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為什么孩子需要自驅力

01 無處不在的壓力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會義不容辭地守護孩子的成長,但教養這件事情,有時候會讓人喘不過氣來。

我們是孩子呱呱落地之后最先認識的人,孩子接觸世界的窗口和視角由我們帶來,孩子的發展始終與家庭緊密相連。但實際上,對每一個父母來說,都承擔著非常沉重的育兒壓力。

這些年來,我和我的團隊跟許多家庭進行過溝通交流,回答過的咨詢答疑已經有上百萬字。我自己也養育兩個孩子,他們每時每刻的成長和挑戰都是我觀察孩子的窗口。

和以前的孩子相比,新一代的孩子擁有更多的機會。他們的資源更多,看到的世界更廣,所接觸的社會變化更大,面對的競爭更激烈,會遇到更多不確定因素,以至于新一代的孩子面臨著自驅力越來越弱、人生目標越來越模糊的新危機。

新一代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1]顯示,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17.2%,重度抑郁7.4%。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趨勢:小學階段,重度抑郁的檢出率在1.9%~3.3%;初中階段,重度抑郁的檢出率在7.6%~8.6%;高中階段,重度抑郁的檢出率在10.9%~12.6%。

各年齡段的抑郁檢出率和得分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我總結了孩子身上常見的四種壓力,這些壓力可能來自孩子的父母、其他長輩、學校以及社會。提前了解這些,我們才能重新思考如何從零開始去孵化孩子的自驅力,讓孩子在未來的千變萬化中,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最終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直掛云帆濟滄海。

1.孩子的第一層壓力是無法從周圍獲得足夠的信任。

社會上時常會出現一個觀點:孩子不管不行,不盯不行。傳統教育觀點認為孩子必須得受教,成年人有義務教導孩子,孩子也有義務好好聽話。因此,當在教養中遇到問題時,成年人的傳統做法便是說教。很多父母會跟孩子說很多的道理,并且用成人世界的法則來要求孩子。當父母認為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雨時,甚至會人為地制造很多的挫折去打壓孩子。

實質上,這些做法都指向一個本質:成年人并不相信孩子有成長的內在動力。比起相信每個人的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習慣打壓孩子的成年人會更傾向于認為孩子是懶惰的、沒有動力的,也會更傾向于認為成長和學習的過程是不愉快的、反人性的,所以成人必須采取各種各樣的外在措施,才能保證孩子不偏離既定軌道,按照成人世界的規則來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充斥著太多的外部管控措施,比如獎勵、懲罰、成績排名、統計數據,以此來判斷一個孩子的發展狀況是否可控。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意義,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外部管控措施的過分強調實際上會減弱孩子的內在動力,讓孩子缺乏前進和成長的內在愿望。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4歲的孩子正開心地與她所有的玩偶玩耍,并告訴你她所有玩偶的名字、外觀、性格,邀請你和她的玩偶玩“過家家”。這個時候,你卻提出一個建議:如果孩子能夠把玩偶按照大小順序來進行排列,就獎勵孩子一個棒棒糖。這時會發生什么事情呢?你會發現孩子最初的那種純粹的、不帶任何目的的游戲狀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為了贏得一個棒棒糖,孩子開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停止想玩“過家家”的念頭,讓自己按照成人的要求進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便是成人用一個棒棒糖操控了孩子的行為,削弱了孩子本身的內在學習狀態,讓孩子本來的沉浸式學習體驗完全消失了。

目前的社會文化中,這樣的情況反復上演,這和我們接受的一些固有觀念是分不開的。比如傳統觀念會更傾向于素質教育就是在瞎玩,興趣愛好的孵化就是在浪費時間。孩子的所有時間都應該花在背誦、默寫、學語文、學數學、學英語等看起來對考試有利的事情上。如果一個孩子告訴你,他更想去上技校而不是考取一所高中,那就是反叛的、不理性的決定;如果一個孩子告訴你“過家家”是他最喜歡的游戲,那就是玩物喪志的想法。這些偏見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極其明顯的。

2.孩子的第二層壓力是成人世界對孩子生活的絕對控制。

有很多孩子一直在背負著大人的期待前行。這種背負是無孔不入的,比如孩子每天幾點起床、穿什么衣服、幾點吃飯、何時學習、學什么內容、能玩什么不能玩什么,再到生活中和誰交往、選擇什么興趣班、選擇什么專業、考哪所大學,甚至到了成年時期,孩子跟誰戀愛結婚、婚后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工作還是全職、是生一個孩子還是多個孩子……有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控制行為讓人唏噓不已。它不僅發生在孩子身上,甚至連成年人都沒有機會逃離。

當孩子的生活被控制纏繞住時,就像一張網套住另一張網,你會發現孩子是沒有喘息空間的。如果把人生之旅比喻成自駕的過程,在控制模式中,成人是主控者,可以在駕駛座上任意選擇目的地、速度和播放的背景音樂,而孩子只是作為乘客隨行。

一個從來沒有在主駕駛座上握過方向盤的孩子,他們又將如何學會自我驅動呢?

