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思議的中國香:宋韻風骨,聞香悟道
- 黃珊珊
- 6772字
- 2024-04-10 17:22:10
(四)宋元:聞香悟道,清致風雅
宋朝時期,中國的香文化發展達到了頂峰。熏香以皇室貴族和文人士大夫為主要群體,市民生活中也時時可見香的身影。
宋初開始,政府在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方設立市舶司以掌管海外貿易,市舶司按照比例抽取或者低價買入進口貨物,所得貨物除了供應官府之外,還可以繼續銷售。這類貿易十分興盛,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財政收入。宋代造船技術發達,海上貿易繁盛,北宋于開寶四年在廣州設立了專管海上貿易的市舶司,對香料貿易執行專賣制度,香料進出口量占對外貿易額的首位,也是朝廷經費的重要來源。甚至出現了專事海外香料運輸貿易的“香舶”。1974年,福建泉州灣出土的一艘大型宋代沉船,就是所謂的香舶,船上載有龍涎香、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胡椒等各類香料?!端问贰な池浿鞠隆吩疲骸八沃涃M,茶、鹽、礬之外,惟香之為利博,故以官為市焉。”政府抽買香料以獲利,甚至以此充作軍餉。
1.從《清明上河圖》看宋人的香生活
北宋時期由于海上貿易的繁榮,香料逐漸進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宋元時期,是香文化從貴族走向民間、從書閣走向市井的重要階段,印香、香墨、香茶及添有香料的各種食品開始進入市井生活、百姓人家。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展現了當時北宋都城汴京中的熱鬧的市井生活,其中能直接觀察到的與香有關的店鋪就有“劉家上色沉檀揀香鋪”和出售香丸的“趙太丞家醫館”。而在不起眼的地方,宋人還流行佩戴香熏飾品、飲香料釀制的美酒、以香湯沐浴,熏香之習蔚然成風。
(1)香料鋪
《清明上河圖》的“劉家上色沉檀揀香鋪”這個招牌中,“上色”意為上品,“沉檀”即沉香與檀香,“揀香”指乳香中質地稍濁者,合起來就是專賣上品沉檀乳香的香料鋪。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有數十家像這樣專營香料的店鋪,除經營進口香料外,也出售各類合香香品,形式不僅限于熏燒的香丸香餅,也有香囊、香珠串、軟香一類的配飾。如果碰到民間不可得的宮廷異香,就會有合香家調和諸香來模擬它的香氣,如《香譜》中記載的擬“龍涎香”和“篤耨香”。集市上還有流動的香人、香婆為富貴人家上門行香,“供香印盤者,各管定鋪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請香錢”。
香料鋪中出售的香珠,也是宋朝流行的飾品。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香》中記載:“香珠出交趾,以泥香捏成小巴豆狀,琉璃珠間之,彩絲貫之,作道人數珠,入省地賣,南中婦人好帶之。”
宋人吳自牧的筆記《夢粱錄》中記錄著宋代的夜市中販賣的小商品:“夏秋多撲青紗、黃草帳子、挑金紗、異巧香袋兒、木犀香數珠?!蹦鹃丶垂鸹ǎ菄怂貋硐矏鄣幕ɑ?。這里的木樨香珠,指的是由新鮮桂花加入其他香料后搗制成泥,揉搓成的圓珠,待其風干后以細繩穿孔掛在手腕上。宋末元初陳櫟有詩《木犀珠》云:“巖樹初開金粟明,累累如貫耀人睛。非生蚌殼圓還皎,若比龍涎馥更清。分種元從天上落,粉身今捻掌中輕。莫言合浦光常在,斂袖歸懷夙有情?!边@種桂花做的香珠很受當時人們的喜愛,常將其用來香身或裝飾。

