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鎢舅舅作者名: (英)奧利弗·薩克斯本章字數: 4780字更新時間: 2023-09-20 11:47:58
1 鎢舅舅

我的童年記憶很多都與金屬有關,我從小似乎就被金屬的魔力所吸引。金屬光亮閃耀,有銀白光澤,表面光滑又沉甸甸的,在紛雜的世界中卓爾不群。它們觸感清涼,敲擊時會鳴響。
我喜歡金子金燦燦的顏色和沉甸甸的質地。母親有時會摘下手指上的婚戒,讓我把玩一會兒,還給我講金戒指純潔無瑕,永不褪色。“掂掂它的重量,”她說,“比鉛還重。”我知道鉛很重。有一年,水管工落下了一根鉛管,我掂量過,又沉又軟。母親告訴我說,金的質地也是軟的,因此經常要與另外一種金屬融合,變得堅硬一些。
銅也是一樣——人們把銅與錫融合,就產出了青銅。青銅!——我聽到這個詞就如聞號角聲,似乎聽到戰場上的勇士手舉青銅武器拼殺,青銅長矛撞擊青銅盾牌,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1]的巨大盾牌。母親說,也可以在銅里面融入鋅,就能產出黃銅。我們所有人——母親和我們兄弟幾個——都有自己的修殿節[2]黃銅燭臺。(父親的則是銀制的。)
我熟悉銅,我們的廚房里就存著一口閃著玫紅色光澤的大銅鍋——庭院里的榅桲和沙果成熟時,母親會用這口鍋來熬果醬,每年就用這一次。
我熟悉鋅,院子里的小鳥飲水盆就是鋅做的,色澤暗沉,微微泛著藍色。還有錫,野餐時吃的三明治就是用厚重的錫紙包裹著。錫或鋅彎折時會發出特殊的“叫聲”,母親曾為我演示過。她說:“這是晶體結構形變引起的。”她忘了我當時才5歲,根本聽不懂——但是,她的話令我著迷,總也聽不夠。
庭院里有一臺巨大的鑄鐵草坪滾壓機——父親說有500磅[3]重。我們這些小孩根本推不動,但是父親很強壯,能把它抱起來。滾壓機總是帶點銹跡,令我有些困擾。我怕鐵銹掉了之后會留下一些凹洞和斑點,終有一天,整個滾軸都會銹蝕散架,只留下一堆紅色的鐵銹和碎片。在我的心目中,金屬就得像金一樣穩定——經得起時間的磨損和摧殘。
有時,我會央求母親拿出訂婚戒指,給我看看上面鑲嵌的鉆石。鉆石光芒四射,我從未見過如此閃耀的東西。母親會給我展示用鉆石劃玻璃,很容易就能在玻璃上留下劃痕。她還會讓我把鉆石貼到嘴唇上,那感覺是冰涼的,怪異又新奇。金屬的觸感是涼涼的,而鉆石的觸感則是冰冷的。她說,那是因為鉆石導熱性極強——勝過所有金屬——所以碰到人的嘴唇就會吸走身體的熱量。那種感覺,我永生難忘。還有一次,她為我展示,手拿鉆石去接觸一塊冰,鉆石會將人手的熱量傳導到冰塊上,這時冰塊就像黃油一樣被直接穿透了。母親告訴我,鉆石是碳的一種特殊形態,我們在冬天燒的煤也是由碳組成。這令我困惑不已——黑漆漆、易碎又不透明的煤炭怎么會與她戒指上那塊堅硬透明的寶石是一樣的東西呢?
我喜歡光,尤其是安息日[4]星期五夜里的燭光。母親點亮蠟燭時,嘴里會低聲念著禱告詞。大人叮囑我說,蠟燭是神圣的,燭火是圣潔的,點燃之后,便再也不能觸碰,不能隨意擺弄。我沉迷于燭火小小的錐形焰心——為什么會是藍色的?我們家會用煤炭生火,我經常盯著火堆,看著火從微弱的紅光漸漸變成橙色,又變黃,然后我便用風箱鼓風,直到燒出白熱的火焰。我好奇地想,如果火燒得足夠熱,會不會變成藍色,成為藍熱的火焰?