習慣在方方面面控制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三個深層次的心結。

第一個心結是壓力。因為工作和生活的不如意,讓父母失去了自己對工作和生活的掌控感。掌控感的缺失會引發成人心中的怨恨、慢性壓力和焦慮。這些負面情緒是會流動的,它們會透過一些表情、語言、信號和行為傳染給孩子,讓孩子不得不承受來自成人的層層壓力。越焦慮的父母越傾向于控制孩子,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第二個心結是欲望。父母內心極其希望孩子成功,或者渴望通過孩子的成功來證明自己是成功的。父母習慣把“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當成“孩子應該認為重要的事情”,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如此嚴格地管理孩子的課外時間,并且給孩子安排非常繁忙的日程計劃。哪怕孩子對此提出抗議,但在父母的規劃里,這些抗議都是無效的。

第三個心結是恐懼。恐懼激發了父母想要徹底控制孩子的想法,他們會把“控制”錯誤地認為是一種“保護”。他們會在潛意識中認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情要害怕,比如事故、疾病、陌生人——這些事情可能是災難性的。除非自己能全方位地幫孩子安排好,否則孩子不可能順利成長,這是大多數習慣控制孩子行為的父母內心所想。但這樣的成長過程對雙方來說都是痛苦的,孩子成了父母期待的替代品,父母剝奪了孩子獨立的權利。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期望會完全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的所有表現都會被看成父母的面子。

3.孩子的第三層壓力是時刻處在競爭和考核之中。

我在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讀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期間,修讀了諸多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知識。我先后從事過醫院社工、心理咨詢、兒童教育和家庭教育課程研發等工作,十年來接受的專業培訓都在研究孩子和成人的發展狀況。在學術領域,我們有很多的評估量表來判斷孩子是否達到或高于某條基準線。我們需要這些專業量表,因為它們給我們提供了客觀的參考依據。不僅在心理學領域,在宏微觀經濟領域,我們也會通過很多統計數據來判斷一個區域的發展狀況;在各行各業的經營過程中,我們會通過營收數據、調查問卷和服務評定等方式來跟蹤企業是否處在健康發展的狀況中。在專業領域,數據和分析量表是很常見的輔助工具,基于這些工具的支持,我們的服務會更加精準,提供的策略也會更加有效。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把分數和考核當成孩子發展的唯一標準,當成人和教育者用“唯分數論”“唯結果論”去看待孩子時,就會讓孩子變成流水線上的產品,導致孩子所處的環境充斥著冷冰冰的競爭。和自己同學的對比、學校的分數排名、比賽的名次順序、多胎子女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排名等,考核無處不在。

如果養育成了一刀切的流水線工作,那些不符合流水線生產標準的孩子就會開始認為自己是落后的、愚蠢的或者是無能的產物。受到這種想法影響的孩子會時常處在恐懼之中,擔心如果不比別人好、不比別人分數高、不比別人走得快,自己就是沒有價值的,就會被社會淘汰,被父母拋棄。這種圍繞在孩子身邊的、持續高壓的競爭和對比,會讓一個本該充分享受成長、使自己實現價值的孩子體會不到生活的美好。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養育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近幾年,國際知名大學排行榜的數據顯示,大學現在越來越看重學生的綜合能力指標,意味著需要孩子有穩定的綜合表現,需要孩子是一個有自己獨特之處的人,而不是流水線上打磨的模板,哪怕再精致也只是空心的雕塑。

4.孩子的第四層壓力是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強烈。

在如今這個緊張的、高壓的、快速運轉的社會,無論孩子還是成人都處在極其忙碌的狀態里。一方面,孩子白天要上學,一堂課接著一堂課;放學后有功課要做,有課外活動要參加,有家庭事務要參與,甚至有興趣班和補習班在排隊等著孩子。另一方面,我們成人在大部分的時間里同樣非常忙碌。我們要張羅生計、處理生活中各種瑣碎的難題,要應付工作中的各種項目,要檢查孩子的作業、管理孩子的學業、處理學校老師的反饋,甚至會因家庭瑣事而和自己的伴侶吵架。這種一環扣一環,每個環節互相拉扯的生活節奏特別不利于父母和孩子建立持久的、穩定的情感聯結。