圖2—7 北宋湖田窯連瓣行爐
(2)香藥鋪
“趙太丞家醫館”這個店鋪中,不僅賣中藥材,也出售“香丸”,即以香藥做成的藥丸。秦漢時期,醫家多以本土中草藥治病,“香”與“藥”相對獨立。自漢唐域外香料傳來后,其藥性也漸漸被本土醫學認可,梁代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第一次收錄沉香為上品藥材。宋代時官方設置香藥庫,醫藥學家開創性地以香料作為藥品加入中藥方劑中,產生了諸如“沉香散、木香散、蘇合香丸”等藥品。香藥能開竅通經,引藥歸聚入理,使氣血同行,故有“人之氣血得香則行”“芳香而辛,故能潤澤”之說。宋代官方編著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就大量使用過香藥,其中一些至今仍然在使用。據統計,宋代陳敬的《香譜》所記載的香方中,香藥頻率最高的為沉香,其次為麝香、檀香、龍腦、丁香、零陵香、甘松、甲香、金顏香、乳香、木香等,并以溫性香藥最多,這也從側面論證了熏香有行氣溫中之功效。
(3)香宴
宋代宴飲中常焚香助興,凡官府或富貴人家設宴,須有人掌“藥碟、香球、火箱、香餅、聽候索喚、諸般奇香及醒酒湯藥之類”,所焚之香須名貴方能體現主人的財力。宋徽宗寵臣蔡京在招待賓客時,令侍女在室內焚香,待其中煙霧繚繞后掀開門簾,則香如云霧般涌出??腿嗽谘缦蠡丶遥孪銛等詹簧?。詩人楊萬里有《廷弼弟座上絕句》寫道:“黃雀初肥入口銷,玉醅新熟得春饒。主人更恐香無味,沉水龍涎作伴燒?!睂懷缦信腼兊狞S雀、新釀的美酒、熏燃的沉水香和龍涎香,可見宴席的奢華。宋人也有以香料諸如蘇合香、胡椒等入酒,飲之能強身健體。
(4)香水行
除了熏衣香外,古人更以香湯沐浴。宋以來民間營業的公共澡堂,有“香水行”之稱,因店家在浴湯中調入香藥、花草煮制成為“香湯”而得名。香湯沐浴的作用不僅在洗凈身體,滌凈塵垢,而且還可以通經開竅,祛除病邪之氣,其芳香之氣更可以使人神清氣爽。香水行一年四季都經營開放,日常生活中人們隨時可以進行香湯沐浴。古人日常養生、上巳端午等節氣月令、拜見長輩、祭祀慶典之前,皆喜香湯沐浴。
(5)香茶
“品香、點茶、掛畫、插花”這四般閑事,很大程度代表了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宋人飲茶之風不亞于唐代,宋朝自太祖趙匡胤時起就喜飲茶,并沿用了唐時以香入茶的習慣。宋代有一種香茶“每斤不過用腦子(龍腦)一錢,而香氣久不歇”。《陳氏香譜》中記載了四種香茶,其中一種“孩兒香茶”使用了孩兒香、麝香、龍腦、薄荷霜、川百藥煎等香藥,加入高茶末中制成茶餅,香氣濃郁,兼有藥效。元人王禎的《農書》中記載了宋代制作貢品蠟茶茶餅的方法:
“臘茶最貴,而制作亦不凡。擇上等嫩芽,細碾、入羅,雜腦子諸香膏油,調齊如法,印作餅子。制樣任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潤飾之。其制有大小龍團、帶胯之異。此品惟充貢獻,民間罕見之?!?/p>
宋人尚清雅,品茶時亦須焚香助興,所焚之香或只用沉香單品熏燒,或用自己調制的合香。唐代李濤《春晝回文》詩言:“茶餅嚼時香透齒,水沉燒處碧凝煙。紗窗閉著猶慵起,極困新晴乍雨天?!本褪堑湫偷乃未娜孙L雅的生活寫照。

圖2—8 南宋龍泉窯米黃釉獸足八卦紋香爐

圖2—9 南宋龍泉窯青瓷鬲式爐
(6)香墨
除了以香入茶外,宋人還發展了香墨制品。唐代已有麝香入墨的習慣,而宋人更拓展到了檀香、龍腦、蘇合香、甘松、零陵香等香料皆可入,儼然將合香之法運用于制墨技術中。宋代出現的“龍香御墨”是在搗松和膠的基礎上加龍腦、麝香制成。《東京夢華錄》曾記載宋人潘谷所制的墨錠“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也是在墨中加入了香料。
在宋代,王公貴族多愛龍腦、麝香、龍涎香等奇珍異香,文人更愛沉香清致悠遠。
