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城并不大,早上發生在集市的事情,到正午時分,已經傳遍了全城。
官員們私底下交頭接耳,議論著他們剛聽說的這則趣聞。
廂房內,沙州長史范欺忠聽著院子里的那些議論聲,忍不住向好友,節度判官王忠忠抱怨道:
“張文徹枉為人師,我們請他教導使君,結果他倒好,盡教一些旁門左道。”
在古代,直呼姓名是非常無禮的事情,也能瞥見范欺忠內心的不滿。
王忠忠聞言笑道:
“范兄可莫要冤枉了他,張瓜州哪有這等手段。
要我說,使君這一手,著實是妙招。
寧肯自己節衣縮食,也不愿軍民受苦。
僅此一句,誰不稱贊使君愛民如子,將士又怎敢不為使君效死于前。”
范欺忠嘆氣道:
“王兄所言,我又如何不知。
下愚而上詐,我只是擔心使君誤入歧途,早知今日,就不該讓張文徹充當西席。
為師半載,不能將使君引上正道,誤人子弟!”
在范欺忠看來,張承奉自然是沒錯的,他還只是一名少年,都怪那張文徹,沒有好好教導。
王忠忠正欲再說些什么,卻見一旁的沙州司馬羅通達欲言又止,于是問道:
“羅司馬可是有話要說?”
范欺忠聞言,也將目光看向羅通達,只見羅通達拱手道:
“二位長者,羅某有一言,不吐不快。
今日使君召見羅某,曾言:‘使于作偽,終于無恥。’
可見使君并非不清楚其中危害,之所以為此者,不過是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罷了!”
范欺忠與王忠忠都不由自主的直起了腰身,范欺忠激動道:
“好!好一個‘始于作偽,終于無恥!’
使軍并非不明事理,而是老夫杞人憂天。”
王忠忠卻面露疑惑:
“好端端的,使君怎么會突然說起這些?”
羅通達啞然。
范欺忠也被勾起了好奇,畢竟張承奉做事,沒必要專程去向羅通達解釋。
王、范二人詢問原因,奈何羅通達守口如瓶,就是不愿談及詳情。
然而,事情很快就有了解釋。
節度使衙門有專門的后廚為官員們提供午膳。
張承奉自然也是在府衙用膳。
他的桌案上擺放著食器,餐盤里有葷有素。
張承奉卻只吃素菜,肉食連碰都不碰,羅通達見狀,好奇問道:
“使君何不食肉?”
眾人紛紛看向張承奉,若不是羅通達突然問起,他們也沒有注意到張承奉只在吃些素菜。
正所謂食不言,寢不語,嘴巴正在咀嚼飯菜的時候,就不能開口說話。
張承奉慢條斯理的咽下飯菜,向眾人解釋道:
“此肉甚佳,可謂色香味俱全,佳肴在前,我不敢獨享,正要遣人送回府中,請姨娘們品嘗。”
范欺忠聞言,眼角抽搐,他想要說些什么,可看著廳堂中的眾人都在為張承奉的孝悌而動容、稱贊,也只能閉上嘴巴,埋頭干飯。
張承奉當然知道,滿屋子都是人精,自己裝模作樣,豈能瞞得過他們。
但這場戲,并不是演給官吏們看的。
而是要通過那些忠于自己的喉舌,替他四處宣揚。
讓沙、瓜二州的軍民知道,他們的節度使,不僅愛民如子,生活儉樸,同樣恪守孝道。
而孝道,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哪朝哪代,都屬于政治正確的范疇。
哪怕是在后世,都有許多人對明星的人設深信不移。
又何況是范欺忠口中‘下愚而上詐’的那些普通百姓。
當然,眾人在驚嘆張承奉生性至孝的同時,也將目光望向了羅通達,似乎在說:
想不到你羅通達濃眉大眼,平日看上去正兒八經,居然也在給人當托。
羅通達面色如常,全然不顧旁人詫異的眼神。
他起初當然是不愿意配合張承奉演戲,可一想到張承奉沒有找范欺忠、王忠忠,而是找上自己,也代表著自己在張承奉心中的地位與份量,甚至要高過二人。
不就是配合上位者演戲,有什么好丟臉的。
古往今來,干這事的人多了去了。
實際上,沙州的官員們并不反感張承奉給自己立人設。
有得必有失,既然立了這些人設,便會有相應的條條框框限制著他的行為。
譬如張承奉如今表現出的這些特質,固然讓他贏得了沙、瓜二州軍民的擁戴。
但也使他不能剝削民眾,恣意享樂,生活上還需要勤儉節約。
張承奉作為沙、瓜二州絕對權力的持有者,能夠制約他的從來都不是《唐律疏議》。
而是心中的道德。
沒有道德的約束,劉宋、高齊的君主們向世人展示了統治者的下限。
反之,哪怕魏徵犯顏直諫,氣得李世民怒罵:‘會須殺此田舍翁!’
但到頭來李世民還是得強忍怒氣,在皇后的勸說下轉怒為喜。
畢竟作為明君,可不能因為忠言逆耳,而擅殺大臣。
就算是范欺忠,他也只是不希望看到張承奉愚弄民眾,而并非反對他給自己打造這些人設。
無論怎么說,一個熱衷于博取贊譽的統治者,總好過那些心中沒有敬畏,橫行無忌的人。
張承奉用過午膳,肉食也被親隨送往了張府,進獻給他的姨娘們。
“諸位慢用。”
張承奉起身離席,往回廊散步。
常言道: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張承奉年紀輕輕,倒也深諳養生之道。
“使君!”
身后傳來呼喊,張承奉回頭看去,原來是范欺忠匆匆追了上來。
“范長史走慢些,飽腹之后,不宜疾行。”
張承奉簡單的關心,卻讓范欺忠感覺到心底一暖。
不等范欺忠說明來意,張承奉笑著問道:
“范長史可是要直言規勸?”
剛剛才在廳堂里演了一場戲,范欺忠就跟了過來,還能是為了什么事。
范欺忠頷首道:
“使君,愚弄百姓不過是小道,不可沉溺其中。
真要使得百姓愛戴,將士歸心,還是應該腳踏實地,用心治理,使民眾豐衣足食,這才是長久之計。”
張承奉收起了笑容,向范欺忠鄭重的躬身一禮:
“范長史所言,發人深思。
我聽聞,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承奉年少,往后行事若有差錯,還請長史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