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技安全:戰略與對策
- 王宏廣 張俊祥等
- 1053字
- 2023-09-19 17:00:38
第二節 科技安全制約生命安全
面對小小的新冠病毒,不僅是缺乏技術的發展中國家無能為力,許多發達國家也捉襟見肘。病毒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待多久,會不會再來?病毒是不是人造的,會不會長期存在?科學家難下結論,公眾更是一知半解。這一切都說明,生命安全的鑰匙還沒完全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對生物世界的了解仍然是冰山一角。因此,科技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生命安全。生命安全是健康問題、科學問題,更是關乎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問題。為了應對自然界生物引發的傳染病、恐怖分子發動的生物戰,人類必須做好長期與病毒做斗爭的準備。
歷史的經驗證明,人類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從根本上找到戰勝疫病的有效途徑。在抗擊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傳染病時,科技都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抗生素、疫苗、電子顯微鏡、基因測序技術等為人類抗擊傳染病發揮了核心作用。
生命的長度和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伴隨著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等的不斷突破,各種疫苗、維生素類藥物、激素類藥物和抗生素類藥物被不斷發明和應用,還有抗體藥物和免疫治療等治療手段的增加,人均預期壽命穩步增長。自1840年以來,最高預期壽命幾乎呈線性增長,平均每年增長約0.25歲,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世界人均預期壽命大幅度增長(見圖2-1)。21世紀初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一半,而20世紀50年代初僅有不到5%,50%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40歲。[1]

圖2-1 世界人均預期壽命變化
資料來源:聯合國,https://population.un.org/wpp/。
從國際上看,1918—1919年西班牙大流感累計傳染全球近半人口,發病率達20%~40%,病死率達2.5%~5%,2 000萬~5 000萬人死亡,遠遠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人數。[2]但新冠肺炎疫情,截至2022年11月27日,全球已報告6.37億確診病例和660萬死亡病例。[3]相比西班牙大流感,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下降了近90%,沒有醫學水平的提升、醫療設備的改善、疫苗和藥物的使用,死亡率不可能如此大幅度下降。
雖然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國在檢測試劑、疫苗研制、大數據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中國的科技創新與老百姓對健康不斷增長的需求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為了保障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的人民生命安全,中國迫切需要保障科技安全,特別是亟待加強重大藥物研發、高端醫療器械開發、防控傳染病技術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1]任強.近50年來世界人口期望壽命的演變軌跡[J].人口研究,2007,31(5):75-81.
[2]周劍芳,楊磊,藍雨,等.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H1N1)病原學概述[J].病毒學報,2009,25(B05):4.
[3]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weekly-epidemiological-update-on-covid-19---30-november-2022。
- 國家治理新使命:構建我國海外投資權益保護體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市場、貨幣與資本的理性基礎
- 行政治理扶貧:對精準扶貧實踐邏輯的案例考察
- 政協智慧:聚焦經濟新常態和全面深改路
- 中國經濟特區發展(1978~2018)
- 構建高效團隊:基于領導行為的視角
- 讀懂未來中國經濟:“十四五”到2035
- 中國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戰略
- 中國改革開放與發展實踐叢書:中國式反貧困模式演進與實踐
- “雙碳”目標下綠色技術市場推廣問題與策略
- 2022—2023年中國原材料工業發展藍皮書
- 中國經濟短期波動對長期增長趨勢的影響機制研究
-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中原經濟區為樣本
- 社會企業評論(2013年卷 總第1期)
-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9: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金融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