宋代宮廷將外來的龍涎香奉為珍品。宋代的《嶺外代答》記錄了古人對于龍涎香的幻想:“龍涎出大食(阿拉伯帝國)。西海多龍,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積而能堅,鮫人采之,以為至寶?!蹦纤文┠陱埵滥系墓P記《游宦紀聞》卷七載:“諸香中,龍涎最貴重,廣州市值,每兩不下百千,次等也五六十千,系蕃中禁榷之物,出大食國……龍涎入香,能收斂腦屏氣,雖經數十年,香味仍在。”實際上,大食國并非龍涎香的原產地,大食國之前的波斯商人也是前往非洲索馬里一帶與當地土人貿易龍涎香,轉回本國再經長途海運販售至廣州等地。
龍涎香在宋代是非常罕見的奢侈品,主要由皇室貴族群體消費。北宋時期蔡絳的《鐵圍山叢談》中記載了一則趣聞:宋徽宗某次巡查南番貢品時,無人知曉其貌不揚的龍涎香是做什么用的。于是宋徽宗將龍涎香賞賜給了群臣,其中有人取豆大的一點燃燒,頓時異香滿室,終日不散。宋徽宗得知后立刻遣人將賜給大臣的龍涎香索回,龍涎香因此身價倍增。歷史上是否確有皇帝索香一事已不可知,但有明確記載的是北宋宣和初年元宵節時宋徽大宴群臣,宴席上焚有龍涎香,王安中留下了“層床藉璣組,方鼎炷龍涎”的詩句。宋徽宗政和時期曾將龍涎香制成香餅,嵌入金、玉中,制成吊墜掛在脖子上。宮中曾制作加入以龍涎香、伽蘭木(棋楠香)、真蠟(柬埔寨沉香)為原料的香珠,佩戴于身或掛在臥室書房,芳香襲人。又有《古今說海》記載北宋“宣政宮中用龍涎、沈腦屑稱蠟為燭,兩行列數百枝,艷明而香溢,鈞天所無也。南渡后久絕此”。十分奢侈。由于龍涎香價格過于昂貴,一些商人已開始仿造龍涎香來牟取暴利,甚至連《香乘》中都有記載古人仿制龍涎香的香方。
五代時期自大食國傳入的薔薇水,在宋朝也受到了廣泛歡迎。宋代女性日常生活鐘愛熏香,“凡欲熏衣,置熱湯于籠下,衣覆其上,使之沾之濕潤。取之,別以爐熟香,熏必迭衣入筐筒隔宿。衣之余香,數日不歇”。其中熏衣最上品即為薔薇水?!惰F圍山叢談》記“大食國薔薇水雖貯琉璃缶中,蠟密封其外,然香猶透徹,聞數十步,灑著人衣袂,經數十日不歇也”。詩人劉克莊曾寫“舊恩恰似薔薇水,滴在羅衣到死香”,也以薔薇水香氣的持久,來比喻感情的深重。
2.宋代文人的香文化審美
宋朝香文化層次的提升,與宗教是分不開的。北宋時期的統治者抑武崇文,在思想文化上提出了“以儒為主、三家并重”的策略,推動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相互影響、融會貫通,三家焚香的含義及禮儀也有所溝通交流,并逐漸產生了“聞香悟道”的概念。黃庭堅將其解釋為“鼻觀先參”,嗅在意前,鼻觀先聞到了,人就能豁然開朗。
佛家有聞香而悟道者,香嚴童子就是由于聞沉香的香氣而發明無漏,證得羅漢果位。宋朝的美學融合了佛家的禪意與道家的返璞歸真,并逐漸成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風韻。宋代以前,熏香的作用是取其香氣和藥效,兼有祭祀之用。佛家的禪宗思想對宋代文人的影響很大,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宋人講求“生活禪”,行事灑脫自在,體現在其行香法度上也是順意而為的,不會刻意追求制式儀軌,與明清時期一板一眼的用香禮儀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宋朝審美的風雅之處。宋畫中的宋朝人熏香,往往直接用手拈香丸放入爐中,灑脫自在,宋人熏香講求“香為人用”,所熏之香才是主體,而儀軌則是“隨其所適,無施不可”的。
