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
- 陶淵明傳:結廬在人境
- 王佳佳
- 1359字
- 2023-09-19 14:35:28
黃昏中,偶見群鳥低飛,掠過古舊的窗臺;牧童的笛聲漸漸遠去,只留下晚風輕拂著寂靜的山崗。
思緒不自覺落到陶淵明的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想象著詩人是如何決心辭去官職,將自己的靈魂,安放在那片清麗的山水田園之間;如何在勞作了一天之后,仍能吟唱著愉悅的歌,扛著鋤,于陌上緩緩歸來;想象他右手執卷,左手牽壺,欣然地坐在五柳環繞的小屋,騰挪著微醺的身形,吐出燦爛的詩句。
夜晚,夢中的彩蝶翩翩起舞,桃源中的稻麥輕輕摩梭。一次又一次,于午夜夢回中蘇醒,他夢見已故的親友,夢見他從前的妻,轉身自己已是兩鬢斑白。
生命是一個謎團。他站在黑夜那邊,默默地守望著稻田里的黎明。
歸隱之后,他完完全全成了一介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了生活,他放下士人的清高,穿布衣草鞋,辛勤地耕作。他耐心等待每一粒稻谷的長成,卻時常因為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而顆粒無收,不得不面臨向鄉鄰乞食的窘境。
但這樣的日子仍然讓他無怨無悔。他常常飲酒,借杯中之物消盡心中的塊壘。
回顧從前,那是一個多么激情昂揚的歲月。他曾擁有多么廣闊、高遠的志向,他曾翻山越嶺,仗劍遠游,他也曾幾度出入仕途,浮浮沉沉。
可是,為了抱守志節,他最終選擇遠離官場的紛爭,放棄了自己的猛志,轉而走向鐘愛的田園。他知道,放棄仕途意味著從此將要過清貧的生活。但或許是,年少時候就曾有過躬耕的經歷,田園生活對他來說并不陌生,因此,他并不感到畏懼。
歸去來兮,四十一歲那年,他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對于官場,無半點留戀。“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那是他急于回歸田園的心情寫照。那時候,他感覺自己像一只掙脫了塵網的鳥兒,獲得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在田園,有欣欣向榮的樹木與涓涓的溪流,他常常策杖獨行于東園,欣賞經霜后,傲然獨存的秋菊。
為了躲避世俗之人的打擾,他搬離了上京里的祖宅,帶著妻兒住在草屋八九間的園田居,一心從事耕作,過著清凈儉樸的生活。
后來,草屋著火,遷往廬山栗里南村,與素心之人比鄰而居。他們一起登高舒嘯,把盞吟詩,日子過得愜意悠哉。晉宋易代之際,許多朋友都紛紛離開他,投身官場,他深感寂寞,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歸隱之路。
他選擇在南村隱居到老,將山水田園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最終的選擇取決于他的天性,比起世俗名利,他更喜愛世外的山水和蒼老的漁歌。他喜歡行走于田間的阡陌,笑看滿坡的青黃,喜愛榆柳成蔭的屋檐,以及屋檐下開出的野花。他喜歡于屋內撫琴讀書,于書中暢覽山海,俯仰天地。
寄身田園,使他忘卻了經綸事務,悠然自得地找回了自己的少年心。
年華老去,繁華落盡。平淡的歲月承載了浪漫的宣言,寂然的足音纏繞成那個季節不絕的聲音。他將白衣飄飄的往事停泊于沉默的字句,飲酒佯狂寫出蕩氣回腸的詩篇。
茫茫人生中,他親身實踐著“抱窮守志”的諾言,以生命之火燭照人生旅途。經過歲月的打磨,他的文字變得愈加深刻。
他是第一個將田園生活融入山水之中的詩人,他是第一個隱居山林卻又親事耕作的詩人,他也是第一個把“飲酒”的意義闡釋得最為豐富的詩人。
行走在現代文明中的人,離自然越來越遠。可是,人類的心愿從古至今都未改變。我們身居繁華的市井街巷,卻時常想要遠離喧囂與聒噪。我們向往他居住的南山,那片綻放著大朵金色菊花的隱居之地。我們渴望走進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像他一樣“心向山水,詩歸園田”。