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哭笑不得的小名
壯年喪偶的不幸,兒子事業的坍塌,現實生活的艱辛,逼迫人到中年的爺爺把全部的心思、精力放在了經營小家、呵護小孩身上。記得打小開始,爺爺就對我們三兄弟“寶貝”有加,用他老人家自己的話說,他把我們三兄弟都當作他的“老來得子”養活了。還給我們三兄弟各起了一個只有他一個人才叫的小名。
——此處的“寶貝”專指寵愛。
——“老來得子”叫“慢私兒子”發音“邁私嗯子”。
叫我哥哥“大號頭”,清楚、明了、貼切,挺上口。
——“大號頭”發音“肚嗷豆”:子女中最大的一個。以前多數家庭是多子女的,一般還都不直接叫名字的,除了最大的叫“大號頭”、最小的叫“奶末頭”外,其他幾個叫什么呢?比較多的情形是這么稱呼的,第二個叫“二號頭”發音“泥嗷豆”,第三個叫“三號頭”發音“賽嗷豆”,第四個開始,普遍用“小”或“阿”打頭,后面緊跟數字,如“小四”發音“小思”、“小六”發音“小絡”、“小八”發音“小掰”,“阿五”發音“阿嗯”、“阿七”發音“阿切”、“阿九”發音“阿糾”等。后面還可以跟“毛”,如“大毛”指最大的孩子、“三毛”為第三個孩子”等,“幾毛”即指“第幾個孩子”。不過,至少我沒有聽到過把最小的一個叫“小毛”的,呵呵。
叫我啥呢?您擠破頭都不可能想到的,“妹妹”。對,沒看錯,就是“妹妹”這兩個字。
——“擠破頭”發音“嘎破豆”,還可以叫“軋扁頭”發音“嘎壁豆”等。
也許那時生活條件實在艱苦,生了男孩的負擔明顯要比生了女孩的負擔大太多了。光這個飯量,就能讓不少家庭為之嘆氣、崩潰。我家里已有一個帶把的了,他老人家希望接下來能有個姑娘吧。
愿望沒錯,可你也要實事求是呀!您給我說說,一個爺們,叫啥不好?叫啥都比這個疊音詞強吧。
老爺子偏不,一口一聲“妹妹”,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叫得那個順溜,不帶一絲一毫的猶豫。
——“猶豫”叫“嗝愣”、“打頓”發音“當頓”。
我很小的時候不知道這稱呼的內在含義是啥,也沒感覺不合適,反正知道是爺爺在叫我,應著就是。
——“合適”叫“至真”發音“子真”。
——“應著”叫“回頭”。當地原住民口中,“回頭”一詞的意思還可以表示“告狀”。
慢慢長大了,特別是上學讀書了,終于覺出不一樣了。這不睜眼說瞎話嘛,你還得開開心心的接著,沒有違和感的大聲答應著,暈吧。
光在家里說說還好,家丑不可外揚不是。可我爺爺哪管這個?從小到大一直這么叫,還是他老人家親自命名的,哪里有啥不妥當的,唉。因為爺爺在大庭廣眾之下照叫不誤,總會引來不明就里的旁人掩面偷笑。您說憋屈不憋屈吧。
于是,就有了我向爺爺討個說法、請予糾正、下不為例的抗爭。可他老人家倒好,一句“習慣了,這樣叫著挺好,你不也應到現在嘛”,不予理睬,繼續“妹妹”著。我都滿臉絡腮胡子了好不好?嗨,隨你吧,您老人家開心就好,我舉手投降,反正身上不少一塊肉。
——“投降”發音“豆航”。
我這小名還算好的哦,我弟弟的那才叫絕,更有女性特征,特別少兒不宜,這里翻過不表。
從我記事到我爺爺離世,他老人家就一直這么叫著我們三兄弟。我們的大名從來沒有在他嘴里冒出來過,你服不服吧。
爺爺“走”了,這樣的小名,沒人說了,聽不到了。
現在回想起來,曾經那么討厭的小名,已變得如此的親昵、暖心。它們寄托了爺爺他老人家對孫輩們太多的疼愛、最濃的溫情,旁人想被叫還沒資格呢。往后啊,也再沒可能聽到了。
——“討厭”發音“討移”,叫“促毒”發音“促奪”、“促氣”、“惡就”發音“懊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