宋代文人不僅喜歡熏香,也會親自收集、創制香方,手制香品,或與友人互贈香品并作詩應和酬唱,這在當時是十分風雅的事情。也唯有在宋朝時期,香可以不是貴族間奢侈攀比的玩物,而是真正成為引人入勝的妙物。宋代文人所制的香品,不僅是為了追求馥郁的香氣,也不僅只為追求香的藥效,它有其特殊的審美、格調和思路。文人對香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使它同時兼具哲學性和思想性,成了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在宋代,中國的用香文化才真正得以成熟和完善,其含蓄內斂的風格影響了此后上千年的時間。
北宋時期號稱“鐵面御史”的名臣趙抃曾合過一款香,僅用檀香、乳香、玄參三味香料,每晚必焚此香告天。曾有人問趙抃每晚告天時在念些什么,趙抃笑著回答說:無非是將白天發生的事告訴諸天神明,以求問心無愧罷了。如果一件事對著神明都不敢說出口,那就需要警醒自己了。
說到宋代的文人香,那必離不開愛香成癖的大詩人黃庭堅?!断愠恕分杏小俄n魏公濃梅香》一方,其制作方法如下:
黑角沉半兩,丁香一錢,臘茶末一錢,郁金五分(小者,麥麩炒赤色),麝香一字,定粉一米粒(即韶粉),白蜜一盞。
右各為末。麝先細研,取臘茶之半,湯點澄清,調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郁金,次入余茶及定粉,共研,細乃入蜜,令稀稠得所。收砂瓶器中,窨月余取燒,久則益佳。燒時以云母石或銀葉襯之。
黃庭堅為香方作跋,記錄了這款香背后的故事:一次黃庭堅與詩僧惠洪共宿于舟中,花光寺住持仲仁帶來墨梅圖兩幅,邀二人共同賞畫。黃庭堅遺憾地說:要是這時候有香就好了?;莺樾χ鴱南隳抑腥∠銦?,香氣“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黃庭堅十分驚訝地詢問這奇妙的香氣是誰創制的,惠洪回答說:是蘇軾自韓忠獻公(即韓魏公韓琦)家中得來,知道你喜歡香,怎么會不送給你呢?此后黃庭堅的外甥洪芻寫《香譜》時將這一香方收錄,并認為歷代之香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并將香的名字改為“返魂梅”。宋人喜好清雅高潔之物,品墨梅圖時要焚梅花香方能應景,文人間也以贈香為雅事。
香事在宋代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中極其常見。宋人為什么喜歡香呢?黃庭堅曾寫詩贈予賈天錫云:“險心游萬仞,躁欲生五兵。隱幾香一炷,靈臺湛空明。”黃庭堅苦惱焦躁的時候焚香一炷,頓時靈臺空明。歐陽修的《歸田錄》記載北宋名臣梅詢性喜焚香,他每日早上醒來,必先焚香兩爐,用公服的大袖罩住香氣,并將袖口扎緊,待坐到辦公之所時再將兩袖散開,頓時滿室濃香,方能安心工作。北宋詞人周邦彥的《蘇幕遮》詞中也有“燎沉香,消溽暑”的記載,可見熏香能使人定心安神,這是文人對香愛不釋手的原因之一。
文人也非常喜歡香的品格,黃庭堅曾寫下《香十德》來贊美熏香:
感格鬼神,清凈心身。
能除污穢,能覺睡眠。
靜中成友,塵里偷閑。
多而不厭,寡而為足。
久藏不朽,常用無礙。
這首小詩的影響非常深遠,幾乎每一家日本香鋪的香道教室都會掛黃庭堅的《香之十德》,并將他尊為日本香道的“香圣”。
黃庭堅與蘇軾在宋代并稱為“蘇黃”,二人因詩文和香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可謂是“氣味相投”的知己。在蘇軾被貶至海南的十余年間,兩人書信往來不斷。
宋元祐元年,黃庭堅作《有惠江南帳中香者戲答六言二首》贈給蘇軾:
百煉香螺沉水,寶熏近出江南。一穟黃云繞幾,深禪相對同參。
螺甲割昆侖耳,香材屑鷓鴣斑。欲雨鳴鳩日永,下帷睡鴨春閑。
蘇軾同樣以《和黃魯直燒香·四句燒香偈子》回應:
四句燒香偈子,隨香遍滿東南。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
相傳蘇東坡所合的“聞思香”,香名即出于此。
