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癥病人怎么吃?(譯文科學)
- 王興
- 1492字
- 2023-09-19 11:38:52
01.照搬西方模式,是最懶惰的科學
我之所以沒有把西方的飲食指南直接翻譯過來,正是因為照搬完全不可取。我們可能不懂西方先進的營養科學,西方人也很難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浪漫。
美國人生了病之后是怎么吃的呢?有人說美國人皮實,得了病好得快,這個我是同意的。以我們胸外科為例,手術之后,中國人至少要虛弱個一兩天之后看起來才像個正常人,但是美國人經常是上午剛剛做完肺的手術,下午就可能會自己拎著引流瓶在樓道里跑步,做蹲起和俯臥撐,這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我們也知道美國人生產之后往往會喝他們最常喝的冰水,產后也不需要坐月子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人種之間的體質當然會有差別,美國白人在力量、速度等多個方面也并不及黑人,美國人飲食方式上以高熱量、高蛋白著稱,把牛肉當米飯一樣吃,所以很多中國姑娘總有肥胖焦慮,但是很少有人能胖到美國人的地步。另一方面,美國人對健身也更熱衷,無論男女都更愛好健身,因此總體來說,身體普遍要比中國人更壯實,在外科的感受會更明顯。
綜上,我們不難糾正之前的一個錯誤觀念——美國人的術后康復都得益于規范、科學的飲食。身體素質和肌肉含量的優勢可能在其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而非僅僅由飲食單方面決定的。
在吃的方面,美國人主要做到了四個字——科學,無趣。
說他們科學,是因為所有的食物都是設計好的,只要按照比例和重量加進去就可以了。西方人,習慣把所有的食物擺放在一個盤子里面,不但可視化效果好,還可以很輕松地計算出進食的熱量、蛋白質含量、維生素含量是否達標。無論是家屬還是醫生,都可以很輕松地根據食物判斷病人的攝入量,從而進行飲食調整上的指導。但是中國的飯菜多數是桌餐,例如四菜一湯,你很難通過桌上的菜判斷出一個人進食的量。四個菜我未必都吃了,一盤土豆燒牛肉我也許挑食就只吃了牛肉,蔥和蒜作為配菜經常是不吃的,一個桌子上每個人吃的量都不完全一樣。
但是在科學的同時,他們的飲食也實在是單調無趣。永遠是一樣的東西,變化的只是不同的排列組合。但是中國人就不一樣了,一盤菜當中就有數種食材,采用不同的烹飪方式進行組合。每道菜也都是五顏六色的,甚至連造型都有可能直接撩撥人的食欲。正是這些才使得扶霞·鄧洛普成為一個中餐迷,她自稱是有“四川舌頭”的英國人,創作了《魚翅與花椒》和《尋味東西》。
這里給大家看一個美國人的菜譜(摘自美國癌癥研究所官方網站):
高蛋白、高熱量的奶昔
“營養強化乳”——就是低脂牛奶加入低脂牛奶粉(增加蛋白含量)
果奶
經典的早餐奶
桃味乳酪
雞肉白豆湯
火雞通心粉湯
辣醬西藍花湯
土豆湯
這份食譜沒有給我帶來任何食欲,似乎美國的飲食文化比我國落后了幾千年(事實也確實如此)。他們只是把看上去很有營養的兩種食物強行混在一起就算一道菜。所以我們出國的時候,盡管有時候語言不通,看菜譜也能夠大致判斷出是什么,無非就是“××肉+××菜”而已,不像中國的菜譜,光看名字根本看不出來,如果強行翻譯,連意境都消失了。例如,佛跳墻、夫妻肺片、毛血旺、紅燒獅子頭等,光是名字就可能讓人胃口大增。更不用說婚宴時各類夸張到猜不出到底是啥的名字,例如早生貴子(花生仁棗羹)、比翼雙飛(酥炸鵪鶉)、鴛鴦枕(什錦燴蔬菜),等等。
在我看來,我們唯一要借鑒國外的,是這種健康的飲食理念。人需要攝入多少糖、多少蛋白、多少微量元素,之后的實操層面,靠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就足夠了。
很多時候病人說正在化療,胃口不好,我都會建議他們回家沒事看兩集《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中國人,在吃的方面一定要有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是從祖輩代代傳下來的、扎根于我們血液和靈魂當中的財富。作為癌癥病人的家屬,我們有理由,也有能力,讓他們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