你還記得上一次和孩子深度談心是什么時候嗎?還記得上一次帶孩子去戶外無拘無束地玩耍是多久之前呢?孩子和你說過的異想天開的故事你還記得多少?最近一次和孩子一起做傻乎乎的事情,一起隨意大笑發生在何時呢?孩子會主動跟你說他的小秘密嗎?你會主動跟孩子說你的小秘密嗎?……這些問題都反映了一個家庭的親密關系狀態。我們的孩子越來越缺少愛的維系場所,也越來越缺乏社交情感的聯結。大家的時間表都很緊湊,像陀螺一樣連軸轉,無法停下來,以至于我們缺少了足夠的留白時間,可以讓心靈得到喘息,讓情感得以交流。

一方面,如果孩子從小缺失建立親密關系的聯結機會,缺失足夠的社會情感學習機會,那么孩子就很難有耐心去處理比較大的情緒和關系沖突,這會影響孩子在學校里的狀態和學習效果。情感關系上的不安全感會引發更多的欺凌、攀比、拜金、冷漠、攻擊等惡性事件。

另一方面,缺少足夠情感交流的家庭關系更容易制造沖突。一個沒有動力上學的孩子,可能會和天天對孩子吼、催孩子起床去上學的父母發生激烈的矛盾;一個沒有心思寫作業的孩子,可能會和要孩子立刻做完作業的父母爭執不休。這種沖突不僅會發生在家庭里,也同樣會發生在學校里。很多在課堂上調皮搗蛋的孩子往往反映了他們在家庭關系中親密感的缺失。由于在家庭關系中和父母長期處于對立狀態,孩子無法學會如何在學校或者社會中和他人和睦相處。

聯結、歸屬、依戀、親密、關聯,這是人類繁衍的基本需求,也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心靈安全地基。缺失了家庭關系中親密感這層牽系,孩子就如同懸空的閣樓,壘得越高,崩塌得越快。千瘡百孔的心靈是沒有能量去自我驅動成長的。

練習 自驅力家庭氛圍自測

討論完孩子常見的四種壓力后,我們再看看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的家庭氛圍。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學會自我驅動成長,那我們要試著思考一個核心問題:我們家庭的自驅力氛圍是怎樣的?

下面九道自測題請你快速回答一下。符合你的家庭狀況的,回答“是”;不符合你的家庭狀況的,回答“否”;不清楚或者不知道的,回答“不知道”。


1 你知道哪些事情是你的孩子能夠勝任的?列張清單,你能連續列出幾項?

2 你有沒有試過問孩子,哪些事情是他/她曾經覺得自己能勝任,但是現在卻勝任不了的?

3 當你制訂家庭旅行計劃,或者給孩子過生日時,孩子選擇和參與的機會大嗎?

4 你有沒有試過跟孩子聊聊生活中的壓力,以及自己是如何應對這些壓力的?

5 你有沒有試過跟孩子說“你才是最懂自己的人,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6 你有沒有試過問孩子,關于生活、學習、家庭關系的先后順序,比如“回到家之后想做什么”“你想如何安排家庭作業的完成順序”“周末想讓爸爸媽媽帶你做什么”“有沒有感興趣的活動”等等?

7 孩子是否有記日記、涂鴉繪畫的習慣?

8 你有沒有試過給孩子做決定,雖然結果并不理想,但是你第一時間就和孩子進行了總結呢?

9 你有沒有試過和孩子討論有關“責任感”的話題?


在你的回答中,“是”的答案越多,就說明你的家庭自驅力氛圍越強;而“否”以及“不知道”的答案表示這些都是你家庭關注的盲點。

注釋:

[1]傅小蘭,張侃,陳雪峰,等.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图木舒克市| 章丘市| 谢通门县| 宜良县| 阳朔县| 封丘县| 依兰县| 大英县| 义乌市| 迭部县| 页游| 车致| 驻马店市| 洱源县| 富源县| 灵璧县| 安龙县| 独山县| 攀枝花市| 正安县| 蓬溪县| 泌阳县| 萨迦县| 全州县| 西畴县| 资源县| 长治市| 大连市| 来凤县| 侯马市| 汽车| 农安县| 滨州市| 泗水县| 临朐县| 普安县| 延吉市| 苍溪县| 当雄县| 砀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