香史上還留下了著名的“黃庭堅四香”即“意和”“意可”“深靜”“小宗”四款香。這些香并非由黃庭堅本人所創制,而是各種因緣得到:“意和香”為黃庭堅向友人賈天錫以詩詞換得;“意可香”原名“宜愛香”,為黃庭堅自東溪老人處所得,香殊不凡,相傳為“江南宮中香有美人曰宜娘,甚愛此香”;“深靜香”為黃庭堅好友歐陽獻為他所制,香氣恬澹寂寞;“小宗香”為南陽宗少文的后人孫茂深所作,孫茂深“喜閉閣焚香”,有先祖之遺風,被人們所崇敬,所合的香也頗有文人風骨。
在黃庭堅傳世的書法作品中,還有一幅著名的《嬰香貼》,或稱為《制嬰香方》,是黃庭堅抄寫合香香方的字帖?!皨胂恪敝鲇诘澜躺锨迮山浀洹墩嬲a·運象篇》:“神女及侍者,顏容瑩朗,鮮徹如玉,五香馥芬,如燒香嬰氣者也?!边@款香由沉香、丁香、龍腦、麝香、甲香等香料精研制成,宋代官方香藥庫檔案《武岡公庫香譜》中就有收錄。
宋人玩香還有一個愛好是焚柏子香。松柏一直是中國隱逸文化的象征,柏子香氣清雅,可靜心滌塵,又遍地可尋,在尚香的宋代反而成為清修禪隱的標志。宋人焚柏子香與愛好“沉檀龍麝”并不沖突,當待客聚友時多焚馥郁名貴之香,而私下獨處取靜時則喜柏子。宋代僧人斯植曾寫《夏夕雨中》記載寺廟生活:“滿林鐘磬夜偏長,古鼎閑焚柏子香。石榻未成芳草夢,西風吹雨過池塘?!?/p>
宋代文人熏香的主要儀規是“隔火熏香”法。其方法為將香爐中鋪上香灰,以熱碳埋入灰中,頂部做山狀并架銀葉片或云母片,香品放于其上,香氣隨炭的溫度慢慢散入空氣中。這種熏香法從唐代已有,到了宋代則更加完善,并開始追求“但令有香不見煙”的境界。這一熏香方法后來傳入日本,成為日本香道的前身。南宋詩人楊萬里《燒香七言》,就寫出了隔火熏香的方式與品香的境界:
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如紙。
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不起。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
素馨忽開抹利拆,低處龍麝和沉檀。
平生飽識山林味,不柰此香殊斌媚。
呼兒急取烝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賁。
宋代的造瓷業也相當完善,有大量用于熏香的瓷器爐具或香道具使用,也出現了與香爐搭配的香盒、箸瓶,成了明清時期“爐瓶三事”的雛形。香爐作為最主要的熏香器具,常在文人書房中占據一席,文人讀書時,身側必有爐中爇香,這在宋人的繪畫中有大量展現。例如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和李嵩的《聽阮圖》中,都有描繪樹下蔭涼處設置案幾焚香聽琴的情境。
宋朝香文化發展到頂峰后,《香譜》隨之出現。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成書的《太平御覽》中就有了“香部”,記載宋代以前的用香歷史。至宋真宗時期的丁謂流放海南崖州,第一次為海南沉香著書立說。安徽歷陽藏書家沈立,在家藏古籍的基礎上第一次撰寫《香譜》。其后歷代又有洪芻《香譜》“集古今之法”;曾慥《類說》收錄《香譜》和《后香譜》,開創以醫家“君臣佐輔”的理論來合香;顏持約作《香史》。南宋時葉庭珪考據海外諸香成《南蕃香錄》;范成大任職廣西撰《桂海虞衡志》,并對隔火熏香有了深刻理解;周去非整理《嶺外代答》。直到宋元之際陳敬撰寫的《香譜》,博采眾家之所長,其中記載了宋朝所能見到的種種香料、香事典故、部分宮廷與文人的合香香方,以及“修制、煅碳、合香、搗香、收香、窨香、焚香、熏香”等種種用香之法,是宋代香文化到達頂峰的產物。

圖2—10 南宋晚期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