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世的“資本論”(譯文坐標)
- (日)齋藤幸平
- 580字
- 2023-09-19 11:40:04
被外部化的環境負擔
簡單來說,通過擴展沃勒斯坦的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中心地區從邊緣地區掠奪資源,同時又將經濟發展背后隱藏的成本與負擔等轉嫁給了邊緣地區。
以日本人飲食生活中的隱形主角棕櫚油為例。棕櫚油不僅價格低廉,而且難以氧化,所以常被用于加工食品以及點心、快餐等。
棕櫚油產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棕櫚油提取自油棕,進入本世紀后,油棕的種植面積已經翻了一番,而對于熱帶雨林的胡亂開發加速了對森林的破壞。
棕櫚油生產的擴大,帶來的可不僅僅是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破壞。大規模開發給依賴熱帶雨林自然資源生存的人們帶來了破壞性影響。比如把熱帶雨林開墾為農莊,結果導致土地被侵占,肥料、農藥被排入河流之中,河魚減少。原本依靠河魚獲取蛋白質的當地人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模式,而且相較過去,金錢變得更為必要,這就導致他們最終把手伸向了猩猩、老虎等瀕臨滅絕的物種,通過非法捕獵來換取金錢。
因此,中心地區廉價、便利生活的背后,不僅是對邊緣地區勞動力的榨取,更是對資源的掠奪以及對隨之而來的環境負擔的轉嫁。
所以,環境危機所造成的損失并非平均分攤到地球上的每個人身上。與糧食、能源以及原料的生產、消費相關的環境負擔也被不平等地分配了。
按照萊森尼希用“外部化社會”一詞來譴責發達國家的說法,我們富裕社會的前提條件就是把負擔轉嫁給“遠方某處”的人與自然環境,又不去支付實際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