太陽和星星是否也如此燃燒?為什么它們永不熄滅?它們是用什么做成的?后來,我得知地心是由巨大的鐵球組成,這才安心——鐵球聽起來就很結實,靠得住。有人告訴我,我們本身與太陽和星星都是由同樣的元素組成,我身上的某些原子或許是來自某顆遙遠的星星。聽到這里,我欣喜不已,但又心生憂慮,怕我身上的原子是借來的,隨時都可能飛散,就像我在浴室里看到的爽身粉一樣。
我有十萬個為什么,總是纏著父母問個不停。顏色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母親用掛在爐灶上方的白金環就能點燃煤氣爐?把糖加到茶里,攪拌之后怎么不見了?糖去哪里了?水煮沸之后為什么會冒泡?(我喜歡在爐邊看燒水,看著燒熱的水波動,然后沸騰冒泡。)
母親還為我展示了其他的奇跡。她有一條琥珀項鏈,黃色的琥珀珠子顆顆圓滑,她摩擦琥珀之后,碎紙屑便跟著飛了起來,粘到了上面。她有時還會把摩擦生出靜電的琥珀貼到我的耳邊,我就能聽到細微的噼啪聲,感覺被火花電到。
我的兩個哥哥,馬庫斯和戴維,分別大我9歲和10歲。兩人鐘愛磁鐵,總喜歡給我演示,他們在一張紙上灑滿鐵粉,拿磁鐵在紙下面拖動。磁鐵兩極作用之下出現的奇妙圖案令我樂此不疲。“這就是磁力線。”馬庫斯給我解釋——可我還是懵懵懂懂。
邁克爾哥哥給了我一臺晶體管收音機,我喜歡在床上擺弄,撥弄著線圈,直到調出一個聲音響亮清晰的電臺才罷手。還有夜光時鐘——我們家到處都是,因為亞伯舅舅是開發夜光漆的先行者。夜里,我會拿著夜光時鐘和晶體管收音機鉆進被子里,進入我的私密地堡,它們泛著詭異的綠光,照亮了被褥搭起的洞穴。
所有這一切——琥珀、磁鐵、晶體管收音機和一直發著光的鐘表盤——讓我感受到無形的光線和力量,讓我意識到,我們熟悉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的世界之下,還隱藏著一個黑暗世界,那里充滿了神秘的法則和現象。
每次我們的保險絲燒斷了,父親就會爬到廚房墻上,查看高掛在那里的瓷制保險絲盒,找到燒斷的保險絲。這時的保險絲已經熔成一團,他便用一根奇怪的、柔軟的新保險絲換上。很難想象金屬竟然也會熔化——制作保險絲的材料真的與制作草坪滾壓機和錫罐的材料一樣嗎?
父親告訴我,保險絲是用一種特殊的合金制成的,混合了錫、鉛和其他金屬。這些金屬的熔點都比較低,而它們組成的合金熔點還要更低。我很好奇,怎么會這樣?這種新金屬熔點如此低,到底有什么秘密?
說到這里,那么電又是什么呢?它怎么流動?是像熱量一樣的流體,也能被傳導?為什么金屬能導電,但是陶瓷卻不能?這些也需要有人給我解釋一下。
我的問題總是沒完沒了,無所不包,不過大多都與我所癡迷的金屬有關。金屬為什么有光澤?為什么是光滑的?為什么是冰涼的?為什么是堅硬的?為什么那么重?為什么能彎曲卻不斷裂?為什么會有響聲?為什么鋅和銅,或是錫和銅,兩種質地柔軟的金屬融合就能產出堅硬的金屬?金為什么金光閃閃,為什么永遠不會生銹?母親大多時候都很耐心,盡力給我解釋,但終究還是有被我問煩的時候,這時她就會說:“我只能給你講這么多了——還想了解更多的話,就去問戴夫舅舅吧。”
從我剛記事時起,我們就叫他鎢舅舅,因為他用細鎢絲造燈泡。他開了一家廠,名叫鎢光,老廠區在法靈登,我經常去那里找他,看他穿著有硬翻領的衣服,卷起袖子干活。重重的黑色鎢粉被壓實、錘煉,在熾熱的火焰中燒結,然后被拉得越來越細,做成了燈絲。舅舅雙手的紋路里都浸染了這種黑色的粉末,怎么洗都洗不掉(或許脫層皮能除掉,但恐怕也不保險)。我想他和鎢打了30年的交道,這種重金屬已經滲入了他的心肺骨血,融入了他身體的每一個組織。在我心里,這是一項奇跡,而不是一種詛咒——他的身體受這種非凡的元素鼓舞強化,獲得了超乎常人的力量和耐力。
每次我去工廠,他都會親自或者安排手下的工頭帶我看機器。工頭是個矮個子,肌肉發達,前臂跟大力水手的一樣粗壯,做鎢絲工作的益處由此可見。我總是樂此不疲,那些精密的機器干凈光滑,泛著油光,還有那熔爐,松散的黑色粉末在這里壓成密實堅硬的金屬條,閃著灰色的光澤。
參觀工廠時,或有時在家里,戴夫舅舅會通過小實驗給我傳授一些關于金屬的知識。我知道汞這種奇怪的液態金屬密度很大,就連鉛都能浮在它上面。舅舅曾給我演示,將一枚鉛彈浮在一碗水銀上。隨后,他又從口袋里掏出一塊灰色的金屬條,令我驚訝的是,這塊金屬條立刻沉到了碗底。他說,這就是他的金屬——鎢。
舅舅喜歡自己煉出來的鎢,喜歡它密度大、熔點高,而且化學性質穩定。他喜歡擺弄鎢——鎢絲、鎢粉,尤其是敦實的鎢條和鎢錠。他把這種金屬拿在手里摩挲著、把玩著,在我看來,極盡溫柔。“你摸摸看,奧利弗。”他有時會邊塞給我一根鎢條,邊說,“燒結鎢的手感在這個世上是獨一無二的。”他輕輕敲了敲那一小塊鎢條,鎢條發出了低沉的叮當響聲。戴夫舅舅說:“鎢的音色也是獨一無二的。”我不知道他的話是真是假,但從未懷疑過。
