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賞功罰罪,勉勵眾將
- 晚唐:歸義天下
- 不可言狀的姚佳辰
- 2052字
- 2023-10-27 16:55:31
就在張承奉準備班師之際,河西節度副使、瓜州刺史乞祿論派人送來信函,他在信中言辭懇切的向張承奉請求辭去河西節度副使一職。
明眼人都知道,當初張承奉攻取涼州,以乞祿論為河西軍節度副使,只不過是權宜之計。
乞祿論對此同樣心知肚明。
與其保留有名無實的副使頭銜,引得張承奉的猜忌,倒不如以退為進,自己主動請辭,向張承奉表示順服,贏得他的信任。
張承奉順水推舟,同意乞祿論的辭呈,只保留他瓜州刺史一職,由乞祿論執掌瓜州政務。
同時,張承奉向朝廷上表,為乞祿論請封爵位,以此作為回報。
又以范欺忠為河西節度副使,兼涼州刺史。
隴右節度副使張文徹兼任蘭州刺史。
若是換作以前,哪怕是張文徹、范欺忠這樣的心腹,張承奉也不敢讓他們以副使的身份兼任軍府所在地的刺史。
在河西、隴右施行軍政分離之后,刺史不再掌握兵權,自然也就沒有這種顧慮了。
張承奉的調整不僅于此,他在各軍設置指揮使、軍使。
指揮使負責領軍作戰,以及軍隊的日常操訓,而軍使則負責軍中的賞功罰罪。
此舉,自然是為了避免統兵大將擁兵自重,既掌握指揮權,又能依靠罰賞,籠絡將士,根植自己的勢力。
張承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晚唐藩鎮的風氣就是這樣,若是不加以分治,等軍頭們坐大,就連節度使都有可能被他們裹挾。
就是因為晚唐、五代被軍頭們霍霍怕了,北宋才走向了以文制武的極端。
張承奉為了不影響軍隊的戰斗力,還是由指揮使們負責軍隊的日常操訓,以避免出現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窘境。
而在戰時,軍使并不隨軍,賞罰權力移交給指揮使,直至戰后再由指揮使歸還。
這就涉及到一個令出多門的問題,自古以來,便是軍中大忌。
軍使憑借執掌賞罰之權,在軍中積累威信,難保不會在戰爭期間,借此與指揮使爭權。
因此,張承奉以熟悉軍務的文官出任軍使。
而指揮使如果在戰時沒有賞功罰罪之權,何以震懾三軍,領軍作戰。
當然,最終的封賞,無論是軍使,還是指揮使,都得報請張承奉,由他來拍板定奪。
至于罰罪,只要是關系到人命的,哪怕是指揮使執掌刑罰,也得在戰后補交一份報告,詳細說明。
張承奉身兼皋蘭、赤水、牙兵三軍指揮使、軍使。
這三支軍隊,也是河隴軍的主力部隊。
皋蘭、赤水共計5萬3千人,占據河隴將士的三分之一還要多,他們來自于各州,都是從諸軍之中選拔出來的精壯。
張承奉在涼州期間,則由隴右軍府負責皋蘭軍的操訓,若是他在蘭州,則由河西軍府管理赤水軍。
至于牙兵,作為節度使的親兵,無論是去往涼州,還是蘭州,張承奉都得將他們帶在身邊。
這固然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考慮,對于牙兵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榮譽。
只需要牢牢把握住這三支軍事力量,就不會有軍頭能夠翻天。
當然,在張承奉這么防備之下,也很難出現難以管制的軍頭。
張承奉在離開蘭州之前,以羅通達為平涼軍指揮使,鎮守渭州。
以宋惠信為大斗軍指揮使。
以龍突騎為隴南軍指揮使。
以張良真為宕昌軍指揮使。
以閻子悅為莫門軍指揮使。
以張大慶為鎮西軍指揮使。
以莫賀阿啜為河湟軍指揮使。
以曹仁貴為豆盧軍指揮使。
以渾鷂子為玉門軍指揮使。
以陰仁貴為建康軍指揮使。
以龍拂延為寧寇軍指揮使。
......
張承奉只留張進達在身邊,負責安排他來往涼、蘭二州的宿衛工作,同時,在實際上兼領義從軍。
各軍指揮使,張承奉首先考慮的是忠心,其次才是能力。
就現階段來說,其中有些人在能力上來說,難當大任。
但他們并非愚笨不堪,只是沒有得到鍛煉的機會,欠缺經驗罷了。
不是所有將領,都能像韓信、霍去病他們那樣,初上戰場,就能展露鋒芒,震驚世人。
張承奉期待能夠看到他們在鎮守各地期間,積攢經驗,厚積薄發。
平日里練的,不僅是兵,還有將。
張承奉布置給他們的任務并不重,除了威懾地方,負責操訓之外,有外敵入侵,若是敵人勢眾,則固守待援即可,不需要他們領兵出城迎戰。
在各地指揮使們向張承奉請辭,分往諸軍赴任之時,張承奉勉勵他們閑暇時多讀些兵書,并且表示,往后每次召見,必會考校他們讀書的收獲。
眾將聞言,無不叫苦,尤其是河湟軍指揮使莫賀阿啜,他一個回鶻人,又怎么認得漢字。
張承奉見狀,語重心長道:
“我任用你們為將,頗有任人唯親的嫌疑。
但今后,各軍指揮使,能者上,庸者下。
你們是我的舊部,如今占得先機。
可若是在鎮守州縣期間,不愿精進自己,整日沉淪于酒色之中,荒廢軍務,自會有能者頂替。
等到將來,被曾經的部下后來居上,反壓一頭,就不要怨恨本王不念舊情,喜新厭舊。
這是張某的肺腑之言,還希望諸君能夠時時警醒自己。
我也愿與諸君許諾,有朝一日,若能匡扶帝室,我必許諸君開國公,以傳子孫后人,榮華富貴無窮盡!”
眾人聞言,一改之前叫苦不迭的模樣,無不為之振奮。
就連莫賀阿啜也在嚷嚷著要找人教導自己認字。
張承奉把道理說得這么透徹,他們又何嘗聽不明白。
如今河隴軍的勢頭這么好,若不能繼續提升自己,早晚是要從張承奉的身邊掉隊。
無論是為了后人的富貴,還是自己的權勢,都得要努力用功。
他們毫不懷疑張承奉的許諾。
能以沙、瓜二州,不足一萬將士,在短短三年間,有了如此規模,這些親信們都是看著張承奉一步步走到今天。
他們盲目的信任張承奉。
張承奉見眾人反響積極,如釋重負。
如果可以的話,他也希望能與這些人同甘苦,共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