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癥病人怎么吃?(譯文科學)
- 王興
- 1229字
- 2023-09-19 11:38:51
序
我的學生每次跟我出門診的時候,總是覺得我啰唆。我能理解,誰看病看到大中午一兩點餓著肚子時還會心平氣和地回答那些已經回答了一上午的問題呢?什么“發物能不能吃”“手術后能不能吃辣”……
我會。
我會這么說:“女士,我這是第四次回答您同一個問題,我再回答一遍,您聽一下。”
即使做了30多年的外科醫生,至今我在門診的時候,還會詢問病人平時喜歡吃什么,是怎么吃的。一方面是想通過大量的臨床數據來推測是不是有某種食物會誘導癌癥的病發,一方面也希望能及時糾正病人一些不科學的觀念,讓通過手術治好的病人能吃得科學,提高術后的生活質量。在整個癌癥治療過程中,手術自然是最重要的一環,但手術能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最低的并發癥率和最高的治愈率,是需要病人在術前術后的方方面面多加注意的。只有醫生和病人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好的結果,而不是靠醫生一個人。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也曾生過大病,能理解病人和家屬的心情。2010年的時候,我因為肺梗死被搶救過,也住過院,做過各種檢查,從患病到康復,完整體驗了作為病人時的恐懼心理。肺梗死不是我的專業領域,因此我很在意主治醫生說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我會有很多問題,希望去請教那些醫生,也就是我的老伙伴們。我可以提問,也知道怎么提問,但普通的老百姓能夠請教醫生的時間,也許只有門診那短短的十分鐘,甚至更短。
我執筆衛生部刊發的《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指南》時,不少內容是結合國內情況來寫的。我當然知道國際指南是怎樣的,但是我更知道,把國外的醫療指南一成不變地照搬到中國來指導我國的醫院和醫生行醫,是不現實的。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和醫療發展水平還不均衡,很多縣醫院達不到國際指南要求的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很多病人的經濟實力不能夠讓他們上來就做世界上最頂尖的同時也極為昂貴的檢查。如果照搬國際標準,不但不能讓更多的老百姓接受到最適合的治療,反而會給他們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在吃上面也一樣。中國的飲食結構多種多樣,要像西方人那樣吃牛排漢堡、頓頓計算熱量,我們中國人的胃是不適應的。中國臺灣的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第一版的繁體中文版,我相信這正是有更多的海外華人華僑需要它,卻無法從當地獲取自己身體認可的營養所致。
這本書是我的學生王興博士為中國的癌癥病人量身定做的“飲食指南”。作為癌癥病人的家屬,我們應當怎樣合理地照顧病人?身為中國人,癌癥病人的家屬又應當做哪些飲食上的調整,來降低自身癌癥的患病率呢?這本書曾經出過一個版本,是我和王興一起寫的。之所以再版時由他獨立完成本書,是希望能夠徹底釋放這個家伙的創造力,希望他用自己更真實、更新穎的故事讓這些知識內容煥發新的活力。
我曾經和王興說,第一本書我們寫了個《肺話》(廢話),第二本我們不如寫個《食話》(實話),第三本再出個《屁話》,基本就全了。我們就是致力于給老百姓講講吃喝拉撒當中的那些講究,說一說醫生的大白話。我們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和老百姓說科學,而是要用最接地氣的方式給他們講故事。
楊躍
2022年9月13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