母親在18個孩子里排行16,而我又是她4個孩子中最小的孩子,我出生時,外公已經年近百歲,我從未見過他。1837年,他出生在俄國的一個小村莊,他原名叫莫迪凱·弗雷德金。他年輕時,不愿加入哥薩克騎兵隊,便借用了一個死人的護照,化名蘭道,逃離了俄國。他以馬庫斯·蘭道的身份逃到巴黎,后來又去了法蘭克福,在那里結了婚(他的妻子當時也是16歲)。兩年之后的1855年,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舉家搬到英國。
據說,我的外公是個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并重的人。他開過鞋匠店,做過猶太禮定屠師[5],還開過雜貨鋪;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希伯來語學者、一位神秘主義者、一位業余數學家,還是一位發明家。他興趣廣泛:1888年至1891年間,他在自家地下室印刷了一份名叫《猶太旗幟報》的報紙;他對新興的航空科技很感興趣,還與萊特兄弟[6]有通信往來,20世紀00年代初,萊特兄弟來倫敦時還順道拜訪過他(我有幾位舅舅還記得這件事)。姨媽和舅舅告訴我,外公酷愛做復雜的算術題,躺在浴缸里沐浴時也會做心算。但他最癡迷的還是發明各種燈具——礦用安全燈、馬車車燈和路燈——很多還在19世紀70年代申請到了專利。
外公自學成才,博聞強識,對孩子的教育特別重視,尤其是科學教育,對9個女兒和9個兒子也都一視同仁。經他言傳身教,他的兒子中有7位追隨了他的腳步,選擇了數學和自然科學。而他的女兒大多選擇了生物學、醫學、教育和社會學等人文科學。其中兩位成為學校創始人,還有兩位成為老師。我的母親最初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有些猶豫。她還是個小姑娘時,對化學特別著迷(那時,她的哥哥米克剛成為一名化學家),但后來成了一名解剖學家兼外科醫生。她從未拋棄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和感情,也未喪失探究事物本質、條分縷析的欲望。因此,我孩童時期雖然有千奇百問,卻極少遭遇不耐煩或獨斷的回答,我得到的答案都是用心的總結,我盡管經常聽不太明白,但依然如癡如醉。我從小便受了鼓舞,要尋根問底。
我的舅舅和姨媽眾多,還有幾位叔伯和姑母,因此堂表兄弟姐妹有近百個;整個大家族基本都生活在倫敦附近(有幾位家人遠在美國、歐洲和南非),經常組織家庭聚會。從我記事起就一直很喜歡這種大家庭的氛圍,而刨根問底、追尋“科學”已經成為我們家族的一種特質,正如我們是猶太人或英國人一樣自然。我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幾個之一——在南非有幾位表哥、表姐,比我年長45歲——兄弟姐妹中已經有幾位成為科學家或數學家;有些只比我大幾歲的,也表現出對科學的熱愛。有一位是青年物理教師,三位在大學讀化學專業,還有一位早慧的15歲少年展現出了很強的數學天賦。我不禁想,或許我們身上都有一點那位老人的影子。
注釋:
[1]阿喀琉斯(Achille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和凡人英雄佩琉斯(Peleus)之子。參與了特洛伊戰爭,被稱作“希臘第一勇士”,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的主要人物之一。——編者注(本書以下腳注如無特別說明,均為編者注)
[2]修殿節(Hanukkah),亦稱“光明節”。猶太教節令。每年在猶太教歷基色婁月(公歷11月至12月間)25日開始慶祝,連續8天,紀念馬加比起義勝利后恢復對耶路撒冷圣殿的奉獻。該節日最主要的儀式是點燃燭臺的9支蠟燭,燭臺的最高1支是供點燃其他8支之用,第1天點燃1支,以后每天增加1支,直到第8天結束。
[3]1磅約合0.454公斤。
[4]安息日(Sabbath),猶太教每星期一次的圣日,教徒在該日停止工作、禮拜上帝。猶太教根據《圣經·創世記》關于上帝在6日內創造天地萬物,第7日(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休息的記載,定該日為安息日。
[5]禮定屠師(shochet,音譯索海特),猶太教中受過專門的屠宰動物訓練并獲得符合猶太屠宰法“司赫特”許可證的人。
[6]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美國發明家。哥哥是威爾伯·萊特(Wilbur Wright,1867—1912),弟弟是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1871—1948)。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首次試飛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動力、機身比空氣重、持續滯空不落地的飛機,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