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越文化交流史論(修訂版)
- 劉志強
- 2140字
- 2023-09-22 16:44:55
序一
劉志強博士是廣西民族大學的副教授,師從民族學知名學者范宏貴教授,為求進一步深造,2007年考入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在梁敏和教授門下,攻讀東南亞文化博士學位。志強進入北京大學后,十分關注東南亞學術研究,積極參加北京大學東南亞學研究中心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且十分熱心參與會務工作,我們常在這些會議上見面。他也常在網上發電郵與我交談,因而日益相知相識。他不僅熟練掌握了越南語,還學會了馬來語和占婆語,他為我們中心主辦的占婆歷史文化講座作翻譯,受到大家的贊許,這樣我們就成為好朋友了。
志強好讀書,又勤于寫作。讀博以來,他筆耕不輟,常發來新作。2011年6月獲博士學位后,在回廣西南寧前夕,他給我送來一部《中越文化交流史論》的文集,輯錄了他近年撰寫的一系列論著,邀我寫一篇序言,誠懇的目光,幾載的忘年之交,令人無以推卻!
志強的文集共十多篇文章,是以中越文化交流為主要內容,同時包含有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以及占婆研究的心得。這些都是他近些年潛心鉆研的問題。
中越文化交流是越南歷史與中越關系史的重要研究課題。越南人民的領袖胡志明主席說:“我們中越兩個民族,數千年來,血統相通,文化共同。在歷史上素稱兄弟之邦?!?span id="033mkia" class="super">1 中越歷史文化關系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十六個字:源遠流長、來往密切、相互融合、交相輝映。研究中越關系的學者指出,在環繞中國的鄰邦中,與中國接觸最早,關系最深,彼此歷史文化實同一體的,首推越南。在當前形勢下,研究中越文化交流史是一個具有學術價值和強烈現實感的重要課題。
關于中越文化交流史,國內學界已有多部著作問世,但關于這一課題的研究仍有許多值得繼續深入探討的空間,志強的這一文集便是我國年輕一代學者進一步研討中越文化交流史的新成果。讀完這一篇篇文章,您會感覺到這是一部雖還并不十分成熟,但可堪稱獨具匠心、頗有特色的佳作!
以小見大、善于選題是本書的第一個特點。作者在廣泛閱讀和搜尋史料的基礎之上,抓住了前人沒有涉及的問題進行闡釋,題目雖小,但卻是道前人之未道,頗具新意。例如,越南近代民族運動領袖潘佩珠曾長期旅居中國,與我國有密切的聯系,學術界在論述潘佩珠與中國的關系時,多引證他與梁啟超、孫中山的聯系,在《胡適、沈鈞儒與越南革命志士潘佩珠的文墨之交》一文中,作者卻以胡適、沈鈞儒兩位中國名人為潘佩珠所著《天乎地乎》作序一事闡述了潘佩珠與胡適、沈鈞儒的交往,為我們研究中越文化交流和潘佩珠的思想擴寬了思路,可惜該文在出版時未能收錄書中。
挖掘史料、小心求證是本書的第二個特點。作者好學多問,勤于動手,挖掘原始史料,并不辭辛勞,開展田野調查,從浩瀚的史籍中摭拾到新的依據,從而補充或校核前人之說。唐代中原與安南地區文化交往緊密,隨著安南地區文化日益發展,當地士大夫通過參加科舉,有的考中進士,有的當了翰林。愛州(今越南清化)人姜公輔官至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于宰相。中越文化交流史著作一般都記載有唐代安南愛州(今清化)進士姜公輔逐步晉升為唐朝宰相之事例,傳為中越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用以證明中原與安南兩地文化交流之密切和安南地區文化的發展,但對姜公輔其人其事進行細心考證和集中論述的文章除張秀民先生的考證文章外甚為罕見。作者利用在廈門大學訪學的機會,多方尋覓資料,并赴南安縣九日山姜相之墓地祭拜和調研,終于撰成《科舉與愛州進士姜公輔》。此文系統地論證了姜氏的身世籍貫、家族向安南愛州的遷徙,以及考中進士后的升遷歷程,指出:“姜公輔其先自甘肅出,后遷居欽州(廣西)再遷愛州?!彼J為,關于姜公輔從愛州中進士的說法不錯,其事跡確實證明了中原與安南兩地文化交流之密切和科舉在安南的普及,但說姜公輔為越南人卻是有悖歷史事實的。他的科考與任官事跡可以視為中越兩地歷史文化交流的一個特殊現象。作者的這個結論實事求是,頗為公允。
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是本書的第三個特點。史論密切結合應是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論述應建立在豐富的可靠的史料基礎之上。本書沒有長篇大論,多為言簡意賅、文筆精練的“小文章”,但都可從中悟出一番道理來。中國與位于今越南中部的占城古國的文化交流,不少前輩學者已有論著,作者沒有重復,而是在前輩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遺漏的撿拾成文,撰成《中國與占城文化交流拾遺》。此文以明代中占文化交流為中心,發掘了一些中國古籍中未受關注的史料,對中國與占城的交通路線、中國對占城的文化影響、占城語對漢語的影響,以及中國古籍中有關占城語的記載作了闡述,并由此得出中國古籍不容忽視,當前仍要重視使用、挖掘漢文史料的結論。他說,對西方的“借鑒學習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僅僅就越南歷史文化研究領域而言,我們還是更多地注重對漢文史料的挖掘和辨真去偽”。此文史料翔實,觀點明確,結論也很有說服力。
當前,志強面臨著進一步攀登學術新高地的挑戰。越南歷史與中越關系史的研究有許多急待深入研究的問題,對占婆的研究,特別是對15世紀后的占婆歷史與文化研究是一門新的課題,難度較大,尚待建立完整的學術理論體系,為此志強還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我深信志強定會迎難而上,贏得新的勝利。衷心祝愿他為我國在東南亞方面的研究作出更多貢獻!
是為序。
梁志明
2011年8月12日
1?。墼侥希莺久鳎骸吨氯A僑兄弟書》,載麥浪:《戰斗中的新越南》(附錄),新越南出版社194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