叫“兩灘”發音“兩態”。

柿子樹的旁邊,就是我家新的水橋。非常不好意思,新水橋所用的石塊,全部是老水橋上的,相當于把老水橋整個移位了過來。沒別的辦法,家里就這么點東西。幸運的是,正好夠用。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隨爺爺、爸爸搖小木船去新場鎮上賣豬賣稻谷,就在這頂新水橋上登的船。回來了,自然還在這里上的岸。

再后來,因為平整土地,這片的溝溝河河全填平了。小河沒了,新水橋自然也不能用了。我家需要在河里洗菜洗衣,又只能去小竹園東面曾經的老宅經常去的水橋了。

——“洗菜”叫“汏菜”。

——“洗衣服”叫“汏衣裳”。

就這么著,大人們又是一番手抬肩扛的折騰,新水橋的石塊又全部移回到了老水橋曾經占據的位置上。如此一來,住的房子和天天要用到的水橋就離得有點遠了,不下六七十米,淘米、洗菜、洗衣服、打桶水,只要和用水沾邊的,都要多費些腳力和時間了。直到家里挖了水井,日常的用水才很少光顧水橋了。

——“打桶水”叫“挽桶水”發音“挽洞思”。

水橋一直從岸上的土路向下延伸到小河里。整體比較陡,兩邊又都是光禿禿的,沒有任何防護設施。由于幾乎天天要去到水橋,不管是淘米、洗菜這樣的正經事,還是純粹去玩耍。加上離得又遠,家里大人根本無法一眼望到、及時發現,掉河溺水的危險時刻圍繞在根本閑不住、會四處晃悠的居家孩子們的左右。

——“正經”叫“捉捉叫”發音“造造叫”。

大人們呢,要下地干活、養家糊口,不可能天天守在家里“看”著自家孩子。于是乎,只要出工下地去,大人們就總要提醒待在家的我們幾個,“水橋頭盡量不要去!淘米洗菜要特別小心!”

——“看”發音“窺”:此處專指看護、監視。

——“特別小心”叫“刻刻留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石柱| 鞍山市| 呼玛县| 英德市| 巴青县| 湾仔区| 汾西县| 望江县| 潼南县| 澎湖县| 芒康县| 来安县| 离岛区| 梧州市| 扶沟县| 利辛县| 论坛| 武山县| 双城市| 阿城市| 安塞县| 黔江区| 杭锦旗| 江口县| 南平市| 永宁县| 屯昌县| 巴楚县| 太仆寺旗| 砚山县| 三河市| 渑池县| 武功县| 博爱县| 开江县| 天水市| 门源| 溧水县| 汝州市|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